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298-2015 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pdf简介:
Q/GDW 1298-2015《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pdf》是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技术规程。这份规程主要针对1000千伏(即1000万千伏)的交流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勘测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1000kV是目前电力系统中最高的电压等级,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电力传输,对线路的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都有极高的技术要求。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1000kV架空线路的勘测方法、测量精度、数据采集、地形地貌分析、线路路径选择、杆塔位置确定、线路走廊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确保线路的稳定、安全和经济运行。它涵盖了从线路规划、设计到施工准备的全过程,是电力行业在10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和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参考文件。
Q/GDW 1298-2015 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式中: mz —公共点中误差(m): 参与评定精度的点数。
式中: m, 一公共点中误差(m): o 区域网之间公共点较差(m): 参与评定精度的点数。
7.6机载激光雷达测量
6.1 机载激光雷达测量可用于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用于线路优化选线,平断面图绘制,塔基断 、塔位地形图、房屋分布图绘制 6.2每个塔位应测绘塔位地形图,塔位地形图的比例尺宜为1:300,等高距宜为0.5m。塔位地形图 采用国家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宜与输电线路高程系统保持一致,可采用独立坐标系和相对高程。塔 地形图测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DI./T5001的有关规定。 6.3飞行平台可选用航摄飞机、直升机等大中型平台,也可选用动力三角翼等轻小型平台, 6.4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 a)机载GNSS接收机为双频接收机:天线为航空型产品,具有高动态、高精度数据接收能力及精 确定义和稳定的相位中心,最小采样频率高于2H7: IMU测角中误差精度,侧滚角和俯仰角不得大于0.01°,航偏角不得大于0.02°:记录频率不应 低于128H7: 具有信号时标输入器接口,能够将相机快门开启脉冲(即曝光时刻)通过接口准确写入GNSS 数据流,脉冲延时不宜大于1ms: 申源系统应满足航摄作业无间断供申: 机内存储系统能够记录和存储航摄作业所有激光扫描数据、IMU数据、GNSS数据以及时标数 据及其它必要数据 f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地面基站GPS接收机性能应与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中的机载 GPS接收机性能匹配:
7.6.1机载激光雷达测量可用于初步设计及施T图阶段,用于线路优化选线,平断面图绘制,塔基断 面、塔位地形图、房屋分布图绘制, 7.6.2每个塔位应测绘塔位地形图,塔位地形图的比例尺宜为1:300,等高距宜为0.5m,塔位地形图 宜采用国家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宜与输电线路高程系统保持一致,可采用独立坐标系和相对高程。塔 位地形图测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DI./T5001的有关规定。 7.6.3飞行平台可选用航摄飞机、直升机等大中型平台,也可选用动力三角翼等轻小型平台, 7.6.4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设备应满足如下要求: a)机载GNSS接收机为双频接收机:天线为航空型产品,具有高动态、高精度数据接收能力及精
h)IMU测角中误差精度,侧滚角和俯仰角不得大于0.01°,航偏角不得大于0.02°:记录频率不应 低于128H7: C 具有信号时标输入器接口,能够将相机快门开启脉冲(即曝光时刻)通过接口准确写入GNSS 数据流,脉冲延时不宜大于1ms: d 电源系统应满足航摄作业无间断供申: 机内存储系统能够记录和存储航摄作业所有激光扫描数据、IMU数据、GNSS数据以及时标数 据及其它必要数据 f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地面基站GPS接收机性能应与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中的机载 GPS接收机性能匹配:
O/GDW12982015
9)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所采用的数码相机应保证性能稳定,且经过严格检校,数码相机分辨率宜大 于2000万像素, 7.6.5航飞要求 7.6.4.1航线宜设计成条带状,条带宽度宜不小于2km。 7.6.4.2 宜以审查后线路路径走向为导向,连续布设若干个相连的航摄分区,各航摄分区的设置宜在 保证覆盖的前提下对弯曲的地段拉直航线,使航线尽量少。 7.6.4.3 航线端点与最近的转角点的实际距离应大于500m 7.6.4.4 不同航线必须采用左转弯和右转弯交替方式,不能绕圈飞行。 7.6.4.5 往返飞行旁向重叠度宜为20%~40%,路径中心线应位于重叠区内。 7.6.4.6 飞行高度必须考虑飞行对地安全距离和激光的安全等级。 7.6.4.7 每条航线直线飞行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7.6.4.8航线弯曲度不得大于3%;像片倾斜角不宜大于2°,不得大于4°, 7.6.6激光点云检校场 7.6.5.1检校场布设应在机载激光雷达飞行作业之前,应选择地形平坦,有明显倾斜地形或线性关系 好的明显地物的区域 7.6.5.2检校场飞行设计时宜采用两个航高、6条航线,其中低航高2条交叉航线、高航高2条交叉航 线、1条对飞航线、1条平行航线(旁向50%重叠度)。检校航线图如图4所示。 7.6.5.3检校飞行的视场角以测区使用的最大参数为准, 7.6.5.4GNSS接收的卫星数量应大于10颗,高度角应大于15°,并应选择好的观测时段,位置精度 衰减因子(PDOP)值应小于4。 7.6.5.5当地形变化较大、航高变化较大时,应重新布设检校场
