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224-2019 水电工程电法勘探技术规程.pdf

NB/T 10224-2019 水电工程电法勘探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4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108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224-2019 水电工程电法勘探技术规程.pdf简介:

NB/T 10224-2019《水电工程电法勘探技术规程》是中国水电工程行业的一项技术标准,它详细规定了水电工程中电法勘探(包括电位测量、电流测量、电阻率测量、电磁测深等方法)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和解释等关键环节。该规程适用于各类水电工程的地质勘查、基础设计、施工监测及工程安全评估等阶段。

电法勘探是一种地质地球物理方法,通过测量地下岩石的电性性质,如电阻率、电导率等,来推断其结构和性质,对于水电工程的地质调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了解地下岩层的分布、厚度、岩性等信息,为工程设计和安全施工提供依据。

该规程包括了电法勘探的设备选择、现场操作、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成果报告等内容,旨在保证水电工程电法勘探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

NB/T 10224-2019 水电工程电法勘探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2.3电测深法的极距选择应符合

1AB、OA或OB在双对数坐标系下宜均匀分布,相邻极距 比值宜为1.2~1.8。 2浅层详查或电阻率参数测量宜按等差级数增加电极距。 3最小供电电极距AB应能测量第一层的电阻率,AB/2宜 为1.5m。 4最大供电电极距AB应使电测深曲线后支反映标志层的 上升或下降,且不应少于3个数据点。 5当三极或双向三极测深的无穷远极位于MN中垂线上时, OC应大于最大OA或OB的5倍。 6当无穷远极与装置方向一致时,OC应大于20倍的OA, 保持无穷远极对测量视电阻率的影响误差应小于2%。 7MN与AB的比值应为1/3~1/30。 5.2.4 电测深法的现场布极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测深布极宜根据地形、地物选择布极方向。遇有高压 线时,放线方向宜垂直于高压线。 2电极接地位置在预定跑极方向上的偏差宜小于设计极距

NB/T10224—2019

的2%2014一级建造师建筑实务真题及解析(13页),在垂直方向上的偏差宜小于设计极距的5%。大于上述 偏差时,应测量、记录电极位置。: 3水上电测深可选择水面布极或水底布极方式,应测量测 点水深和坐标。 4二分量电测深在大极距情况下应测量轴向装置方位角 保证两组测量装置保持相互垂直。 5.2.5控制性的“十”字形电测深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布置 其数量不宜少于总电测深点数的3%。采用三极装置测深时,宜 进行不少于5%的双向三极测深。 5.2.6漏电检查发现漏电时,应停止测试,上次漏电检查正常 至本次发现漏电之间的测试数据应作废。 5.2.7电测深法的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手动测量供电时间不应少于1s,自动测量供电时间不应 少于0.5s。 2自动测量时,对称四极装置宜采用“正→负、负→正、正→ 负”的供电测量方式。 3当测深点上某一极距出现△V或I读数不稳定、△V小于 3mV或I小于3mA时,应进行重复观测,重复观测次数不应少 于3次。

的2%,在垂直方向上的偏差宜小于设计极距的5%。大于上述 偏差时,应测量、记录电极位置。 3水上电测深可选择水面布极或水底布极方式,应测量测 点水深和坐标。 4二分量电测深在大极距情况下应测量轴向装置方位角 保证两组测量装置保持相互垂直。

5.2.5控制性的“十”

5.2.6漏电检查发现漏电时,应停止测试,上次漏电检查正常

5.2.7电测深法的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手动测量供电时间不应少于1s,自动测量供电时间不应 少于0.5s。 2自动测量时,对称四极装置宜采用“正→负、负→正、正一 负”的供电测量方式。 3当测深点上某一极距出现△V或I读数不稳定、△V小于 3mV或I小于3mA时,应进行重复观测,重复观测次数不应少 于3次。

