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合肥市住宅品质提升系列指引(试行)(合规委办[2022]2号 合肥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等四局委2022年3月7日).pdf简介:
合肥市住宅品质提升系列指引(试行)(合规委办[2022]2号 合肥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等四局委2022年3月7日).pdf部分内容预览:
合肥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3月7日印发
《桥梁用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挤压锚固拉索 JT/T1090-2016》合肥市住宅品质提升系列指引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 安徽安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合肥工业大学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徽地平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合肥市住宅规划设计品质提升指弓引(试行
住宅建筑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基底,为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精细化水平, 打造城市整体形象,高质量打造城市基本面,优化住宅建筑空间布局和立面 没计,塑造良好人居环境,制订本指引。本指引适用于合肥市新建住宅规划 设计,改建和扩建的住宅规划设计可参考执行
2.1优化住宅总体布局。住宅项目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建筑的关系, 通过合理布局组团空间和集中绿地,营造蔬密有致的空间形态,避免大面积 采用行列式布局。 2.2注重天际线设计。住宅项目应通过相邻地块及地块自身的高度设计, 塑造优美变化的天际轮廓线。注重城市重要节点、河流、廊道、快速路、主 干道沿线的天际线关系,应进行专项分析研究。已编制城市设计的地区,建 筑高度、空间关系应遵循城市设计要求。 2.3加大建筑退让。快速路、主次干道沿线的多栋住宅建筑退让宜差异 化,快速路、主次干道交义口住宅建筑在符合相关规定条件下,应适当加大 退让距离,留足城市开放空间,丰富街角公共界面。 2.4合理确定形体比例。城市重要节点、河流、廊道、快速路、主干道 合线鼓励采取板式、塔式建筑相结合,以塔式为主的布局形式,合理确定建 筑面宽和高度,形成疏朗大气的城市界面。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7米的住宅,
最大连续展开面投影不宜大于80米;建筑高度小于等于60米,大于27米 的住宅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70米;建筑高度大于60米的住宅 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宜大于60米。建筑自身形体比例应设计合理: 高层建筑不宜出现住宅面宽和高度比例等于1:1的情况
3提升建筑立面设计水平
3.1倡导现代建筑风格。住宅建筑应凸显现代感,体现科技创新的合肥 特色。倡导现代建筑风格,鼓励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鼓励充分考虑项目 司边历史文脉,挖掘延续场地特质。 3.2合理进行组团造型分区。建筑面积超过10方平米的住宅小区,应进 行立面形式、建筑色彩上的分区设计,形成整体协调丰富多样的建筑景观 增加建筑组团间的差异性和辨识度。 3.3重要界面进行公建化处理。城市重要节点、河流、廊道、快速路、 主干道沿线的住宅建筑,建筑立面应采用公建化处理。鼓励公建化立面处理 方式的多样性,通过精细化设计呈现高品质立面效果。建筑山墙面临重要界 面的,应将山墙作为主立面进行设计。 3.4注重山墙面设计。住宅建筑应加天山墙进深,沿城市重要界面的山 墙面不宜小于15来,充分体现建筑的稳重感、体量感。宜采取体块穿插、 虚实对比等方式,丰富山墙面立面处理。 3.5注重第五立面设计。根据建筑体量、风格形式及周边建筑风貌,合 理确定顶部处理形式。建筑屋应简洁大方,比例协调,细节精致。鼓励在 满足荷载、防水和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开展屋顶绿化。 3.6合理选用建筑色彩。立面色彩应根据周边环境情况综合确定,避免
等城市家具。根据场地实际,宜在小游园独立配建或结合配套设施合建供家 长使用的公共厕所。幼儿园主入口外应预留家长接送等候空间。做好人行、 车行流线规划,机动车应与幼儿活动场所做物理隔离,幼儿园员工配建停车 立不得进入幼儿活动区域。鼓励幼儿园建筑设计手法的多元化、特色化。 4.4高品质规划配套商业。配套商业在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应避免单 带状形态,宜在平面设计、立面设计中采用多种处理方式,增加沿街空间 的变化,优化步行尺度体验,营造更有温度的社区商业氛围。住宅小区出入 口宜结合配套商业一体化设计,鼓励出入口的个性化、标识性。 4.5一体化设计退让空间。沿街设置商业等配套建筑的,慢行道、退让 空间、建筑首层应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考虑人行、休憩、活动和停车等需 求,合理组织人行、车行流线,疏解机动车交通对人行空间的影响。沿道路 和道路交叉口第一界面应以绿化为主,硬质铺装空间在沿路绿化带以外布 置。风井、管网箱等市政设施应以隐蔽化、小型化、景观化为原则,结合绿 化合理布局设计。退让空间与人行道宜平顺相接,如地形高差过大,应优先 考虑采用花台、绿化坡地与台阶相结合的手法自然过渡处理, 4.6精细化进行围墙设计。住宅小区应依据场地和周边道路标高合理做 好竖向设计。围墙外缘退让道路红线应不少于1.5米,围墙形式应以通透式 为主,鼓励沿城市道路围墙的精细化、个性化设计
5特色化开展景观设计 5.1规划建设健身步道。应结合集中绿地、景观小品、配套建筑,规划 建设住宅小区健身步道,宽度不宜小于1.5米。宜在健身步道沿线设置休闲 座椅、健身器材等设施。用地紧张情况下,步道可与架空层或屋顶空间结合
