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288-2018灌溉与工程设计标准 .pdf

GB 50288-2018灌溉与工程设计标准 .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4.2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6444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288-2018灌溉与工程设计标准 .pdf简介:

GB 50288-2018《灌溉与农业水利工程设计规范》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一项国家标准。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灌溉和农业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工程验收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农田灌溉、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农田排水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农业水利工程的设计。

具体来说,GB 50288-2018涵盖了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如水源选择、灌溉系统布局、灌溉方式选择、灌溉设施设计、节水技术和管理措施等;同时也包括农业水利工程的安全、经济、环保和可持续性要求,旨在保障工程的稳定运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保护环境。

这个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规范和提升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GB 50288-2018灌溉与工程设计标准 .pdf部分内容预览:

4.2.1灌区总体布置应对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及建筑物,承泄区、 道路、林带、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 4.2.2灌区水源工程宜靠近灌区,应通过对水源可供水量、水位 及水质条件综合分析论证,并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水源工 程形式和布置。

道路、林带、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

1当河道水位满足引水高程,引水流量满足灌溉需水要求 时,宜采用无坝引水布置方式。 2当引水流量满足灌溉要求,但水位不满足,修堰坝或拦河 抬高水位可满足要求时,宜采用闸坝引水布置方式。 3当引水流量满足灌溉要求,但灌区或供水对象位置较高, 修建其他自流引水工程不经济时,可采用提水布置方式。 4当河道径流过程不满足灌溉用水过程时,可采用水库引水 布置方式。综合利用水库应在统筹协调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分析 确定水库及反调节水库的工程规模和布置。 5山区、丘陵区灌区应结合地形条件,优先利用当地地表水。 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大、中、小型并重,蓄、引、提结合的“长藤结瓜”

方式布置水源工程。 6平原灌区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配置结果CJJ 60-1994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确实需要 修建平原水库时,其布置应利用地势开阔的荒地、涝洼地、盐碱地 等;宜避开村庄及重要的专项设施,并应与村庄保持安全距离。

等;宜避开村庄及重要的专项设施,并应与村庄保持安全距离。 4.2.4地下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貌、水文地 质条件,在综合分析计算灌溉需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现状地下 水利用量的基础上,确定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 2兼有城乡供水任务的灌区应在满足城乡生活用水条件下, 合理确定灌溉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 3井排灌区地下水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时,其地下水源工 程的规模和布置应结合井排水工程确定。 4.2.5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灌溉和排洪(涝)要求,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2承担城乡供水任务的灌溉、供水工程布置和设计应满足供 水和灌溉要求。人 3承担排洪(涝)任务的灌、排工程布置和设计应同时满足灌 既和排洪(涝)要求。 4山区、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采用 长滕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

4.2.4地下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貌水文地 质条件,在综合分析计算灌溉需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现状地下 水利用量的基础上,确定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 2兼有城乡供水任务的灌区应在满足城乡生活用水条件下, 合理确定灌溉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 3井排灌区地下水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时,其地下水源工 程的规模和布置应结合井排水工程确定。

.2.4地下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2. 5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X

1应符合灌溉和排决涝)要求,开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2承担城乡供水任务的灌溉、供水工程布置和设计应满足供 水和灌溉要求。人 3承担排洪(涝)任务的灌、排工程布置和设计应同时满足灌 溉和排洪(涝)要求。 4山区、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采用 “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 统。 5平原地区灌溉和排水渠系宜分开布置;可能产生盐碱化的 平原灌区,灌排渠系经论证可结合使用,但应控制渠沟蓄水位和蓄 水时间。 6沿江、滨湖、圩境灌区,应采取联圩并境、整治河道、修筑堤 防涵闸、分洪蓄涝等工程措施,按照蓄泄并举、内外水分开、高低水 分排、自排提排结合和灌排分开的原则,设置灌、排系统和必要的 截渗工程。 圩皖灌区宜利用湖泊、河网等作为蓄涝区。蓄涝水面率可取

排水区面积的5%~10%,设计蓄涝水位可取排水地面以下 0.2m~0.3m,起蓄水位可低于地面1m~2m。 7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经技术经济论证 设置必要的挡潮、防洪海塘、涵闸及截渗、排水、蓄淡压咸工程 8灌区内排水分区以及排水工程的布置应与承泄区相协调 并应结合承泄区对水质的要求,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 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的交角宜为30°~60°,排水承泄区应充分利 用江河湖淀。 9灌区干、支渠(沟)及以下固定渠(沟)道应根据地形、地质、 水源和承泄区条件,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择优确定布置形式。 10灌溉渠道泄、退水设施应结合地形条件、渠道流量分级和 4.2.6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宜避开野生动物活动地区,无法避开 时,应预留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4.2.7灌区的田间工程应根据各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区,分别 4.2.8灌区道路、桥涵的布置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布置相协 调。应根据国家现行公路、铁路有关标准的规定,确定其设计等级 和技术标准;田间生产和灌排管理道路应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 4.2.9灌区防风林、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在征求林 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布置,并充分利用渠、沟、路旁空地种植 树木。

