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A 20008-2021 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pdf

TCECA 20008-2021 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4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264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A 20008-2021 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pdf简介:

TCECA (TransCanada Environmental Corporation's Aquifer Management Guidelines) 20008-2021 是加拿大TransCanada Energy Corporation(TransCanada能源公司)制定的一套关于地下水管理的指导原则。这套标准主要针对多雨地区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设施设计,其目标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LID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策略,强调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管理策略,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多雨地区,这些设计标准可能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雨水收集和管理:指导设施如何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如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绿色屋顶等,将雨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同时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压力。

2. 地下水渗透系统:鼓励设计可以促进雨水渗透的地面,如渗透性土壤或者雨水花园,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3. 洪水管理:确保设施对洪水有适当的缓冲能力,如通过建设湿地、沟渠等设施,以减少洪水对周边环境的冲击。

4. 绿色基础设施:强调使用自然过程来处理和管理雨水,如保护和恢复湿地、植被等,这些都有助于减少洪水径流和提高水质。

5. 法规遵从性:确保所有的设计和设施都符合当地的法律和规定,以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

总的来说,TCECA 20008-2021标准是为在多雨环境下进行低影响开发的一种科学、环保和经济的设计指南,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TCECA 20008-2021 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5.1.1应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功能、用地构成、土地利用布局、 水文地质等特点进行选择。 5.1.2宜选择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 装、植草沟、旱溪、湿塘、初期雨水弃流等低影响开发设施

5.2.1绿色屋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绿色屋顶适用于结构安全、符合防水条件的平屋顶和坡 度不大于15°的坡屋顶建筑,应优先布置在多层建筑及面积较大 的建筑裙楼顶上。 2绿色屋顶的基本构造自上而下宜包括植被层、种植土层、 过滤层、排蓄水层、保护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普通防水层、找 玻层、保温(隔热)层和基层。 3种植土宜选用改良土或无机复合种植土,禁止使用淤泥 土、石澄、膨胀土等土壤作为栽植土,种植土厚度宜符合 表5.2.1的要求。

表5.2.1种植土厚度

4排水系统设计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屋面雨水排水 系统技术规程》CJJ142要求GB/T 38438-2019标准下载,按规范设置排水系统和溢流系统 并应防止落叶、杂物等堵塞雨水斗或雨水管。

5既有建筑屋面改造应满足以下要求: 1)必须经有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检测部门鉴定,核算 结构承载力,并根据结构承载力确定其构造及种植 形式; 2)宜优先采用种植绿毯、拼装式种植屋面等方式; 3)宜选用轻质种植土和地被植物。 6绿化宜采用喷灌、微喷、滴灌等节水浇灌系统,宜设置 量传感器、土壤探测仪等设施自动控制

5.2.2下沉式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种植土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绿化种植土壤》 CJ/T340的要求; 2下沉式绿地内应设置溢流井,保证超标雨水径流的溢流 排放; 3当土层渗透系数较差时,可采用局部换填土的方法,增 大土壤渗透系数,保证设施排空时间,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的 要求; 4调蓄深度宜为50mm~100mm,且不宜大于200mm; 5不宜种植肉质根、易腐根的乔木植物; 6下沉式绿地内不宜设置除雨水外的给水、污水、燃气、 电缆等管线的管沟、检查井等设施; 7流速及流量较大的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应设置消能、防 冲设施。 5.2.3生物滞留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生物滞留设施一般由蓄水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 层4部分组成。生物滞留设施侧面及底部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防 渗或透水土工布

1生物滞留设施一般由蓄水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 层4部分组成。生物滞留设施侧面及底部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防 渗或透水土工布。 2应考虑排入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对种植土的冲刷,防止种 植土层被破坏环,缩短设施寿命。 3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井,底部宜设置透水盲管, 排出排水层中过滤后的雨水。当底部土壤渗透系数不小于3.0×

5.2.5渗透型植草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6渗透型旱溪设计应符合下列

1旱溪宜结合生物滞留设施、植被缓冲带、渗沟等设施综 合布局,应兼顾雨季旱季的景观: 2通常包括蓄水层、滤料层、排水层,滤料层表面除铺设 卵石砾石外宜在其中穿插种植植物; 3应设置超标雨水溢流井,纵坡不宜大于1.0%,纵坡大于 1.0%时宜设置跌水或消能台阶控制坡降: 4种植植物时,宜选用耐旱植物。 5.2.7渗井、渗管、渗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污染较严重的初期雨水通过渗井下渗前应通过植草沟 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对雨水进行预处理; 2渗管(渠)应采用透水土工布外包处理,防止管渠 堵塞; 3渗井、渗管、渗渠的其他相关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相关 要求。

