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T 5404-2021 一般工业产品认证制度适用性评价指南.pdf

SN/T 5404-2021 一般工业产品认证制度适用性评价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N/T 5404-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6487
免费资源

SN/T 5404-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N/T 5404-2021 一般工业产品认证制度适用性评价指南.pdf简介:

SN/T 5404-2021《一般工业产品认证制度适用性评价指南》是由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一项标准,它主要针对的是对一般工业产品的认证制度进行适用性评价的指导。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机构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认证制度,确保产品符合相关质量、安全和性能要求。

该指南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证制度概述:解释了认证制度的基本概念,包括认证的目的、类型、流程等,帮助理解认证在工业产品市场中的作用。

2. 产品适用性评估:提供了评估产品是否适合进行认证的框架和方法,包括产品特性、法规要求、市场需求等因素的考虑。

3. 认证机构选择: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认证机构,确保认证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4. 认证过程管理:详细描述了从申请认证、样品检测、技术评审到最终获得认证证书的整个过程。

5. 持续改进与监督:强调了认证后的产品监督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性,以确保产品始终符合标准。

总的来说,这个指南为一般工业产品在进入市场前的认证过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市场竞争力。

SN/T 5404-2021 一般工业产品认证制度适用性评价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导向性原则是指通过评价指标制定、评价过程的侧重、评价结果的判定等,推动认证制度贯彻国家 的战略方针,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保持良好发展的方向

科学性原则就是在评价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去评价客观事实,贯彻科学性原则主

现在两点:一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评价过程中具有科学的依据;二是在评价方法 上要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保障整个评价工作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 法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评价 用实施实际情况

GB/T51397-2019标准下载是指评价技术体系应该适应被认证制度发展实际

认证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四项一级指标、八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层次性结构。四项一级指标分别 为:国家政策与战略支持(P:Policy)、经济效用指标(E:Economy)、认证技术适用性水平指标(T:Tech nology)、社会需求适用性指标(S:Society)。八项二级指标分别为:国家战略导向和政策要求P1、法律 规范需求P2、经济体量增长率E、行业重要度E2、采信方需求S1、从业厂商需求S2、认证标准发展水平 工、认证模式适用性T,

认证制度适用性总指数UI以指数形式,综合反映出认证制度发展与某个所属行业发展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匹配的程度,综合二者在国家政策与战略、经济效益、社会需求、技术发展水平等 四个方面的运行效应的一致性

5.1.3国家政策与战略支持指标(P:Policy)

经济效用指标(E.Econo

经济效用指标主要是用来评测认证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两个方面展开评价,相应分解为 两个二级指标。 a)经济体量增长率E1:该指标用于评测认证制度对工业产品行业经济体量增长促进情况,综合 工业产品的工业产值增长率、认证认可贡献率等数据进行评价。 b)行业重要度E,:该指标评价认证制度应用的工业产品行业的重要性程度,综合行业工业总产

值占比、出口贸易占比、产业关联性等指标进行评价

5.1.5社会需求适用性水平指标(S.Society

5.1.6认证技术适用性水平指标(T:Technology

认证技术水平指标主要评测认证制度的标准发展、认证模式适用性方面的发展情况,从两个方面展 开评价,相应分解为两个二级指标 a)认证标准发展水平T:该指标主要评价所属行业认证采用的标准先进性水平,与国际先进标 准比对,落后、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标准情况, b 认证模式适用性T2:该指标主要评价各类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在认证方式、认证成本、适用范 围等方面的适用性,主要涉及认证制度适用区域广度、认证制度的国际互认程度、工业产品品 类覆盖率、相关证书的增长率等方面的评测

认证制度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采用专家咨询法获取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评价数据,采用层次分 指标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

5.2.2权重系数确定的原则

5.2.2.1系统化原则

遵循系统化原则,把整体性作为出发点和道求的目标。 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进行 比,权衡它们各自对整体的作用和效果,然后对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由此确定各自的权 不能平均分配,又不能片面强调某个指标、单个指标的最优化,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

5.2.2.2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

指标权重评价应面向认证 把评价的主观意图与认证制度发展现实 合起来,综合确定评价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或重要性