4. 2. 6 灌溉与排水工程

力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选线布置,并应进行专项设计。

5.2.1蓄水枢纽工程选址,应从综合利用、地形地貌、地质条

5.2.1蓄水枢纽工程选址,应从综合利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 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移民占地、环境影响、工程投资、工程效益和 运行条件等方面,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人)

5.2.2蓄水枢纽工程总体布置应满足各建筑物在设计条件 能正常工作,主要建筑物布置宜紧凑美观,有利于充分发挥木 的综合效益;并应在满足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工程总投资和全 行费较低,施工条件好、工期短,运行管理方便,

.2.3蓄水枢纽工程规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 水资源可利用条件、灌溉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等,经调节计算进行 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综合利用水库工程设计规模应以灌区灌溉设计标准和总 本设计要求为依据,统筹兼顾农业灌溉、城乡生活、生态环境及其 他有关部门的供水需求和防洪、发电、航运等要求,经综合分析确 定。

水库径流调节计算应符合下列

1当灌区设计水平年的需水量大于设计保证率的年来水量 时,应根据多年来水过程和需水过程,采用长系列法逐时段(月或 旬)进行多年水量平衡计算,时历系列不应少于30a; 2当灌区设计水平年的需水量小于或等于设计保证率的年 来水量时,可根据多年来水过程和需水过程,采用长系列法或典型 年法逐时段(月或旬)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3小型水库可采用典型年法进行调节计算 5.2.5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应按各项用水设计保证率,满足整个灌 区需水量及供水过程要求,经水量平衡计算确定;当灌区需水量与 水源来水量不平衡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适当改变灌区灌溉面 积或水库兴利库容。 5.2.6水库的死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以满足自流引水灌溉要求为基本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死库容应满足泥沙淤积条件下水库 预期使用年限的要求; X 3 应满足生态、航运、发电等其他部门对水位的最低要求。 5.2.7“长藤膝结瓜”式灌溉系统的水量平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选定位置合理、库容较大的水库作为调节水库; 2应分区确定灌溉需水量及供水过程; 3对各供水区应分别按多种水源来水量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然后按各分区的缺水量总和确定骨干水库的供水量及供水过程; 4在各分区水量平衡计算中,应充分利用非灌溉期和丰水年 来水,充蓄库、塘、堰。

5.2.6水库的死水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取水口的分层及底部高程应木 据当地或相邻地区的水温与水深相关关系及其李节性变化的特点 等分析确定。 2大、中型水库可采用塔式取水建筑物,小型水库可采用臣 管式取水建筑物。

.3.1引水枢纽工程设计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 质条件以及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 宝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

5.3.1引水枢纽工程设计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

定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闻)引水方式。 5.3.2当河(湖)岸地形较陡、岸坡稳定时,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 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缓或岸坡不稳定时,可采用引渠式布 置。

5.3.2当河(湖)岸地形较陡、岸坡稳定时,渠首工程宜采用

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缓或岸坡不稳定时,可采用引渠式布 置

.3.3渠首工程的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引水设计高程应满足灌溉用水量要求,且管理运用灵活、 方便; 2引水口稳定、水流通畅,必要时可对与其相连接的上、下游 河(渠)段进行整治; 3各个建筑物布置应相互协调; 4多泥沙河流上的渠首,应设置沉沙过滤等有效的防沙措 施; 5严寒地区或有防漂要求的渠首,应采取防止冰凌和其他漂 浮物进人干渠的措施。 5.3.4 无坝引水渠首引水口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河、湖枯水期水位应满足灌溉期弓引水流量的要求。 应避免靠近支流汇流处。 3位于河岸较坚实、河槽较稳定、断面较匀称的顺直河段DB11/T 1780-2020 山区森林质量提升技术规程.pdf,或 位于主流靠岸、河道冲淤变化幅度较小的弯道段凹岸顶点下游处 其距弯道段凹岸顶点的距离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L一 引水口至弯道段凹岸顶点的距离(弧长,m); K—系数,K=0.6~1.0,可取0.8; B一一弯道段水面宽度(m)

R一一弯道段河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m)。 4在弯道段河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可根据高、中、低水位时入 同弯曲半径所形成的弯道形态,采取防洪护岸措施

引水的引水比宜小于30%。经试验或其他专门论证后,引力 比可适当提高。

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

5.3.7无坝引水渠首引水口位于水面宽阔或水面坡降较陡的7

稳定河段时,可顺水流方向修建能控制入渠流量的导流堤。导 堤与水流之间的夹角宜取10°~20%对2级以上引水建筑物也可 经水工试验确定。 X

应位于溢流坝一端或两端的河岸上,冲沙闻宜紧靠进水闻布置 在多泥沙河流上DLT1407-2015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尚应在进水闸前设置拦沙坎;在冲沙闸前应设置 有导流墙分隔的沉沙槽,并在闸后宜设置冲沙槽。

5.3.9侧面引水、正面排沙的有坝(闸)引水渠首设计应符合下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