5.2.8电测深法的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应改变供电电压。 2同一测深点上某一极距测量点进行重复观测时,应以观 测和重复观测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观测值,不满足本规程第 5.1.8条要求的数据可舍去,舍去的数应少于该点观测和重复观 测总数的1/3。 3应对被检查测深点的所有极距进行检查观测。 4若电测深曲线在双对数纸上平行脱节宽度超过4mm或 不平行开口交叉宽度超过4mm时,应进行检查观测

NB/T102242019

1应计算单个测点观测数据的相对误差、均方相对误差 m,计算一条测深剖面或一个测区的总均方相对误差M。 2当单个电测深点的资料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该点资料 应评定为不合格: 1)相邻3个极距的。大于2.5%。 2)大于3.5%的电测深极距数超过该点检查极距数 的30%。 3)大于7%的电测深极距数超过该点检查极距数 的5%。 4)大于10.5%的电测深极距数超过该点检查极距数 的1%。 5) m 大于 3. 5%。 3一条部面检查不合格的电测深点超过该部面检查点总数 的30%,或该剖面的M大于3.5%时,该剖面的资料应评定为 不合格。 4一个测区的电测深点M大于3.5%时,该测区的资料应 评定为不合格

5.3.1电部面法的测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剖面上反映同一异常体的测点不应少于3个。 2当测区边界附近发现异常时,应将测线适当延长至测 区外。 3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或探测结果出现异常时,应适当加 密测线和测点。

5.3.2电部面法的装置应根据本规程附录C.2的规定选

三极、三极、二极、微分装置。 2探测局部目的体宜采用对称四极、偶极装置。 3探测局部低阻的非均质体宜采用双向三极装置。 4探测浅埋藏古河床、单一接触面等简单的地电界面,宜 采用对称装置或偶极轴向装置。 5探测陡倾的高阻体时,宜选用中间梯度装置。 6在钻孔附近进行岩土电性各向异性测试时,宜选用四极 环形剖面装置,

三极、三极、二极、微分装置。 2探测局部目的体宜采用对称四极、偶极装置。 3探测局部低阻的非均质体宜采用双向三极装置。 4探测浅埋藏古河床、单一接触面等简单的地电界面,宜 采用对称装置或偶极轴向装置。 5探测陡倾的高阻体时,宜选用中间梯度装置。 6在钻孔附近进行岩土电性各向异性测试时,宜选用四极 环形剖面装置。 5.3.3电剖面法的极距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电极距宜为探测对象埋藏深度的3倍~5倍。 2 当表层电性不均匀影响严重时,MN宜为测点距的1倍 3倍。 3双向三极、三极、二极的OC应符合本规程第5.2.3条的 相关规定。 4同一剖面可采用不同电极距的同一装置进行不同深度的 探测,但两极距比宜大于1.5,测点宜重合。 5.3.4电剖面法的现场布极应符合本规程第5.2.4条的规定。 5.3.5 电部面法的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本规程第5.2.7条的 规定。 5.3.6 电部面法的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4 每10个观测点宜选取1个点进行重复观测。 2‘采用多极距观测时,应对被检查点的所有极距进行检查 观测。 5.3.7日 电剖面法的资料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计算单个测点的相对误差、一条部面的均方相对误 差m和一个测区的总均方相对误差M。 2单条剖面的资料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该剖面资料应评 定为不合格: 1)相邻3个测占的大王2. 5%

NB/T102242019

2)大于3.5%的测点数超过该剖面检查点总数的 30%。 3)大于7%的测点数超过该剖面检查点总数的5%。 4)大于10.5%的测点数超过该剖面检查点总数 的1%。 5) m 大于 3. 5% 。 3一个测区的M大于3.5%,该测区的资料应评定为不 合格。