6绿地下可采用合成纤维渗透管、软式透水管等管材,管 材环刚度应满足工程荷载要求

5.3.1湿塘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湿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 驳岸及维护通道等构成:湿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 (垂直:水平)宜为1.0:2.5~1.0:8.0; 2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采用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 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3前置塘应便于清淤,并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 4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常水位以上的调 蓄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为0.8m~2.5m:调蓄容积应采用 容积法”根据式(4.2.2)计算确定; 5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 6溢流系统排水能力应通过计算确定,满足设计重现期内 的雨水排放要求; 7湿塘可与雨水湿地合建,合建时可参照本标准5.3.2条 雨水湿地的具体设计要求。 5.3.2雨水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雨水湿地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浅沼泽区、深沼泽区 出水池、护坡、驳岸及维护通道等构成; 2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 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3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4沼泽区包括深沼泽区和浅沼泽区,其中深沼泽区水深范 围一般为0.3m~0.5m,浅沼泽区水深范围一般不大于0.3m,根 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 5出水池水深一般为0.8m~1.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 (不含调节容积)的10%。

3.2雨水湿地设计应符合下列

5.3.3景观水池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景观水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 GB51192的相关要求; 2应优先发挥景观水池的调蓄功能,景观水池宜留出雨水 调蓄的空间; 3利用景观水池调蓄雨水,在设计时应做到水池自动调蓄; 4景观水池可利用小管缓流、部分池壁渗透等方式进行雨 水调蓄; 5进人景观水池的雨水应满足景观用水要求,宜收集屋顶 绿地等区域的汇流雨水,水质较差的雨水汇入时应进行相应 处理; 6应考虑当水位达到调蓄水位时,水池仍能够满足安全防 护要求。

1调蓄池应具有调蓄功能及径流污染物去除功能,调蓄容 积应依据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性指标通过计算确定; 2调蓄池宜为钢筋混凝土、砖、石砌筑结构,采用塑料蓄 水模块拼装式调蓄池时,应位于地下水位1m以上:当蓄水容积 较小时,可采用成品雨水罐; 3调蓄池应设溢流设施,当进水量超过调蓄池容积时,将 多余水量溢流排出; 4调蓄池宜有反冲洗设施,并应采用池水作为冲洗水源; 5调蓄池检查井井口周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 6调蓄池的池体及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雨水调 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相关规定。

1雨水罐储存容积应通过“容积法”和“水量平衡法”计 确定; 2安装在地面上时,应安装于使用方便、便于维护的位置; 3采用埋地式安装时,应核算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安装要

求,同时应考虑抗浮要求,必要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基础; 4进水口处应设置截污设施: 5雨水罐周边应设排水设施,溢流管、排空管应连接至雨 水管网中; 6雨水罐出口应有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5.3.6分布式调蓄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布式调蓄设施可用于绿地空间狭小或与景观衔接较困 难,但需要满足低影响开发目标的区域: 2分布式调蓄设施的生产、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应安全、无 毒、无污染; 3分布式调蓄设施上部土壤应能够支持植物生长,在使用 周期内应满足荷载及变形要求: 4分布式调蓄设施下渗时不应对周边设施及地基产生影响 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距道路侧分带或建筑基础小于3.0m布置调蓄模块时, 靠近机动车道及建筑一侧应采取防渗措施: 2)在山地土层较薄区域、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深度的 区域,沟槽底部和两侧应采取防渗措施。 5.3.7调节塘(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调节塘(池)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岸 及堤岸构成; 2进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 和侵蚀; 3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4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6m~3.0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 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塘底部 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不应小于1.0m,距离建筑物基 础不应小于5.0m; 5调节塘宜设于隐蔽、行人不易到达的区域或采用绿化进 行遮挡。

求,同时应考虑抗浮要求,必要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基础; 4进水口处应设置截污设施; 5雨水罐周边应设排水设施,溢流管、排空管应连接至雨 水管网中; 6雨水罐出口应有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5.3.6分布式调蓄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3.7调节塘(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调节塘(池)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岸 及堤岸构成; 2进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 和侵蚀; 3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4调节区深度一般为0.6m~3.0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 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GB∕T 24969-2010 公路照明技术条件,塘底部 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不应小于1.0m,距离建筑物基 础不应小于5.0m; 5调节塘宜设于隐蔽、行人不易到达的区域或采用绿化进 行遮挡。

5.3.8建筑与小区雨水调蓄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中相关规 定;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公园绿地雨水调蓄池设计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中相关 规定。

5.4.3雨水通过转输型植草沟等进人下沉式绿地等

集中入流,减少冲刷,泥沙较多的宜设沉砂池、卵石沟等沉砂连 滤设施。

5.5.1植被缓冲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植被缓冲带一般由碎石消能区、种植消能区、植物慢生 区、快速生长区、净化区及出口设施构成; 2坡度宜为2.0%~6.0%,宽度宜大于2.0m; 3种植消能区宜种植多年生的草本植被,以减小地表径流 司时留大部分的污染物: 4植物慢生区宜种植慢生的乔木、灌木提供野生动物栖息 地,减缓地表径流,同时滞留汇水区域的污染物: 5快速生长区及净化区应稳固河岸河床、净化河水,宜种 植湿生的乔木和芦苇类的植被

5.5.1植被缓冲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DB44/T 1625-2015 LED照明产品环境声明 PCR文件格式要求.pdf5.5.2雨水预处理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