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地基与基础工程)》DB21@900.2-2005.pdf简介: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地基与基础工程)》DB21/T900.2-2005.pdf 是一项标准操作规程,由中国辽宁省建设厅发布,主要针对地基与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操作进行详细规定。这份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适用范围: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类建筑安装工程的地基与基础施工。 2. 技术要求:对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施工方法、材料选用、质量控制、安全操作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 3. 工艺流程:详细阐述了地基处理、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桩基础、砌体基础等各类基础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 4. 质量控制:规定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验收标准,以及对不合格施工的处理方法。 5. 安全管理:强调了施工安全的重要性,对施工人员的防护措施、设备操作、施工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总的来说,这份规程为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地基与基础工程)》DB21@900.2-2005.pdf部分内容预览:
2.6:11重锤夯实施工应根据试夯结果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
施工方案)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 (1)夯实面积、场地布置和施工顺序; (2)夯实机具设备的选定; (3)锤的落距、夯击遍数和夯击路线; (4)使土达到最优含水量的措施: (5)地基实的最后下沉量和总下沉量; (6)设计要求的地基实深度和密实度。 2.6.12在起重能力充许的条件下,以采用质量较大的夯锤为 宜,一般宜采用1.5~3t。落距般采用2.5~4.5m。 2.6.13基坑(槽)的夯实范围应大于基础底面、开挖时,坑 (槽)每边比设计宽度加宽不宜小于0.3m,以便劵实施工的进 行。 坑(槽)边坡应适当放缓。实前,坑(槽)底面应高出设 计标高,预留土层的厚度可为试夯时的总下沉量加50~100mm。 2.6.14夯实施工前,应检查基坑(槽)中土的含水量,并根据 试夯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加水。坑(槽)加水,需待水全部渗入士 中24h后方可夯击。如土的表层含水量过大,劵实成软塑状态 时,可采取铺撒吸水材料(干土、碎砖、生石灰)、换土或其他 有效措施处理。 分层填土时,应取用含水量相当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如士 料含水量太低,宜加水至最优含水量。每层土铺填后应及时夯
实。分层填土夯击时,必须控制每层铺土厚度。 2.6.15在基坑(槽)周边应做好排水设施[贵州]高速公路项目责任预算报告(含分析),防止向坑(槽)灌 水。
水。 2.6.16在大面积基坑或条形基槽内夯击时,宜夯挨一夯顺序 进行,在一次循环中同一夯位应连夯两下。下循环的夯位,应 与前一循环错开1/2锤底直径,落锤应平稳,夯位应准确。 在独立柱基基坑内夯击时,一般采用先周边后中间或先外后 里的跳打方法进行。 夯击遍数,应按试夯确定的最少遍数增加1~2遍,一般为 812遍。 注:①同一位夯击一下为一遍; ②基坑(槽)底面标高不同时,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逐层夯实。 2.6.17夯击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基坑(槽)壁有无塌的可 能,必要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2.6.18夯实完后,应将基坑(槽)表面夯实至设计标高。 2.6.19 在夯击过程中,应参照附录G、附表G.0.2做好记录。
2.6.16在大面积基坑或条形基槽内夯击时,宜夯一夯顺序
2.7.1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 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 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一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或对变形控制要求 不严的工程。
2.7.2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 处理效果。
2.7.3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 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 施。
须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等
2.7.5当地下水位距地表面2m以下且表层为非饱和土时,
进行夯击;当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施工或表层为饱和粘性土 ,可铺填0.5~2.0m厚的中(粗)砂、砂砾或片石等材料后 #行夯击。
2.7.6.1起重机一般多使用起重能力为15、30和50t的履带 式起重机或其他起重设备。亦可采用专用三脚架或龙门架作起重 设备。采用自动脱钩装置,起重能力取大于1.5倍锤重。起重机 的起重能力不足时,可采取在臂杆上加支杆以加大起重能力。 起重机必须符合夯锤起吊和提升高度的要求,并应设安全装 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2.7.6.2自动脱钩装置应有足够的强度,使用灵活。拉绳 端固定在锁柄上,另一端穿过转向滑轮固定在臂杆底部横轴上 当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时,打开钩绳随即拉紧,而脱钩装置开 启,劵锤脱钩下落,同时可保证每次劵击落距相同; 2.7.6.3夯锤可用钢材制作,或外壳采用钢板、内部焊接钢 筋骨架租放置钢筋网片及50吊环,然后浇筑C30混凝土制成。 夯锤底面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为了适应不同工程对夯击能力的 要求,钢锤亦可制成装配式的(其构造分为底盘、中间块及顶板 三部分),底板与外壳焊成一体,顶板、中间块通过底盘上的螺 拴与底盘连成一一体,调整中间块的数量,即可按工程需要组合成 不同级量的夯锤。 锤中宜对称设置多个上下贯通的直径为200~300mm的钢管 排汽孔,以利于夯击时空气排出和减小起锤的吸力; 2.7.6.4为了防止起重机机架在加载或卸载时发生倾覆,应 对称进行加载或卸载。
2.7.7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
2.7.7.1强锤的质量可为10~40t,落距不宜小于.6m。钊 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