5.2.2.3灵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原则

指标权重的设定要能够适应认证制度体系发展变化和应用领域环境变化的需求,开放更大视 视角,综合体系更多更广泛的因素的影响,根据评价需求的变化适当地动态化修正。

5.2.3权重系数设计流程

.2.3权重系数设计流

针对认证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评价指标权重设计专家咨询调查问卷,通过百分制或5分

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评价分数越高指标重要性相对越大

5.2.3.2专家对象选定

从专业性及操作可行性两 制度领域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分 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认证

5.2.3.3权重咨询数据获取

向选定专家发放咨询调查问卷.并回收

向选定专家发放咨询调查问卷,并回收

5.2.3.4权重数据统计

包括两个方面的统计处理,一是评分数据,主要是计算各级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二是权重设置,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对相关权重进行分配

针对大多数通用产品制造领域,推荐使用表1权重系数分配方案。

表1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5.2.5权重系数修正

当本文件应用于新型认证认可模式、新认 可制度方案,或者认证制度应用领域存在一定的特 情况,可提出对权重系数进行修正,明确权重系数修正的原因和目标,经相关评价需求方认可后, .2所属流程重新确定权重系数

5.3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

需取得最低级指标的评分标准,认证制度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是指其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得分的评定 标准和计分办法

量3.2评分标准的构成

评分标准的构成,如下所示

a)指标:指标系统中最末一级的具体评价指标; b)评价要素:构成指标的基本元素,指标得分评定的要点; c)满分:指标的最高得分,为100分; d)计分办法:指标评分具体分值的评定和计算方法

5.3.3评分标准确定原贝

评分标准确定原则,如下所示: a)评定标准的适度性原则: 1)指标评分最低标准(基本合格)要达到评价要素符合性的基本要求,以及多数对象所能达 到的水平; 2)较高标准应根据全体被评对象的实际水平适当分开档次,有一定的区分度; 3)最高标准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要反映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b 计分的等值性原则:不同指标的分数单位应该是等值的,从而保证指标系统内各指标的评价 得分具有可加性。 标准的明晰性原则:指标评分标准尽可能明确而具体,一方面便于评价者操作,提高评价的 致性信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指导功能,使被评对象明确工作的具体目标,

推荐使用表2评分标准。

推荐使用表2评分标准。

表2认证制度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续)

5.3.5评分标准修正

当出现评价目标出现新需求、评价要素无法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认证制度应用领域存在一定特殊 性等情况,可提出对评分标准进行修正,明确评分标准修正的原因和目标,经相关评价需求方认可后,遵 循以下原则进行修正。 a)可对比性不变原则:评分标准修改后,不同所属行业评价结果应具有可对比性。 b 评价可持续性原则:评分标准修改后,不同时间段的评价结果具有同对比尺度不变,保证评价 的延续性。

评价数据的获取是认证制度评价的保障条件,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确定评价数据的来源,保障评价数 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数据信息本身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

5.4.2评价数据获取的原则

评价数据获取的原则,如下所示: a)真实性原则,评价数据来源所反映的情况应真实存在、确实可信。 b)全面性原则,各类评价数据来源要形成一个能够全面反映认证制度适用性情况的信息库 c)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数据来源在付诸实践时具备可实现性,并且难易程度适当。 d)时效性原则,评价数据来源提供的信息应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

5.4.3评价数据要求

评价数据获取工作直接决定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由于上级指标得分是下级指标的加权利 ,本标准评价数据获取工作主要是保障认证制度评价二级指标的评价数据来源可靠性,要求二级 平价数据不低于表3数据来源中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

表3认证制度评价指标数据来源要求

JG∕T 5013.4-1992 振动平板夯可靠性试验方法5.5.2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

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如下所示: a)根据认证制度评价的需求,确定和筛选评价对象:行业、企业、认证机构等; b)依据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评价需求情况,梳理和论证评价目标。

5.5.3成立评价小组

5.5.4明确评价技术体系

根据评价目标,审定并确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

5.5.5制定评价方案

明确工作方向,规划评价过程,确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技术路线。

YS/T 5230-2019 边坡工程勘察规范5.5.6组织实施评价方案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