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GB 50367-201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颁发的一部关于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的技术标准。该规范全称为《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是2013年发布的第50367号国家标准。它为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强度下降、裂缝、变形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加固设计方法和原则,旨在保证加固工作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有效性。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设计原则、加固方法、计算方法、施工要求、验收标准等内容,涵盖了加固材料的选择、加固结构的受力分析、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对于从事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施工、验收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说,这部规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请注意,由于版权问题,我无法直接提供PDF文件,您可以在相关权威机构、书店或官方网站上获取该规范的正式版本。
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4.7.4对掺加氯盐、使用除冰盐或海砂,以及受海水浸蚀的混 凝土承重结构加固时,应采用喷涂型阻锈剂,并在构造上采取措 施进行补救。 4.7.5对混凝土承重结构破损部位的修复,可在新浇的混凝土 中使用掺入型阻锈剂;但不得使用以亚硝酸盐为主成分的阳极型
中使用掺入型阻锈剂;但不得使用以亚硝酸盐为主成分的 阻锈剂。
5.1.1本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士受弯和受压构件的加固。
GB/T 20688.1-2007标准下载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基 本假定进行计算。
措施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结构上的活荷载
5.2受弯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5.2.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受弯构件时,应根据原结构构造和受 力的实际情况,选用在受压区或受拉区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加 层的加固方式。
层的加固方式。 5.2.2当仅在受压区加固受弯构件时,其承载力、抗裂度、钢 筋应力、裂缝宽度及挠度的计算和验算,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叠合式受弯构件的规定进行。 当验算结果表明,仅需增设混凝土叠合层即可满足承载力要求 时,也应按构造要求配置受压钢筋和分布钢筋。 5.2.3当在受拉区加固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时(图5.2.3),其正 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β1 二 EcuE, Ecu hol Mok 6o = 0. 85hoA.Eo
上受压区高度r与加固前原截面有效高度ho1之比/ho1大于原 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S时,应考虑原纵向受拉钢筋应力 达不到fyo的情况。此时,应将上述两公式中的fyo改为so, 重新进行验算。验算时,。值可按下式确定:
5.2.6对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截面受弯构件,其受拉区增设 现浇配筋混凝士层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5.2.3条 至第5.2.5条的计算原则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关于T形截面受
当 h./6≥6 时i
V≤< 0. 25βe f.bh o
V≤ 0. 20p. f.bh o
3当4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受拉区增设配筋混凝土层,并采用U形箍与原箍筋逐 个焊接时:
2当增设钢筋混凝土三面围套,并采用加锚式或胶锚式箍 筋时:
式中:αcv 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系数,对一般受弯构件 取0.7;对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作用有多种荷 载,其中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 的剪力值占总剪力的75%以上的情况)的独立梁,
α/h。,当入小于1.5时,取1.5;当入大于3时 取3:α为集中荷载作用点至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 的距离; 新增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αc一0.7; 新、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 三面围套新增混凝土截面面积(mm²); 新增箍筋强度利用系数,取αs一0.9; 新箍筋和原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 同一截面内新箍筋各肢截面面积之和及原箍筋各 肢截面面积之和(mm²); 新增箍筋或原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的间距(mm)。
5.4受压构件正截面加固计算
5.4.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图5.4.1)
5.4.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图5.4.1) 时,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确定:
ei = eo +ea
5.5.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新增截面部分,可用现浇混凝
5.1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新增截面部分,可用现浇混 、自密实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浇筑而成。也可用掺有细石混 的水泥基灌浆料灌注而成。
5.5.2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法时,原构件混凝土表面应经处理, 设计文件应对所采用的界面处理方法和处理质量提出要求。一般 情况下,除混凝土表面应予打毛外,尚应采取涂刷结构界面胶、 种植剪切销钉或增设剪力键等措施,以保证新旧混凝土共同 工作,
