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CJJ/T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JJ/T34-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1.1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75079
免费资源

CJJ/T34-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T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CJJ/T34-2022《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镇供热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关于城镇供热管网设计的专业技术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城镇集中供热系统的管道设计,内容涵盖了供热管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旨在确保供热管网的合理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供热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标准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热网规划:规定了供热管网的总体布局、规模选择、管道走向、分支设置等原则。 2. 管道材料和规格:推荐了各类管道材料的选择,以及管道的壁厚、直径等设计参数。 3. 管道安装:对管道的安装位置、坡度、支架设置、防腐蚀处理等提出了详细要求。 4. 管网监控与控制:规定了供热管网的自动化控制和监测系统的设置。 5. 安全与防护:强调了供热管网的防火、防爆、防泄漏等安全防护措施。

《条文说明》是对标准条文的详细解读,旨在帮助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理解标准的意图和应用方法,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准确、有效地执行标准。

总的来说,CJJ/T34-2022是城镇供热管网设计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于提升我国城镇供热系统的现代化、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CJJ/T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热水管网各种热负荷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在不同室外温度下的流量叠加得出最大流量值作为管网设 流量。

7.2.5当生活热水换热器与其他系统换热器并联或两级混合连

时,生活热水管网设计流量应取并联换热器的热水管网流量 当生活热水换热器与其他系统换热器两级串联连接时,管网设计 流量取值应与两级混合连接时相同

权生活热水日平均热负荷;计算支线设计流量时JG∕T 545-2018 卫生间隔断构件,生活热水设计 热负荷应根据生活热水用户有无储水箱按本标准第3.1.6条的夫 定取生活热水日平均热负荷或生活热水最大小时热负荷

7.2.7蒸汽管网的设计流量,应按生产工艺最大热负荷确定。

7.2.8凝结水管道的设计

热管道内壁存在腐蚀现象或管道内壁采取减阻措施时,应采用经 过测定的当量粗糙度值,

表7.3.1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

7.3.2确定热水管网主干线管径时,应采用经济比摩阻。经济 比摩阻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当不具备技术经济比较 条件时,主干线比摩阻可按下列经验值确定: 1主干线30Pa/m~70Pa/m; 2庭院管网主干线60Pa/m~100Pa/m。 7.3.3长输管线比摩阻可采用20Pa/m~50Pa/m,管径应经技 术经济比选确定。 7.3.4热水管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但供 热介质流速不应大于3.5m/s。支干线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 庭院管网支线比摩阻不宜大于400Pa/m。 7.3.5蒸汽管道的最大允许设计流速应符合表7.3.5的规定

表7.3.5蒸汽管道最大允许设计流速

7.3.6以热电厂为热源的蒸汽管网,主干线起点压力和温

7.3.6以热电厂为热源的蒸汽管网,主干线起点压力

7.3.6以热电厂为热源的蒸汽管网,主干线起点压力和温度应 通过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技术分析确定。

通过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技术分析确定

度宜取锅炉出口的最大工作压力和温度

度宜取锅炉出口的最大工作压力和温度。

取锅炉出口的最大工作压力和温度。 8凝结水管道设计比摩阻可取100Pa/m。 9 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可按表7.3.9取值。

表7.3.9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比值

7.4.1热水管网循环泵运行时管网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水管道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供热介质的汽化压力 并应留有30kPa~50kPa的富裕压力; 2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超过设备、管道、附件及直 接连接系统的允许压力; 3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50kPa; 4分布循环泵的吸人口压力不应低于设计供水温度的饱和 蒸汽压力加50kPa

5循环水泵与中继水泵吸入侧的压力,不应低于吸入口可 能达到的最高水温下的饱和蒸汽压力加50kPa

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宜设在热 。当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时,全系统应仅有一个定压点走 用,但可多点补水。分布循环泵式热水管网定压点宜设在压差 制点处。

7.4.5管道的设计压力不应低于下列各项之和:

1各种运行工况的最高工作压力; 2 地形高差形成的静水压力; 3事故工况分析和动态水力分析要求的安全裕量

7.5.1热水管网循环泵、中继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联运行水求的特性曲线且相向。 4水泵的承压和耐温能力应与供热管网设计参数相适应。 5应减少并联水泵的台数;设置3台或3台以下水泵并联 运行时,应设备用泵;当4台或4台以上水泵并联运行时,可不 设备用泉。 6水泵应配置节能型调速装置。 7.5.2热水管网循环水泵可采用两级串联设置,第一级循环泵 应设置在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前,第二级循环泵应设置在热 水锅炉(热网加热器)后。水泵扬程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级循环泵的出口压力应保证在各种运行工况下不超 过热水锅炉(热网加热器)的承压能力: 2当补水定压点设置于两级循环泵中间时,第一级循环水 泵出口压力应为供热系统的静态压力值; 3两级循环泵的扬程之和不应小于按本标准第7.5.1条第 2款计算值。 7.5.3当在用户入口设加压水泵、分布循环泵或混水泵时,水 泵应米用调速泵。 7.5.4分布循环泵式供热管网系统的主循环泵的流量应为管网 全部循环流量,扬程不应小于热源至压差控制点间的管网阻力损 失之和。分布循环泵流量应为所在用户流量,扬程不应小于自压 差控制点至用户的管网及用户阻力损失之和。当分期建设时,应 按建设分期水力计算的结果选择分布式循环泵。 7.5.5热水管网补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补水装置的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2%; 事故补水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4%。 2补水装置的压力应大于补水点管道最高工作压力30kPa~ 5okPa,当补水装置同时用于维持管网静态压力时,其压力应满 足静态压力的要求。 3热水管网补水水泵不应少于2台,可不设备用泵。 4当动态水力分析结果表明热源停止加热会发生事故时

