GB 50458-2022-T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458-2022-T:跨坐式单轨交通设计标准.pdf简介:
GB 50458-2022-T 是中国的国家标准,全称为《跨坐式单轨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这一标准主要针对跨坐式单轨交通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进行规定,适用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中跨坐式单轨线路的设计工作。跨坐式单轨交通是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点是线路通常设置在高架桥或者建筑物上,车辆运行在轨道梁上,乘客坐在车厢内,类似于城市轻轨或者有轨电车。
该标准涉及的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线路规划、轨道结构、车站设计、车辆选型、信号系统、电力供应、安全防护、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技术、运营维护等多方面内容,旨在确保跨坐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以及与城市环境的和谐融合。
2022版的GB 50458-T更新了设计要求和技术标准,可能反映了近年来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GB 50458-2022-T:跨坐式单轨交通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注:1计算轴重时按乘客人均质量为60kg计算; 2每平方米有效空余地板面积站立的人数按5人~6人计,超员按9人计; 3计算车辆的总定员数时,有效站立面积按客室地板面积减去座椅垂向投影 面积和投影面积前250mm内高度不小于1800mm的面积计算,每个座椅面 积按450mm×550mm计算。
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正常工作海拨不应超过1200m; 2)环境温度应为一25℃~40℃; 3)最大相对湿度不应大于90%(月平均温度为25℃时); 4)车辆应能承受风、沙、雨、雪的侵袭,耳能防止虫蛙、 啮齿类动物及霉变的侵害,以及不受洗车清洁剂的 影响。 线路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最大坡度不应大于60%0 2)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正线不应小于100m,车场线曲线 半径不得小于50m; 3)竖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2000m,困难地段 不应小王1000m
《生态格网结构技术规程 CECS353:2013》2线路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4.2车辆主要技术性能
4.2.1车体应采用轻型整体承载结构,承受最大纵向静压试验 载荷不应小于350kN。
4.2.2车辆转向架结构应由构架、走行轮、水平导向轮和水平
4.2.2车辆转向架结构应由构架、走行轮、水平导向轮和水平 急定轮及传动装置等部件构成,结构和尺寸应与轨道梁相匹配, 水平导向轮和水平稳定轮对轨道梁的压力应可调整。转向架相关 部件在允许磨损限度内,应保证列车能以最高运行速度安全平稳 运行。
4.2.3车辆转向架可采用双轴或单轴转向架,宜采用无摇枕空 气弹簧。
4.2.4每个走行轮和水平轮应有独立的胎压监测及失气报警装
置,并应设有辅助走行装置
置,并应设有辅助走行装置
4.2.5列车的电制动与摩擦制动应能协调配合;常用制动应优
4.2.5列车的电制动与摩擦制动应能协调配合;常用制动应优 先使用电制动,并应具有冲击率限制;当电制动不足时,摩擦制 动应按总制动力的要求补充不足的制动力,电制动与摩擦制动应 平滑转换。
下列故障运行和对故障列车进行救援的要求:
1当列车损失1/4的动力,在超员状态下,应能在正线的 最大坡道上起动,并可运行到终点,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 2当列车损失1/2动力,在超员状态下,应能在正线的最 大坡道上起动,并运行到邻近车站; 3列空载状态的救援车应能将另一列相同编组停在正线 最大坡道上处于超员状态的故障列车牵引或顶推通过最大坡道并 运行至前方车站,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 4.2.7列车控制宜采用监控及通信网络方式。当采用列车通信 网络控制时,牵引、制动等系统尚应有亢余控制措施。 4.2.8列车空调装置应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应确保制冷效果及 乘客舒适性的要求,人均新风量按定员人数计不应少于10m3/h。 当客室内仅有机械通风装置时,人均供风量按定员人数计不应少 于20m3/h。 插的丝 艺
1当列车损失1/4的动力,在超员状态下,应能在正线的 最大坡道上起动,并可运行到终点,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 2当列车损失1/2动力,在超员状态下,应能在正线的最 大坡道上起动,并运行到邻近车站: 3列空载状态的救援车应能将另一列相同编组停在正线 最大坡道上处于超员状态的故障列车牵引或顶推通过最大坡道并 运行至前方车站,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
燃材料或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车辆防火设计应符合
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防火要求》CJ/T416的有关规定。 辆内应设有符合车辆部件燃烧特质的灭火器具及必要的阿 设施。
4.2.11车湘内部的噪声,在车辆以60km/h的速度运行时,司 机室内的噪声不应超过70dB(A)、客室内的充许噪声不应超过 75dB(A)。车辆内部噪声测量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 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GB14892的有关规定。 4.2.12车辆外部的噪声,当列车在露天地面水平直线区段自由 声场内以60km/h速度运行时,在车外距轨道梁中心7.5m、轨 道梁轨面距地面高14.4m、测量仪器距地面高度1.2m处,测得 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于75dB(A)。