5.4.1高密度电法的排列长度和极距应根据装置型式、电极排 列数量、探测深度、探测精度等确定,极距宜为1m~10m。面 积性勘探时,测线间距宜为5m~20m。 5.4.2在剖面端点处,应使探测深度处于选用装置的有效范围 之内。 5.4.3高密度电法的装置应根据本规程附录C.3的规定选择, 并宜满足下列要求: 1分层探测宜选择对称四极、三极装置。 2探测局部地质体宜选择偶极装置、对称四极装置。 3倾斜构造带、岩性分界面探测宜选择双向三极、三极、 二极、微分装置。 4探测浅层不均匀地质体宜选择偶极装置、对称四极装置。 5.4.4高密度电法的极距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双向三极、三极、二极的OC应符合本规程第5.2.3条的 有关规定。

5.4.6在测试前应进行电极接地及串道检查,接地电阻差别较 大时应对电极进行处理。

5.4.7高密度电法的现场数据采集应符合本规程第5.2.7条的

5.4.8高密度电法的重复观测和检查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重复观测应在每个排列完成后,设置两层或两列进行重 复观测。 2检查观测可采用相邻排列重合部分电极方式检查,异常 观测点可采用散点检查。

1应计算单个测点的相对误差、一个排列观测的均方相 对误差m、一条部面或一个测区的总均方相对误差M。 2单个排列的资料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该排列资料应评 定为不合格: 1)相邻5个测点的大于2.5%。 2)大于3.5%的测点数超过检查点总数的30%。 3)8大于7%的测点数超过检查点总数的5%。 4)大于10.5%的测点数超过检查点总数的1%。 5)m大于3.5%。 3一条剖面或一个测区的M大于3.5%,该部面或该测区 的资料应评定为不合格

5.5.1自然电场法的试验工作应满足下列要求:

5.1 自然电场法的试验工作应满足下列要求: 试验应选择在渗漏出水点、泉水点或地质情况已知点。 2 有钻孔时JG∕T 491-2016 建筑用网格式金属电缆桥架,应利用钻孔进行试验。 5.2自然电场法应选择工业电磁干扰较小、地势相对平 也表介质湿润均勾、电场稳定、远离地表径流的地段

5.5.3自然电场法的测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线可布置成网状,宜在测网内设置假定零电位点为基 点,范围较大时,也可同时设置多个基点和分基点。 2进行场地地下水、岩溶调查时,宜布置测网,网格尺寸 宜为1m~5m。测网密度应保证调查目的体地表投影范围内有至 少两条测线通过,且每条测线上异常点数不宜少于4个。 3进行地下水路径、流向调查时,宜布置多条垂直地下水 可能流向的测线,测点间距宜为1m~5m。 4利用单个钻孔、露头、出水点进行追踪调查时,宜布置 角度为10°~30°的环形测网,环间距宜为2m~5m。 5基点应选择在测区自然电场平稳的背景地段,且接地良 好,同时兼顾联测作业的方便。 6分基点应选在自然电场稳定、交通方便处,且可用最少 导线完成控制区域的地点。

1宜采用电位观测法,当游散电流干扰严重时,也可采用 梯度法。 2测定地下水渗流方向时,宜增加电位梯度环形观测法。 3测区内有探测目的体出露时,应选用电位观测法。 4探测目的体埋藏较深、测区范围较大时,可选用梯度法。 5.5.5自然电场法的测量电极应采用不极化电极,所有不极化 测量电极的室内极差检查值不应大于1mV;在工作开始时不应 超过2mV;收工时不应超过5mV。 5.5.6自然电场法的现场数据采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5.2.7条 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观测时应关闭仪器的自电补偿功能。 2测量电极应挖坑埋放,清除坑内碎石、杂草,坑内湿润 土应与电极接触密实

5.5.6自然电场法的现场数据采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5.2.7

1观测时应关闭仪器的自电补偿功能。 2测量电极应挖坑埋放,清除坑内碎石、杂草DB62∕T 25-3116-2016 建筑同层排水系统施工及验收规程,坑内湿氵 土壤应与电极接触密实。 3当局部地段无法消除干扰时,可不测量,但应在记录中

NB/T10224201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