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之1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pdf简介: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之1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pdf是一份专业性极强的建筑技术指导文件。它主要关注的是框支抗震墙结构在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框支抗震墙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特别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它结合了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剪力墙结构的刚度,能够有效抵抗地震力,提供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该PDF文件详细介绍了框支抗震墙的构造原理、设计方法、抗震性能分析、施工技术要求以及相关规范标准,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抗震墙布置、如何计算抗震墙的承载力、如何进行抗震设计和优化等。它对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员在设计和施工框支抗震墙结构的项目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指南,旨在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和耐震性。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之1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pdf部分内容预览:
1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2.1.1底部天空间部分框支一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面以上的大空间层数,8度时不宜超 过3层,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层数可适当增加。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 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按《高层建 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的规定提高一级采用,已是特一级的不再提高。9度抗 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 2.1.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截面设计和构造措施除满足本章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框架结 构和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规定。 2.1.3结构布置 1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则,均衡对称,尽量使水平荷载的合力中心与结构刚度中心重 合,避免扭转的不利影响。 2底部必须有落地剪力墙和(或)落地简体,落地纵横剪力墙最好成组布置,结合为落 地筒,在平面为长矩形、横向剪力墙的片数较多时,落地的横向剪力墙的数目与横向剪力墙 总数目之比,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少于30%;抗震设计时不宜少于50% 3长矩形建筑中,落地剪力墙的最大间距L宜符合以下要求: 非抗震设计:L≤3B,且L≤36m; 底部为 1 ~2 层框支层时 : L≤2B 且 L≤24m ; 抗震设计: 底部为3层及3层以上框支层时:L≤1.5B且L≤24m。 其中L一一落地剪力墙的间距; B一楼盖宽度。 4落地剪力墙与相邻框支柱的距离,1~2层框支层时不宜天于12m,3层及3层以上框 支层时不宜大于10m。 5结构竖向布置应使框支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JGJ3一2002附录E的规定。1层框支层时,上下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y非抗震设计 时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框支层层数大于1时,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的等效侧向
刚度比。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 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尚应小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60%。 2.1.4落地剪力墙底层洞口宜设置在墙体的中部;框支剪力墙转换梁上一层墙体内不宜设边 门洞,不宜在中柱上方开设门洞;剪力墙内洞口宜上下对齐,以形成明确的墙肢,当不能避 免小墙肢时,其截面高度不得小于3bw(bw为墙肢的截面宽度)。 12.1.5转换层楼板不应在大空间范围内开大洞口。楼梯间、电梯间处,应将其周边落地剪力 墙围成简体。 12.1.6转换层以下各楼板及转换层以上相邻楼层板的楼板应加强。 12.1.7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剪力墙总高 度的1/8两者中的较大者。 12.1.8框支梁截面中心线宜与框支柱截面中心线重合。
12.2.1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分析应分两步:首先采用三维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整体结构的内 力分析,得到各构件的内力和配筋;然后对框支梁附近楼层进行平面有限元分析,取得详细 应力分布,然后决定框支梁和附近墙体内的配筋。平面有限元分析的范围应为底层框架和框 支层以上3至4层墙。底层框支梁柱的有限单元划分宜选用高精度元,在梁柱全截面高度下 可划三至五等分,上层墙体可结合洞口位置均匀划分。 12.2.2内力分析以后,应对楼层剪力作如下调整: I底层落地剪力墙承担该层全部剪力。 2底层框支柱承担20%~30%的底层剪力,其分配原则见表12.2.2。
《高压直流输电晶闸管阀设计导则GB/Z30424-2013》表12.2.2框支往的最小设计剪力V
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不包括转换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 力可不调整。
主边0.21.宽度范围内的竖向分布钢筋:
框支梁上方的0.21,范围内的横向水平钢筋:
Asw = 0.21,bw.C romax / f u
式中1,一框支梁净跨; hc一框支柱截面高度; b.一一墙厚; o1——柱上墙体在h.范围内,考虑风荷载、地震作用组合的平均压应力,o1=(,+2)/2 02 柱边墙体在0.21.范围考虑风荷载、地震作用组合的平均压应力002=(α2+3)/2 框支梁与墙体连接面上考虑风荷载、地震作用组合的水平拉应力。
在0.21,区段内的竖向和横向钢筋,均应比区段以外相应钢筋的间距加密一倍。 3框支梁上墙体竖向钢筋在转换梁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非抗震设计 时不应小于1
S.为框支梁筹筋加密区范
顶锚固要求见图12.3.5,能伸入上部墙体的钢筋应伸入墙体;不能伸入墙体的钢筋 或板内锚固
图12.3.5框支柱竖向主筋铺固要求
注: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①号图②号筋应伸人上部墙体内不少于一层,
钢筋应罐人梁内或板内GB∕T 27796-2011 建筑用秸秆植物板材,并满足错固长度
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I抗震设计时,应采用复合螺旋箍和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 于100mm和6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并应沿柱全高加密。 2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柱加密区的配箍特征值应比一般框架结构柱的规定值增加0.02 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3非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和并字复合箍;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8%,箍 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 12.3.6框支梁的宽度b,不宜大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上部墙体厚度的2 倍,且不宜小于400mm;当梁上托柱时,尚不应小于梁宽方向的柱截面宽度;梁高在抗震设 计时不应小于跨度的1/6;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跨度的1/8。当梁高受限时,可以采用加腋 梁。 12.3.7框支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 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0.40% 2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 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3梁上、下纵向钢筋和腰筋的锚固宜符合图12.3.7的要求。 当梁上部配置多排纵向钢筋时,其内排钢筋锚入柱内的长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锚 固长度l。(非抗震设计)或la(抗震设计)。 4框支梁不宜开洞。若需开洞时,洞口位置宜远离框支柱边,上、下弦杆应加强抗剪配 筋,或用型钢加强,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计算。
图12.3.7框支架主筋和腰筋的锚固 注:非抗震设计时图中1,应取为1.。
5框支梁支座处(离柱边1.5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含箍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fy; 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f、1.2f./f和1.1f,/f。抗震设计 时,主筋不宜有接头,不得采用绑扎接头,同一截面上,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不应超过全部 钢筋截面面积的50%,接头应避开上部墙体的开洞部位。上部钢筋在跨中切断的数量不宜超 过50%,框支梁不应采用弯起钢筋,下部钢筋应全部伸入支座。 2.3.8框支梁在离柱边0.21.或1.5l,的范围内,箍筋间距不超过100mm,直径不小于Φ8mm 洞口下亦按此加密布置,腰筋应每隔一根用拉筋加以约束、固定。 2.3.9框支柱的轴压比μ。应符合表12.3.9的要求,轴压比不满足限值或抗剪要求时,应加 大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士强度等级
表12.3.9框支往的轴压比L.限值
直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小于2但不小于1.5的柱,其数值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05; 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主:表中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小于2但不小于1.5的柱,其数值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05 剪跨比小于1.5的柱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