设置。 5.2开展夜景亮化设计。城市重要节点、河流、廊道、快速路、主干道 沿线的住宅建筑宜开展夜景亮化设计。住宅小区亮化设计应以适度亮化不干 扰居民为原则,可在顶部采取泛光处理等方式,优化夜间城市天际线。亮化 设计应与建筑自身形式和周边整体环境相协调,创造舒适和谐的夜间光环 境。
住宅项目效果图应真实合理反映实际情况,不得虚假夸。应从多角度 对方案进行区域空间分析,附建筑各主要立面图,并在图中明确标识材质 色彩及色号
合肥市住宅建筑设计品质提升指引(试行)
为提开合肥市住宅品质,体现以人为本、安全卫生、绿色环保和可持续 发展的住宅设计理念,促进合肥市住宅建设的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制订本 指引。本指引适用于合肥市新建的住宅单体设计,改建和扩建的住宅单体设 计可参考执行。
2.1居住空间 1住宅层高不应小于2.95m,装配式建筑、设有户式中央空调及集中新 风或地暖系统的住宅,层高不应小于3.00m。 2户门门洞洞口尺寸不应小于1.10m,门垛宽度不应小于0.10m。向外 开启的户门不应妨碍公共交通及相邻户门开启,应避免遮挡安全出口和影响 安全疏散,不应碰撞消火栓箱或遮挡电梯按键。相邻户门并列布置时,门扇 间最小净距离不应小于0.40m;相邻户门为L型布置时,门扇开启过程中最 小净距离不应小于0.60m。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用技术图示15J904.pdf图示1:户门A、B的四种开启方式
3住宅设计应在吊柜、热水器、太阳能水箱、燃气锅炉等悬挂重物处部 立采用砌筑实心砖隔墙或结构加强措施。阳台洗衣机与太阳能储热水箱预留 争尺寸不应小于0.70mX0.70m(宽X深)。 4厨房排油烟机、吊柜的安装位置不应影响自然通风和直接采光。厨房 内开窗不得影响洗涤池水龙头的安装和操作台的使用。 5卫生间布局应综合考虑卫生间门的开启方式及方向,避免影响洁具安 装及使用。
图示2:卫生间门与洁具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相互影响使用的隐患,需精细化设计
2. 2 共用空间 2.2. 1 公共交通 1住宅单元电梯设计为两部或两部以上时,宜成组布置,并采用节能联 动控制。
2四层及以上住宅电梯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其电梯候梯厅净深度不 应小于多台电梯中最大轿厢深度,且不应小于1.80m。设电梯的住宅每单元 至少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3开敲式外廊应有防滑措施。住宅建筑的公共出入口及平台、门厅、公 共走廊、电梯厅的楼地面等防滑等级应满足《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 JGJ/T331规定的Bd、Bw级的要求,建筑坡道、楼梯踏步应达到Ad、Aw级或 按水平地面等级提高一级,并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措施。 2.2.2地下室及半地下室 1汽车库内停放小型机动车车位尺寸垂直式停车时不应小于2.50m× 5.30m(宽×长)。 2住宅电梯均应通达附设的地下汽车库,电梯厅前应设净宽不小于 1.20m通道,通道处不应设停车位。 3地下汽车库车辆出入口,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车,地下车辆出人口应设置雨棚。通往地下的坡道在地面出入口处应设置不 小于0.15m高的反坡,坡道两端应设置与坡道同宽的截水沟。 4在非机动车停车点应预留电动车专用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在地下室预 留非机动车充电设施时,应当与该建筑的其他部分进行防火分隔。电动自行 车存放、充电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充电设施应当具备充满自动断 电功能。非机动车库宜地面设置,当置于地下室时,其至室外地面高差不宜 大于3.00m;非机动车库踏步式出入口宜将斜坡设置在中间,踏步设置在两 边以满足连续推行要求,推车斜坡的坡度不宜大于20%,并做好防滑措施处 理。
5住宅外窗6.00m范围内不应设置朝向外窗的地下车库排风、排烟口; 当排风口与人员活动场所距离小于10.00m时,朝向人员活动场所的排风口 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应小于2.50m。 2.2.3设施 1门窗产品二次深化设计应由主体设计单位进行确认,且深化设计不应 改变施工图设计门窗开启方式及技术要求。 2住宅外窗应配置副框,其分隔及开启方式宜便于清洁。 3住宅外墙应采取防水措施,基层墙体与保温层之间应采用聚合物水泥 防水砂浆做找平兼防水层, 4住宅的空调室外机位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除配置集中空调的户型 外,每个居住空间均需设置分体空调室外机位;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应有一个 空调室外机位满足户式集中空调室外机的安装需求DB22∕T 5018-2019 真空绝热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室外机位应为混凝土搁 板或平台。集中式空调机位不宜紧邻卧室外墙设置。分体式空调室外机位净 尺寸不宜小于1.10X0.60X0.90m(长X宽X高),集中式空调室外机位净尺寸 不应小于1.30X0.65X1.60m(长X宽X高)。 5分体式空调室外机位应靠近所对应的使用房间,并距离可开后启的窗扇 水平距离不宜天于0.40m,窗扇尺寸应满足安装需求,房间应预留穿墙套管, 安装应能从本户或公共区域完成,并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空调冷媒管走向 布置应合理,设计长度不宜超过厂家推荐长度。 6室外机安装位置不应对室外人员和相邻窗口形成热污染及噪声干扰 等;室外机安装后不应影响采光通风;厨房燃气管道排烟口不应止对看空调 外机。
图示3b:室外机正对窗口,有干扰,不合理。
Bc:室外机安装位置不应对室外人员造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