4.2.11车湘内部的噪声,在车辆以60km/h的速度运行时,司 机室内的噪声不应超过70dB(A)、客室内的充许噪声不应超过 75dB(A)。车辆内部噪声测量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 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GB14892的有关规定。
4.2.13电气设备和牵引逆变器应采取可靠电噪声抑制措施
包裹范围应结合减少噪声源强及车辆外部造型综合确定。在车体 内壁及隔声裙板内侧宜喷涂阻尼材料,并应采取吸声措施。 4.2.16车辆客室内应设有紧急照明,照度不应低于10lx
4.2.16车辆客室内应设有紧急照明,照度不应低于101x。
4.3.1列车的两端宜设有紧急疏散门,两侧的客室侧门可作为 紧急蔬散使用。固定编组的车厢之间应设置贯通道,贯通道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贯通道技术条件》CJ/T 353的有关规定。
4.3.2列车可根据不同车型,采取纵向疏散、横向疏散、垂向 疏散的应急救援方式。当列车端部设有端门时,可采取纵向疏 散,端门的宽度不应小于600mm,高度不应小于1800mm,列车 间纵向救援渡板可结合端门门体设置;横向救援使用的两列车间 门对渡板可常备于车站;每个客室门上方宜配备垂向疏散的缓隆
装置或在纵向检修疏散通道常备垂向救援梯,缓降装置应满足缓 降至区间纵向检修疏散通道的高度要求。当列车端部不设置端 门,以及正线区间不具有横向救援条件的区段,在客室门外侧应 设置应急疏散中转平台。 4.3.3列车宜配置应急储能牵引动力装置,当正常牵引供电中 断时,列车超员(AW3)可维持运行至邻近车站。 4.3.4列车应配备停放制动装置。停放制动的能力应满足列车 超员(AW3)时在最大坡道上可靠停放。 4.3.5车体应设置接地或防漏电保护装置。当车体与回流轨侧 的集电装置不连通时,车体上应设置接地板电刷。车辆内各电气 设备应有防止乘客及检修人员触电的保护措施。 4.3.6列车应设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 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乘务员或运营控制中心与乘客间双向通 话功能。
装置或在纵向检修疏散通道常备垂向救援梯,缓降装置应满足缓 降至区间纵向检修疏散通道的高度要求。当列车端部不设置端 门,以及正线区间不具有横向救援条件的区段,在客室门外侧应 设置应急疏散中转平台。
断时,列车超员(AW3)可维持运行至邻近车站。 4.3.4列车应配备停放制动装置。停放制动的能力应满足列车 超员(AW3)时在最大坡道上可靠停放。 4.3.5车体应设置接地或防漏电保护装置。当车体与回流轨侧 的集电装置不连通时,车体上应设置接地板电刷。车辆内各电气 设备应有防止乘客及检修人员触电的保护措施。
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乘务员或运营控制中心与乘客间双向通 话功能。
4.3.7客室车门系统应设置安全联锁,并应保证
5km/h时不能开启、车门未全关闭时不能起动列车
4.3.8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跨座式单轨车辆,应加装
4. 4车辆与相关系统
4.4.1车辆的牵引及辅助系统的主保护应与牵引变电所保护相 协调,并应在各种短路状态下能安全分断。主电路、辅助电路、 控制电路应具有完整可靠的保护。各种保护的整定值、动作时 间、动作程序的设定应正确无误,并应具有故障显示和故障切除 功能。
电站的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吸收
4.4.3列车应设有广播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乘客信息系统
.4列车应装设列车自动控制(ATC)或列车自动防护
4.4.4列车应装设列车自动控制(ATC)或列车
(ATP)信号车载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人工驾驶模 式、有人值守的自动驾驶模式或无人值守的全自动运行模式。 4.4.5列车全自动运行系统(FAO)应由信号系统、通信系 统、供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轨道系统、站台屏蔽门等多系统 融合。全自动运行列车应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 系统构成应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易于扩展、操作方便、维修简 便,车辆应具有自动唤醒、自检、自动休眠等功能。
5.1.1跨座式单轨交通的限界应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 筑限界。车辆限界应包括集电装置限界和接地装置限界,设备限 界应包括接触轨限界和接地板限界。
5.1.2跨座式单轨交通限界应根据车辆轮廓线和车辆有关技术
参数,结合轨道梁和接触轨的相关条件,并计及设备安装 按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设计
5.1.3车辆限界应采用车辆在平直线上正常运行状态时形成的
最大动态包络线。车辆限界可按线路敷设方式分为高架线及地面 线车辆限界和地下线车辆限界,同时可按运行区域分为区间车辆 限界和车站车辆限界。高架线及地面线车辆限界应在地下线车辆 限界的基础上,另加上风荷载引起的横向和竖向偏移量。
5.1.4设备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地段设备限界应根据车轮系统和悬挂系统故障状态 的影响因素确定; 2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应在直线地段设备限界的基础上,根 据平面曲线半径和车辆参数等按本标准附录A计算。 5.1.5建筑限界应在设备限界的基础上,确定设备和管线安装 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设备和设备限界之间宜留出50mm的 安全间隙。当建筑限界侧面和顶面没有设备或管线时,建筑限界 和设备限界的间隙不宜小于200mm,困难条件下不得小 于100mm。
1直线地段设备限界应根据车轮系统和悬挂系统故障状态 的影响因素确定; 2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应在直线地段设备限界的基础上,根 据平面曲线半径和车辆参数等按本标准附录A计算《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2001》,
尺寸后的最小有效断面。设备和设备限界之间宜留出50mm的 安全间隙。当建筑限界侧面和顶面没有设备或管线时,建筑限界 和设备限界的间隙不宜小于200mm,困难条件下不得小 于100mm,
5.1.6当相邻的两线间无墙、柱及其他设备时,两设备限界之
间的安全间隙不得小于100mm。
5.1.7 建筑限界中不应包括测量误差值、施工误差值、结构
JT/T 1219-2018标准下载降量和位移变形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