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1G40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df

L21G40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7.8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607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L21G40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df简介: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L21G404)是一种建筑用的预制管桩,主要用于地基处理和深基础工程中,它由高强度混凝土制成,内部预先施加预应力。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特点是承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占地面积小,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码头、堤坝等工程的基础建设。

L21G404可能是一本书、手册或者规范的编号,它详细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设计、制造、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等知识。这份文档可能涵盖了管桩的尺寸规格、材料选择、施工流程、荷载计算、质量检测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

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份PDF的内容,你需要查看具体的文件或者询问相关的专业人士。

L21G40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df部分内容预览:

(4)外加剂 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 严禁使用氯盐类外加剂。 5)水 混凝土拌合用水的质量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63的规定。 2.钢材 (1))预应力钢筋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其质量应符合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T5223.3中低松弛螺旋槽钢 棒的规定,钢棒的几何特性、理论质量及力学性能指标 应分别符合表2、表3的规定

钢棒的几何特性及理论质量 表2

、构造要求 1.预应力钢棒应沿其分布圆周均勾配置,并不得少于6根 管桩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5%。 2.混合配筋管框的非预应力钢筋与预应力钢棒数量宜按1 间隔对称布置,当非预应力钢筋数量少于预应力钢棒数量 时,非预应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总筋数不应少于预应力钢棒总筋数的50%。 (2)直径不应小于10mm且不应小于预应力钢棒的直径。 3.管桩两端螺旋筋加密区长度为外径的3倍~5倍,且不得 小于2000mm,加密区螺旋筋的螺距为45mm,其余部分螺 旋筋的螺距为80mm。当管桩承受较大水平荷载、位于液 化土层范围或遇到其他不利情况时,应根据设计要求确 定加密区长度。 4.管桩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35mm且应满足设 计要求。 5.管桩接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框上下节拼接可采用端板焊接连接或机械接头连接: 接头应保证管桩内纵向钢筋与端板等效传力,接头连接 强度不应小于桩身强度,基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3个。 (2)本图集给出了抱箍式机械连接和啮合式机械连接的做法 详图,设计中可参考采用。当有充分依据时,也可采用 其他类型的机械连接

(3)抗拨管桩宜采用经专项设计的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 接头数量不宜超过1个。当在强腐蚀性环境采用机械接头 时,应同时增加焊接连接, 6.管桩用作承压桩时,一般可不设桩端锚固筋,当用作抗 拨桩时,可根据具体要求设置桩端锚固筋, 八、设计与计算 一)设计规定 1.本图集预应力钢棒的张拉控制应力αcon取钢棒抗拉强度 标准值的0.7倍,即αcon=0.70fatk。钢棒张拉控制应力 及每根钢棒的张拉力见表8

预应力钢棒的张拉控制应力及每根钢棒的张拉力表8

式中:M.一管桩桩身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极限值(kN·m); A一管桩桩身横截面面积(mm); 4s一全部纵向预应力钢棒的总截面面积(mm); r1、r2一管桩环形截面的内、外半径(mm); I,一纵向预应力钢棒重心所在圆周的半径(m); α1一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轴心抗压强度 设计值之比,对C60取α=0.98,对C80取 α=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α一矩形应力图中,混凝土受压区面积与全截面 面积的比值; α一矩形应力图中,纵向受拉预应力钢棒达到屈 服强度的钢筋面积与全部纵向预应力钢棒截 面面积的比值:

JuAu, sin αd

(3)非截桩的填芯部位: R,≤ 0.7tl (o+2f)2 d +0.3f.d 2

、选用方法 1.设计人员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抗震设防烈度、上部结 构特点、荷载大小、施工技术条件、沉桩设备等因素, 经综合分析后选用相应类型的管桩。 2.管桩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以及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的桩基础 宜选用AB型及以上类型管桩。 2)当用于端承桩时,宜选用AB型及以上类型管桩。 3)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区时,应选用混合配筋管桩或 AB型及以上类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用于抗震设防象 度7度地区时,与承台连接的首节桩不应选用A型桩。 4)对于弱腐蚀、中等腐蚀及强腐蚀场地,应选用AB型及以 上类型管桩,并应根据不同的腐蚀等级采用相应的防腐 措施。 5)管框用作抗拨或承受水平荷载较大时,管桩接头不宜超 过1个,且应选用混合配筋管桩或AB型及以上类型预应 力高强混凝土管桩。 3.工程中应尽量减少接桩,单桩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3个, 且应避免桩尖接近密实砂土、碎石、卵石等硬土层时进 行接桩。 4.多节桩的配桩应根据地层条件选择,上下节桩可采用变 型号的配桩设计,且上节桩宜配长桩。

5.管桩用于摩擦框时,桩的长径比不宜大于100;用于端承 桩时,桩的长径比不宜大于80。当管桩穿越厚度较大的 淤泥层等软弱层或可液化土层时,应考虑桩身的稳定性 及其对承载力的影响。 6.可根据地层条件、沉桩设备和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桩尖 类型。除本图集提供的桩尖类型外,设计人员也可根据 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桩尖类型。 、生产制作 1.管桩的制作质量应符合《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GB/T13476及相关生产工艺技术规程的规定。 2.预应力钢棒的张拉采用应力控制法,并应同时校核预应 力钢棒的伸长值。钢筋应清除油污,不应有局部弯曲, 切断后端面应平整。钢筋镦头部位的强度不得低于该材 料抗拉强度的90%。同根管桩中钢筋长度的相对差值应名 合以下要求:长度≤15m时不得大于1.5mm,长度>15m日 不得大于2mm 3.钢筋编笼应采用滚焊机成笼。钢筋和螺旋箍筋的焊接点 的强度损失不得大于该材料抗拉强度的5%。 4.隔离剂应采用效果可靠、对钢筋污染小、易清洗的材料 5.管桩采用离心工艺成型,应根据产品的不同规格设定不 同的转速和离心时间。 6.预应力钢棒放张时,管桩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 值不得低于45MPa

