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870-2021 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pdf

TCECS 870-2021 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9.3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419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870-2021 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pdf简介:

TCECS 870-2021,全称为《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是针对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的最新技术标准。该导则旨在引导和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强调通过优化建筑环境和结构设计,减少对主动式能源的依赖,即通过建筑设计本身来最大化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建筑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TCECS 870-2021中,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定位与选址:强调建筑应选择在适宜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自然光照、通风、地形等。

2. 建筑形态与朝向:提倡建筑形态应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如南北向设计,减少遮挡。

3. 材料与构造:倡导使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以及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构造设计。

4. 绿色建筑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利用系统(如太阳能热水、光伏发电)、热能回收系统等。

5. 节能设计策略:如合理的建筑布局、高效的保温隔热设计、智能控制系统等。

6. 绿色运营管理:鼓励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优化建筑的运行管理,提升能源效率。

TCECS 870-2021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建筑行业低碳、可持续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TCECS 870-2021 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pdf部分内容预览:

6.1.1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及措施,应同时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共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JGJ26、《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温和地 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I475的有关规定,

6.1.2外墙和屋顶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计算分析外墙、屋顶内部结露的风险,选择防水透气 的构造形式,并应满足耐候性、抗风性、耐冻融性等性能要求; 2屋面和外墙应避免结构性热桥的产生,对易产生热桥的 节点应进行加强设计; 3建筑外墙宜采用外墙外保温的构造形式或夹心保温构造 形式,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保温构造形式。 6.1.3外墙、屋顶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围护结构保温材料宜选用高保温性能、使用寿命长的 产品,并宜减小保温层厚度; 2选择屋面保温材料时,除应满足高保温性能外,还应具 备低于50%的吸水率和较强的抗压性能; 3有条件时宜选用储能材料; 4应选用满足环保要求的胶粘剂与保温材料。

6.1.2外墙和屋顶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NBT 10420-2020标准下载:4地面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

6.1.4地面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见定; 2严寒、寒冷地区,当没有地下室或有非保温地下室日 建筑首层地面应采取保温措施: 3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在保证地面不结露的前提 可不进行保温处理。

6.1.5外墙和屋项的隔热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水资源丰富地区可采用淋水被动蒸发降温系统的方法提 高隔热性能; 2有条件时外墙宜设置通风间层,宜采用通风墙、干挂通 风幕墙等; 3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东、西向外墙宜采取遮阳 隔热措施: 4宜采用通风屋面、屋面遮阳等屋面隔热措施,坡屋顶宜 设置可通风对流的阁楼层,平屋顶宜设置架空通风层; 5可采用蓄水屋面,水面宜有水生植物或白色漂浮物,水 深宜为0.15m~0.2m; 6宜采用种植屋面,种植屋面的保温隔热层应选用密度小、 压缩强度大、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的保温隔热材料。 6.1.6外墙和屋顶隔热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加大热惰性指标D值、粉刷浅色外饰面或反射隔 热涂料; 2西向墙体宜采用高蓄热材料与低热传导材料组合的复合 墙体构造;采用复合墙体构造时,对于连续供暖或供冷的房间外 墙,墙体外侧宜采用轻质材料,内侧宜采用重质材料

6.2.1外窗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外窗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建筑应采用木窗、塑料窗、铝木复 合窗、铝塑复合窗和断热铝合金窗等保温性能好的窗;

1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可采用空气内循环的双层玻璃 夏热冬冷地区不宜采用双层幕墙; 2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温和地区的 幕墙应采用有断热构造的玻璃幕墙系统

6.2.5外门窗、玻璃幕墙与采光顶的结露验算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的有关 规定。

6.2.6玻璃幕墙及采光顶的隔热可采用淋水被动蒸发降温系统

1全年遮阳敏感气候条件区宜在平衡通风采光条件下,充 分发挥建筑群体互遮阳、绿化遮阳的效力,对建筑各立面及屋面 实现遮阳全覆盖,对不能遮阳覆盖的部分宜在构造及材料层面选 择适宜的遮阳措施; 2冬夏平衡遮阳气候条件区宜在满足通风采光条件下对遮 阳敏感界面、屋面采取活动式遮阳措施; 3冬季利用辐射气候条件区宜在满足采光通风条件下对易 过热的天窗、阳光间、西墙进行遮阳设计。 6.3.2遮阳位置与设施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遮阳设施宜选择外遮阳,有条件的可选择可调节遮阳, 天窗、采光顶应设置活动遮阳设施,宜采用活动外遮阳; 2严寒、寒冷以及温和地区的建筑内,主要功能空间的东 向、西向外窗宜设置遮阳,宜采用活动外遮阳设施,也可采用中 置可调遮阳设施,或固定外遮阳;南向外窗宜设置水平式外 遮阳; 3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建筑东向、西向、南向均应 采取遮阳措施,其中东向和西向宜选用综合式遮阳或活动式外 遮阳;

4设置遮阳设施时应满足室内采光的要求

6.3.3高大空间主导的建筑遮阳设计宜根据不同遮阳应月

的特点,充分发挥前期设计中外环境遮阳、形体互遮阳、形体

遮阳带来的效力,并协同外围护结构遮阳及构造、材料遮阳设 计,进行全流程化的遮阳设计,具体措施和方法应按本导则附录 B的规定执行。

候的特点,从前期设计到细节设计选用与立面方案结合的巡 施。具体措施和方法应按本导则附录B的规定执行。

下列规定: 1应通过不同季节日照阴影分析,选择适宜的一种或多种 遮阳形式; 2同一建筑表面日辐射不均匀的区域宜调整遮阳构件的尺 寸或角度; 3宜设置合理的遮阳优化目标,通过性能模拟和优化算法 确定遮阳构件的尺寸、角度、离墙间距等具体设计参数; 4玻璃幕墙宜采用遮阳百叶、遮阳卷帘、格栅及遮阳板等 外遮阳形式。 6.3.7外遮阳与外围护结构的间距宜大于100mm。当设置中置