强夯置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200kPa。 2.7.7.2夯击点布置及间距应根据基础的形式和加固要求而 定。对于大面积地基可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网格排列;对条形基 础夯点可成行布置;对于独立基础夯点宜单点布置或成组布置。 在基础下面必须布置夯点。 夯点间距一般根据基础布置、加固土层的厚度和土质情况而 定,加固土层厚、土质差、透水性弱、含水量高的,夯点间距可 取为7~15m;加固土层薄、透水性强、含水量低、砂质土,间 距可为5~10m。一般第一遍点的间距要取得大些,以便夯击 能向深度传递。 按上列夯击点布置和夯点间距,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一遍,第 二次夯击选取已劵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 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为低能满夯,使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 整。 2.7.7.3夯击击数和夯击遍数应根据基土的性质和夯沉量通 过单点试劵,观测击坑周围基士的变形情况来确定,最后两击 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能小于4000kN·m时 为50mm;当单击夯能为4000~6000kN?m时为100mm;当单击 夯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mmo 夯击遍数一般为2~5遍,对于细颗粒多,透水性较差的基 土及加固要求较高的地基,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对于颗粒细、透水性差、含水量较高的基土,采用减少每遍 的夯击次数,增加击遍数;而对于颗粒粗、透水性强,含水量 低的基土,宜采用增加每遍的夯击击数,减少夯击遍数。 2.7.7.4两遍夯击之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强夯产生的孔隙 水压力的消散时间。般对于土质颗粒细、含水量高、粘土层厚 的间歇时间宜加长,间款时间一般应为2~4周;对于粘土或冲 积土应为3周左右;对于地下水位较低,含水量较少的碎石类填 土和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应为1一2周。
础外边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1/3,并不宜 小于3mo 2.7.7.6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及设计要求
础外边缘的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173,并 小于3m。
表2.7.7.6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最初起夯面算起。
2.7.8强夯施工前应试夯,并按下列顺序进行:
2.7.8.7做好强夯前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确定正式施工时 采用的技术参数。
般以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数作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 确定的最后两击的沉降量或最后两击沉降差进行控制。夯击 度,应用水准仪进行控制。
2.7.10每夯击一遍完成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 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击。场地平均下沉量必须符 求。
2.7.11 强夯开始时,应检验夯锤是否处于中心,防止 斜。
2.7.12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正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 过大,应及时用砂土将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次击。 2.7.13强夯施工最好在干阜季节进行。在雨季应采取措施防止 强场地积水,否则质含水量增加,土质变软,会产生挤出现
强夯场地积水JJF(冀) 3008-2019标准下载,否则土质含水量增加,土质变软,会产生挤出现 象,降低强夯效果。
象,降低强夯效果。 2.7.14每遍强夯后应按规定间歇一定时间,再进行第二遍夯 击。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 高程。如工期短,应尽可能减少夯击遍数,一般应根据地基土的 性质适当增加夯击点的夯击次数或适当缩小点间距,以便在减 少夯击遍数的情况下能获得相同的劵击效果。 2.7.15强夯置换施工时,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应停 ,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一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室 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而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 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务点周围铺垫碎石 继续施工。并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2.7.16强夯时夯击点应距现有建筑物15m以上;距桥台5~ 6m;油罐10m;距正在施工的钢筋混凝上结构15m以上。当受 场地限制不得避开时,可在夯点与建筑物之间开挖隔振沟,沟深 SR
7.14每遍强夯后应按规定间歇一定时间,再进行第二遍夯 。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 程。如工期短,应尽可能减少夯击遍数,一般应根据地基土的 质适当增加劵击点的劵击次数或适当缩小劵点间距,以便在减 夯击遍数的情况下能获得相同的夯击效果。
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一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 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而完成一个墩体的击。当夯点 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劵点周围铺垫碎石 继续施工。并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2.7.16强夯时夯击点应距现有建筑物15m以上;距桥台5~ 6m;油罐10m;距正在施工的钢筋混凝上结构15m以上。当受 场地限制不得避开时,可在夯点与建筑物之间开挖隔振沟,沟深 要超过建筑物基础深,其位置宜设在靠强夯场地一侧,并有足够
的长度[天津]16层筏板基础住宅楼施工组织设计,或把强劵场地包围起来。 2.7.17 强夯施工应参照附录G附表G.0.3和附表G.0.4做好 记录。
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 验除应采用单墩荷载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 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士 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代替单墩荷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