三、沉桩 )一般规定 1.应根据设计文件、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等选 择合适的沉桩方式。 2.沉桩方式可分为静压法、锤击法、植入法和中掘法 3.沉桩施工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沉框顺序应在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明确。 2)对于桩的中心距小于4倍桩径的群桩基础,应由中间向外 或向后退打;对于软土地区桩的中心距小于4倍桩径的排 桩,或群桩基础的同一承台的桩采用锤击法沉桩时,可采 取跳打或对角线施打的施工顺序。 3)多框承台边缘的桩宜待承台内其他桩施工完成并重新测定 桩位后再施工。 4)对于一侧靠近现有建筑物的场地,宜从毗邻建筑物的一侧 升始由近至远端施工。 (5)同一场地桩长差异较大或桩径不同时,宜遵循先长后短, 大直径后小直径的施工顺序。 4.打(压)桩、接桩、送桩应连续进行,尽量减少中间停滞 时间。 5.首节桩插入地面下0.5m~1m时,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0.5% 沉桩过程中,当桩身垂直度偏差超过0.8%时,应找出原因 并做纠正处理。沉桩后严禁用移动桩架的方法进行纠偏。 6.沉框的控制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贯入度、压框力、设计

桩长、标高等因素综合确定。当桩端持力层为黏性土时 应以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压桩力控制为辅;当桩端 持力层为密实砂性土时,应以贯入度、压桩力控制为主 标高控制为辅。 7.采用引孔辅助沉桩法时,引孔的直径、孔深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引孔直径不宜超过桩直径的2/3,深度不宜超过桩长的2/3 并应采取防塌孔的措施 (2)引孔宜采用长螺旋钻机引孔,垂直偏差不宜大于0.5%, 钻孔中有积水时,宜采用开口型桩尖。 (3)引孔作业和沉框作业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2 8.沉框施工应配备专用送桩器,严禁将工程用桩作为送框 器,送桩时宜对顶节桩采取封堵措施,防止土进入管芯 内部。 二)静压法沉桩 1.静力压桩设备宜采用液压式压桩机DB41∕T 1607-2018 道路深层病害处治设计施工规范,分为顶压式压桩机 和抱压式压桩机。 2.应合理选择压桩机型号和配重,在没有规定要求的情况 下,可参照附录一“静压桩机及适用范围参数表”选择 压桩机类型。 3.压桩过程中的最大压桩力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或根据沉 桩工艺试验值确定,且不宜大于桩身结构竖向承载力设 计值的1.5倍。 4.静压法施工沉桩速度不宜大于2m/min

5.终压控制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终压标准应根据设计要求、沉桩工艺试验情况、端进 入持力层情况及压动阻力等因素,结合静载荷试验情 况确定。 (2)摩擦桩与端承摩擦桩以桩端标高控制为主,终压值控制 为辅。 (3)当终压力值达不到预估值时,单框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宜 根据静载试验确定,不得任意增加复压次数。 4)当压框力已达到终压值或桩端已进入持力层时应采取稳 压措施。 三)锤击法沉框 1.打桩锤宜采用柴油锤或液压锤,经现场试沉桩后合理选 用锤型,在没有试沉桩或临近工程参考数据的情况下, 可参照附录二"柴油锤重选择及适用范围参考表"选择桩 锤类型。 2.每根桩的总锤击数及最后1m沉桩锤击数宜进行控制,混 合配筋管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框总锤击数不宜超 过2000击,最后1m沉桩锤击数不宜超过300击;预应力 混凝土管桩总锤击数不宜超过1500击,最后1m沉桩锤击 数不宜超过250击。 3.收锤标准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框的承载性状、单框承 载力特征值、框规格及入土深度、打桩锤性能规格及冲 击能量、桩端持力层性状及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最后 贯入度或最后1m~3m的每米沉桩锤击数等因素综合确定

4.当以贯入度控制时,最后贯入度不宜小于30mm/10击。当 持力层为较薄的强凤化岩层且下卧层为中、微凤化岩层 时,最后贯入度不应小于25mm/10击。 四)植入法沉桩 1.当在水泥土或旋喷桩中植入管桩时,施工应符合行业标 准《劲性复合桩技术规程》JGJ/T327和《水泥土复合管 桩基础技术规程》JGJ/T330的规定。 2.当采用钻孔等成孔工艺植入法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工艺应符合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的规定。 ((2)护壁浆液宜采用水泥浆、水泥与膨润土混合浆液,相关 配比及性能应符合工艺与性能要求,应由现场工艺试验 与静载试验确定。 3.采用植入法沉桩时,施工前应进行沉桩工艺试验和静载 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 五)中掘法沉桩 1.中掘法沉桩适用于桩端持力层为一般黏性土层、粉土层 砂土层、碎石类土层、强风化基岩和软质岩层的地质情 况。 2.中掘法施工前应进行沉框工艺试验和静载试验,确定施 工工艺和施工参数。 3.浆液制备及注入装置、浆液输送管线等组成的供浆系统 应进行调试,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施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