遮阳时,应增加遮阳百叶及其有关附件与外窗玻璃之间的距离

现行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 的有关规定。

6.3.9夏热冬冷和寒冷及严寒地区居住建筑南向外窗水平

外遮阳挑出长度应满足夏季直射阳光不照射到室内,且不影响冬 季日照的要求,遮阳系数的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 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JGJ134、《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

体化设计,遮阳构件的相应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光 伏遮阳板》GB/T37268的有关规定。

6.3.11在设置固定遮阳装置时,宜利用遮阳板反射天然光到建 筑的进深处。大空间天窗结构构件设计宜组合选用具有不同遮阳 效果、利于控制眩光的形式。

1可采用彩釉玻璃、A类贴膜玻璃、阳光控制镀膜玻璃、 低辐射镀膜玻璃等; 2多层建筑、低层建筑及高层建筑下部的低层裙房的东西 向和南向外墙,可采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的方式遮阳; 3屋顶宜采用种植、棚架、架空层等方式遮阳

.4.1隔声设计应根据建筑功能定位所对应的室内声环境需习 对各功能空间受到的噪声影响状况进行定量化分析,并依此开 有关隔声设计工作。

6.4.2应对建筑周边及内部主要噪声源分布及特性进行分析,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室外噪声源,除应分析现有噪声源外,还应根据周 边区域规划分析预测潜在的噪声干扰源; 2有条件时,应开展现场噪声监测,并应依据监测结果分 析噪声源分布及特性,选取最不利点对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 声级进行分析; 3当环境中同时存在室内、室外噪声源时,应分析室内外 噪声的叠加影响。 一

6.4.3建筑室内的充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6.4.4建筑围护结构及附属构件的隔声性能应根据噪声源特性

0.4.4 生 进行核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隔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18的有关规定; 2有通风要求且隔声要求较高的房间或建筑,宜采用通风 隔声窗; 3当建筑临近噪声源,且在临近噪声源一侧设有阳台时, 宜选用封闭式阳台

6.4.5主要功能房间的楼板宜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

板、隔声吊顶等提高撞击声隔声性能的措施;浮筑楼板的减振垫 应沿墙体上翻至与地面完成面同高;当采用地面供暖时,可结合 地面供暖的保温层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建筑采用轻型屋面 时,屋面宜采用铺设阻尼材料、设置隔声吊顶等措施

求,采取相应的吸声降噪措施:

1建筑门厅及走廊等人员密集的空间,应采取吸声顶棚、 吸声墙面等降噪措施,且所采用吸声材料的降噪系数(NRC) 不应小于0.40,若条件允许,材料的降噪系数(NRC)不宜小 于0.60; 2候机楼、车站、体育馆、商业中心等体形高大且人员密 集的大型公共建筑空间,应进行专项声学设计,可采取吸声顶 棚、吸声墙面或空间吸声体等措施。 6.4.7设备机房、电梯井道、管道井等噪声空间的隔声设计应 符合下列规定:

6.4.7设备机房、电梯井道、管道井等噪声空间的隔声设计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当噪声、振动源房间与主要功能房间或有安静需求房间 紧邻布置时,墙体、楼板等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应根据噪声源特性 及功能房间声学需求通过核算确定,设备用房地面可通过设置浮 筑式地面改善楼板隔声性能,楼板总撞击声隔声量(Ln,w)宜小 于55dB;顶棚可设置隔声吊顶,楼板总空气声隔声量(Rw+

Ctr)宜大于50dB; 2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发电机房、水泵房等设备用房的 墙面及顶棚面层应设置吸声构造;所选用吸声构造的降噪系数 (NRC)不应小于0.80,同时125Hz及250Hz的吸声系数不宜 小于0.40; 3对产生振动的设备及管道应采取隔振、减振措施; 4冷却塔应采用减振、消声和隔声等降噪措施。 6.4.8 管道的降噪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管道系统应采用弹性支架、弹性吊杆等进行固定 安装; 2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方式,排水管宜选用内螺旋式消 声排水管或采取其他隔声措施; 3锅炉排烟管道地上部分应进行消声降噪处理。 6.4.9 建筑细部隔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线穿过楼板或墙体时,应对孔洞、缝隙等进行隔声 封堵; 2分户墙、客房隔墙、办公会议隔墙等的电器插座、电箱 等构件,在背对背安装时应至少错开200mm,并应对开洞进行 隔声密封处理; 3砌块、石膏板等隔墙应砌筑至结构楼板下皮GB 50062-199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程,隔墙与楼 板间的缝隙宜为10mm~15mm,并应采用玻璃棉、岩棉将缝隙 封堵填实,最后应采用声学密封胶进行面层密封处理。 6.4.10音乐厅、剧院、会议中心、多功能厅等有特殊音质要求

的建筑空间应进行专项声学

附录 A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内容

表A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内容

附录B建筑遮阳设计措施和方法

《文化馆建设标准 建标136-2010》表B建筑遮阳设计措施和方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