7.6.6.1机载设备在起飞前应进行加电检测,在起飞前5min开机,落地后滑行到停机坪后5min关机。 7.6.6.2基站点宜从GNSS主控网中选取,测区任意位置与最近基站点间距不宜超过30km,相邻两基 站点间距离不宜超过50km 7.6.6.3地面基站GNSS设备开机时间应早于机载GNSS接收机开机时间,关机时间应晚于机载GNSS 接收机关机时间。 7.6.6.4基站点应有T程坐标系和WGS84两套坐标,地面基站的采样间隔不得低于机载GNSS的设置 7.6.6.5数据采集时,POS系统应处于良好的T作状态,如出现GNSS信号失锁时,应立即中I正摄影 并在信号恢复正常5min后再进入航线进行摄影:若GNSS信号始终无法恢复正常,应立即终止本架次
Q/GDW12982015
Q/GDW 1298 2015
飞行,并香明原因。 7.6.6.6采用基站方法对POS进行解算时,所有GNSS基站应在飞行前30min开始观测,完成电源、 存储系统等的检查,做好观测准备。所有GNSS基站在测量过程中应连续观测,飞机停机后30mir 完成观测。 7.6.6.7激光点云的数据密度不宜低于4点/m:当需要交叉跨越线路的点云数据时,不宜低于10点/m 7.6.6.8数码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得大于0.3m, 7.6.6.9出现数据记录缺失、漏洞或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需要补飞或重飞,补飞或重飞航线的两端官 超出补飞范围外500m,并应满足原飞行设计要求。 7.6.8数据处理 7.6.7.1GNSS差分往返差值平面不得超过0.2m,高程不超过0.3m。点位平面中误差不得大于0.1m 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7.6.7.2IMUI与激光扫描仪的实际偏心角计算应通过检校飞行获取的激光数据,叠加对比往返航带中 各明显地物激光数据的差异,逐渐调整偏心角数值,使激光数据达到完全致。 7.6.7.3激光点云检校后,不同航线重叠部分激光点云数据平面较差不应大于0.6m,高程较差不应大 于0.26m 7.6.7.4WGS84坐标与T程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可采用搜集转换参数或通过现场联测求取。坐标转换的 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 7.6.7.5点云数据的高程转换可采用T程区域已有的精化大地水准面拟合。无精化大地水准面成 果的区域,应在测区施测高程点,进行拟合转换,高程转换中误差应不大于DFM成果要求的高程中误 差值的1/2 7.6.7.6纠正后的点云数据格式宜为las格式,
7.6.6.7激光点云的数据密度不宜低于4点/m²:当需要交叉跨越线路的点云数据时,不宜低于10点/m 7.6.6.8数码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得大于0.3m, 7.6.6.9出现数据记录缺失、漏洞或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需要补飞或重飞,补飞或重飞航线的两端官 超出补飞范围外500m,并应满足原飞行设计要求。 7.6.8数据处理 7.6.7.1GNSS差分往返差值平面不得超过0.2m,高程不超过0.3m。点位平面中误差不得大于0.1m 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7.6.7.2IMU与激光扫描仪的实际偏心角计算应通过检校飞行获取的激光数据,叠加对比往返航带中 各明显地物激光数据的差异DL 5053-1996 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逐渐调整偏心角数值,使激光数据达到完全致。 7.6.7.3激光点云检校后,不同航线重叠部分激光点云数据平面较差不应大于0.6m,高程较差不应大 于0.26m 7.6.7.4WGS84坐标与T程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可采用搜集转换参数或通过现场联测求取。坐标转换的 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 7.6.7.5点云数据的高程转换可采用T程区域已有的精化大地水准面拟合。无精化大地水准面成 果的区域,应在测区施测高程点,进行拟合转换。高程转换中误差应不大于DFM成果要求的高程中识 差值的1/2 7.6.7.6纠正后的点云数据格式宜为las格式。 7.6.9激光点云分类 7.6.8.1对激光点云分类前,应首先将激光点云中明显高于或低于整体数据点或点群的噪声点进行派 除。 7.6.8.2激光点云数据分类宜将植被、人T建筑(除防洪堤、挡十墙、桥梁等外)等非地表激光点云 数据与地表激光点云数据分别分层,交义跨越线路的点云宜单独分层存放。 7.6.8.3经过自动分类的激光点云数据须经过人机交互检查,纠正自动算法的分类误差,以确保地面 的完整、连续、准确、可靠。人机交互分类可辅助使用光照、三维浏览、显示模式、影像对照等方法来 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7.6.10DFM、DSM制作 7.6.9.1DFM、DSM成果应覆盖测区范围,格网尺寸准确。 7.6.9.2立交桥、高架路、桥梁等架空人T地物,宜只保留地面或水面上的点云数据制作DFM使用, 架空部分点云数据宜分层用于制作DSM使用或单独分层 7.6.9.3路堤、十堤、拦水坝、水闸等底部与地面相接的构筑物,可保留其点云数据用于制作DFM。 7.6.9.4 同期牛产的数字高程接边后,同名格网点的高程值应保持致:与已有成果接边时,均 形未变化处接边后,同名格网点的高程值应保持致 7.6.9.5完成制作DSM、DFM后,应在测区内均匀选取若干个高程检查点对整个测区进行高程 量检香, 7.6.9.6高程检查点应布设在地物特征较为明显地方(如交叉路口、田埋交汇处等),其高程精度应满 足要求。如果质量检查中误差超限且存在系统误差,应采取布设像控点的方式进行系统误差改正。 7.6.9.7DFM、DSM数据格式宜为浮雕模式。 7.6.11DOM应符合下列要求:
7.6.9激光点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