全部循环流量,扬程不应小于热源至压差控制点间的管网阻力 关之和。分布循环泵流量应为所在用户流量,扬程不应小于自 差控制点至用户的管网及用户阻力损失之和。当分期建设时, 按建设分期水力计算的结果选择分布式循环泵

7.5.5热水管网补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补水装置的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2%; 事故补水流量不应小于供热系统循环流量的4%。 2补水装置的压力应大于补水点管道最高工作压力30kPa~ 50kPa,当补水装置同时用于维持管网静态压力时,其压力应满 足静态压力的要求。 3热水管网补水水泵不应少于2台,可不设备用泵。 4当动态水力分析结果表明热源停止加热会发生事故时

事故补水能力不应小于供热系统最大循环流量下循环水从设计供 水温度降至设计回水温度的体积收缩量及供热系统正常泄漏量 之和。 5长输管线系统的小时事故补水总能力,不应小于最长分 段阀门之间单根管道水容积的10%

8.1.1城镇供热管网的布置应在城镇规划的指导下,根据 荷分布、热源位置、其他管线及构筑物、园林绿地、水文、 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8.1.2城镇供热管网管道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供热管道应布置在易于检修和维护的位置: 2城镇道路上的供热管道应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并宜布置 在车行道以外,同一条管线应只沿街道的一侧布置; 3通过非建筑区的供热管道宜沿道路布置; 4供热管道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矿山采空 区、山洪易发地、滑坡危险地带以及高地下水位区等不利地段; 5供热管道宜避开多年生经济作物区和重要的农田基本设施: 6供热管道应避开重要的军事设施、易燃易爆仓库、国家 重点文物保护区等; 7供热管道宜与铁路或公路的隧道及桥梁合建。 8.1.3管道穿越建筑时可采用非开挖方法敷设,当采用开槽施 工法敷设在专用通行管沟内时管径不应大于300mm。 8.1.4供热管道设置在综合管廊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水管道可与给水管道、通信线路、压缩空气管道、压 力排水管道同舱设置; 2蒸汽管道应在独立舱室内设置; 3 供热管道不应与电力电缆同舱设置。 8.1.5 庭院管网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力平衡调节装置和热量计量装置应设置在建筑热力入 处。当建筑热力入口不具备安装调节和计量装置条件时,可根

据建筑使用特点、热负荷变化规律、室内系统形式、供热介质温 度及压力、调节控制方式等,分别设置管网。 2当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阻力相差悬 殊、供水温度不同时,宜在建筑热力入口处设置二次循环水泵或 混水泵。 3生活热水系统应设循环水管道。 4在满足室内各环路水力平衡和供热计量的前提下,宜减 少建筑热力人口的数量

8.2.1城镇道路上和居住区内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下敷设。当 采用地上敷设时,应与环境协调。工厂区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 上敷设。

8.2.2地下敷设宜采用直埋敷设,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镇供热直理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T81和《城镇供热直 汽管道技术规程》CJ/T104的有关规定

越不允许开挖检修的地段时,应采用通行管沟敷设;当采用 管沟困难时,可采用半通行管沟敷设

8.2.5管沟尺寸应符合表8.2.5的规定。当通行管沟内需

沟内更换管道时,人行通道宽度还不应小于管道外径加0.1m。

表8.2.5管沟尺寸(m)

8.2.6综合管廊相关尺寸应满足本标准表8.2.5通行管沟的要

8.2.6综合管廊相关尺寸应满足本标准表8.2.5通行管沟的 求,并应预留管道及其排气、排水、补偿器、阀门等附件安装 运输、维护作业所需空间。

风。人员在综合管廊或通行管沟内工作时,其内空气温度不得 过40℃。

综合管廊或通行管沟应设逃生口。沟内管道为热水管道

8.2.8综合管廊或通行管沟应设逃生口。沟内管道为热

时逃生口间距不应大于400m,为蒸汽管道时逃生口间距不应 于100m

8.2.9综合管廊或整体混凝土结构的通行管沟安装孔应

1安装孔间距不应大于400m; 2安装孔宽度不应小于0.6mTB/T 3288-2013标准下载,且应满足管道和管路附件进 出的需要; 3安装孔的长度应满足6m或12m长的管进入综合管廊或 管沟的需要

8.2.10供热管道管沟的外表面、直埋敷设管道或地上敷

的保温结构表面与建(构)筑物、道路、铁路及其他管线的最 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8.2.11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穿越行人过往频繁区域时,

温结构或跨越设施的下表面距地面的净距不应小于2.5m;在 影响交通的区域,应采用低支架,管道保温结构下表面距地面 净距不应小于0.3m

GB 10712-1989 建筑橡胶密封垫密封玻璃窗和镶板的预成型实心硫化橡胶材料规范8.2.12供热管道穿跨越水面、峡谷地段时应符合下列规

1供热管道可在永久性的公路桥上架设。 2供热管道跨越通航河流时,净宽与净高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的规定。 3供热管道跨越不通航河流时,管道保温结构下表面与30 年一遇的最高水位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 4供热管道河底敷设时,应选择远离滩险、港口和锚地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