5.5.4加固用的钢筋,应采用热轧钢筋。板的受力钢筋直径不 应小于8mm;梁的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柱的受力钢 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加锚式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U形 箍直径应与原箍筋直径相同;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箍筋直径的10倍,双面焊的焊缝长度应为箍筋直径的5倍; 3当用混凝土围套加固时,应设置环形箍筋或加锚式箍筋 (图5.5.5d或e); 4当受构造条件限制而需采用植筋方式理设U形箍(图 5.5.5c)时,应采用锚固型结构胶种植,不得采用未改性的环氧 类胶粘剂和不饱和聚酯类的胶粘剂种植,也不得采用无机锚固剂 (包括水泥基灌浆料)种植。
5.5.6梁的新增纵向受力钢筋,其两端应可靠锚固;柱的
6.1.1本方法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 缺陷的局部加固
顶。当采用本方法加固柱、墙等构件时,应对原结构、构件在施 工全过程中的承载状态进行验算、观测和控制,置换界面处的混 凝士不应出现拉应力,当控制有困难,应采取支顶等措施进行 卸荷。 6.1.3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其非置换部分的原
6.1.3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其非置
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现场检测结果不应低于该混凝土结构建 造时规定的强度等级。 6.1.4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置换部分的界面处理及其施工质量符
构件混凝士强度等级,按现场检测结果不应低于该混凝土 造时规定的强度等级。
6.1.4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置换部分的界面处理及其施工
.2.1当采用置换法加固钢筋混凝士轴心受压构件时,其正截 面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N≤0. 9 (fA +αcf.A.+ fyA's)
Aco、A一一分别为原构件截面扣去置换部分后的剩余截面面积 和置换部分的截面面积(mm²)。 5.2.2当采用置换法加固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时,其正截 面承载力应按下列两种情况分别计算: 1压区混凝土置换深度hn≥rn,按新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正截 面承载力计算。 2压区混凝土置换深度h,
00 原构件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N/mm²)
6.2.3当采用置换法加固钢筋混凝
载力应按下列两种情况分别计算: 1压区混凝土置换深度hn≥rn,按新混凝土强度等级和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进行正截 面承载力计算。 2压区混凝土置换深度h,
式中:M一一构件加固后的弯矩设计值(kN·m); fyo、fyo一原构件纵向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²)。
6.3.1置换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原构件混凝土提高 且不应低于 C25。
且不应低于C25。 6.3.2混凝土的置换深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采用 人工浇筑时,不应小于60mm,采用喷射法施工时,不应小于 50mm。置换长度应按混凝土强度和缺陷的检测及验算结果确 定,但对非全长置换的情况,其两端应分别延伸不小于100mm 的长度,
(图6.3.3a),或沿部分宽度对称剔除(图6.3.3b),但不 剔除截面的一隅(图 6. 3. 3c)。
《矿井建井排水技术规范 GB/T51229-2017》7.1.1本方法适用于下列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加固:
1以无粘结钢绞线为预应力下撑式拉杆时,宜用于连续梁 和大跨简支梁的加固; 2以普通钢筋为预应力下撑式拉杆时,宜用于一般简支梁 的加固; 3以型钢为预应力撑杆时,置用于柱的加固。 7.1.2本方法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一侧 配筋率小于0.2%的构件)的加固。 7.1.3采用体外预应力方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 时,其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7.1.4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其新增的预应力拉杆、 锚具、垫板、撑杆、缀板以及各种紧固件等均应进行可靠的防锈 蚀处理。 7.1.5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 不应高于60℃。 7.1.6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 求,对预应力杆件及其连接进行防护。 7.1.7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时: 可不采取卸载措施。
1.5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 不应高于60℃。
7.2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的加固计算
采用无粘结钢绞线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受弯构件时,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正截
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构件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假定钢绞线的应力等于 施加预应力时的张拉控制应力,亦即假定钢绞线的应力增量值与 预应力损失值相等。 2当采用一端张拉,而连续跨的跨数超过两跨;或当采用 两端张拉,而连续跨的跨数超过四跨时,距张拉端两跨以上的 梁,其由摩擦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有可能大于钢绞线的应力增 量。此时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加以弥补: 1)方法:在跨中设置拉紧螺栓,采用横向张拉的方法 补足预应力损失值; 2)方法二:将钢绞线的张拉预应力提高至0.75fptk,计 算时仍按0.70fptk取值。 3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产生的纵向压力在计算中不予 计人,仅作为安全储备。 4在达到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前,无粘结钢绞线锚固可靠 7.2.2受弯构件加固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S可采用下式计 算,即加固前控制值的0.85倍:
CJ∕T 3076-1998高杆照明设施技术条件Spb = 0. 85
式中: 构件加固前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按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 7.2.3当采用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办加固矩形截面受弯构件 时(图7.2.3),其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