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836-2021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

DB11T 1836-2021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836-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5.3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54819
免费资源

DB11T 1836-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836-2021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简介:

"DB11T 1836-2021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是一种地方标准,全称为《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城市桥梁工程》,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适用于北京市城市桥梁工程的施工活动。该标准规定了城市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等各阶段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定,以确保桥梁施工的质量、安全和环保。

1836-2021 表示该标准的版本号,其中 2021 表示发布或修订的年份。这个版本的规程可能包含了最新的桥梁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反映了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法规要求,以保障城市桥梁的稳固、耐用和公众安全。

简而言之,这个文档是为城市桥梁建设者和管理者提供的一份技术指南,是指导桥梁施工过程的重要法规依据。

DB11T 1836-2021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注:跨度大于20m时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拱度!

2拼装前应检查有焊接接头的焊缝有无开裂,如有开裂应及时补焊; 3拼装时可在需要焊接点位置,设置楔形卡卡住,防止焊接时局部变形。待所有焊点卡好 后,先在焊缝两端点定位,然后再施焊: 4施焊次序应由中到边或由边到中,采用分区对称跳焊,不得顺方向一次焊成: 5骨架接长焊接时,不同直径钢筋的中心线应在同一平面上。 5.4.4焊接骨架和焊接网片需要绑扎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3受拉焊接骨架和焊接网在受力钢筋方向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表6.4.4的规定,受压焊接骨架 和焊接网在受力钢筋方向的搭接长度,可取受拉焊接骨架和焊接网在受力钢筋方向的长度的0.7 倍。

.4受拉焊接骨架和焊接网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

注:1搭接长度除符合本表规定外JC∕T 598-1995 电光源及电真空仪表用透明石英玻璃管,在受拉区不得小于250mm,在受压区不得小于200mm:

3当螺纹钢筋直径d大于25mm时,其搭接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5d; 4当螺纹钢筋直径d不大于25mm时,其搭接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减少5d; 5当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受力钢筋易受扰动时,其搭接长度宜适当增加: 6轻骨料混凝土的焊接骨架和焊接网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按普通混凝土搭接长度增加5d,对冷拔 低碳钢丝增加500mm; 7当有抗震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增加5d 6.4.5现场安装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的交叉点应采用绑丝扎牢,必要时可辅以点焊; 2板和墙的钢筋网,除靠近外围两行钢筋交叉点全部绑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 错绑扎牢,但受力钢筋不得产生偏移;双向受力的钢筋,应全部扎牢; 3梁和柱的箍筋,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 受力钢筋方向铺开设置:在柱中应沿柱高方向交错布置,对方柱则应位于柱角竖向筋交接点上 但有交叉式箍筋的大截面柱,可在与任何一根中间纵向筋的交接点上。螺旋形箍筋的起点和终点 均应绑扎在纵向钢筋上。有抗扭要求的螺旋箍筋,钢筋应伸入核心混凝土中; 4在墩、台及墩柱中的竖向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的弯钩平面与模板面的夹角,对矩形柱 应为45°角,对多边形柱应为模板面的夹角的平分角;对圆柱形钢筋弯钩平面应与模板的切平 面垂直;中间钢筋的弯钩平面应与模板平面垂直;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浇筑小型截面柱时,弯钩 平面与模板面的夹角不得小于15°; 5在绑扎骨架中非焊接的搭接接头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当钢筋受拉时应小于5d,且不 得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时应小于10d,且不得大于200mm(d为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6.4.6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地方 标准《城市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DB11/1072的规定。为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准确,应 制作不同规格的具有与混凝土相同强度的垫块,并应将垫块与钢筋绑扎牢固,垫块应交错放置。 6.4.7钢筋网及骨架允许偏差、钢筋安装成型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城市桥梁工程施工质量检验 标准》DB11/1072的规定

7.1.1混凝土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并应在正式使用前对其性能和质 量进行检验。 7.1.2混凝土施工应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制备等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预 拌混凝土质量管理规程》DB11/385的规定。 7.1.3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应对钢筋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验收 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7.1.4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密实平整、色泽均匀,不得有蜂窝麻面和缺棱掉角等缺陷。 7.1.5混凝土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规定进行检验评 定。混凝土耐久性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规定进行检验 评定。

7.2.1混凝土的运输能力应与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浇筑速度相适应,浇筑应连续进行、不间断, 昆凝土的落度、工作性能应满足施工要求。 7.2.2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发生离析、严重泌水或落度不符合要求等现象时,应进行第二次 觉拌且不得加水:经二次搅拌仍不符合要求,则不得使用

7.3.1混凝士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进行检查验收。模板内的杂 物、积水和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模板缝隙应填塞严密;模板表面脱模剂应涂刷均匀 2混凝土自高处向下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宜超过2m。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 简、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3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并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 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 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 4浇筑混凝土时,除少量塑性混凝土可用人工捣实外,应采用振动器捣实,并符合下列规

1)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时,移动间距不得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留有 50mm100m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100m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 拨出振动棒;振动棒应避免碰撞模板、钢筋、芯管和预理件,如靠近模板处钢筋密布,在使用插 入式振动器之前宜先以人工仔细插揭: 2)表面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100mm左右为宜; 3)附着式振动器有效作用半径和振动时间应视结构形状、模板坚固程度及振动器的性能等 情况,通过试验确定: 4)振捣持续时间宜为20s~30s,混凝土应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 5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发生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并应在下层混凝土凝结之 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应符合表7.3.1的规定:

凝土的运输、浇筑时间及间歇的全部允许时间

2混凝土全部时间是指从加水到振摄等全部工艺结

有促凝或缓凝型外加剂时,其允许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

6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处理: 1)凿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和松弱层,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应达到下列强度:用水冲洗或 钢丝刷处理混凝土表面时应达到0.5MPa,用人工凿毛时应达到2.5MPa,用机械凿毛时应达到 10MPa; 2)经过凿毛处理的混凝土表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在浇筑次层混凝土前,对垂直施工缝宜 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宜铺一层厚为10mm~20mm同配比的水泥砂浆; 3)重要部位,有防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结构,应在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或作 槽;有抗渗要求的施工缝宜做成凹、凸形或设置止水带: 4)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筑成或凿成台阶状; 5)施工缝处理下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2.5MPa后且进行凿毛处理后,方可继续浇筑上层混 凝土; 7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混凝土表面积水较多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在不扰动 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将泌水排除;应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泌水后,方可继续浇筑混凝 土; 8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的裸露面应及时进行修整、抹平、待定浆后再抹第

遍并压光或拉毛。当裸露面较大或气候不良时应加棚盖防护,覆盖物不得接触混凝土面: 9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在混凝中加水改变稠度,可采用加入搅拌站(罐车)自带减水剂 或缓凝剂,强制搅拌,调整混凝土和易性; 10在降雨雪时DL/T 1171-2012标准下载,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质量; 11浇筑混凝土时应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

7.3.2泵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供应应保证输送混凝土的泵能连续工作,泵送的间歇时间不宜超过15min; 2输送管线宜直顺,转弯宜缓,接头应严密。如管道向下倾斜,应防止混入空气产生阻塞 3泵送前应该先用适量的与混凝土成份相同的水泥砂浆润滑内壁;预计泵送间歇时间超过 45min时,应用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 4在泵送过程中,受料斗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以防止吸入空气产生阻塞。 7.3.3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结构部位、结构形状、结构配筋等确定合适的浇筑方案; 2自密实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3浇筑应能使混凝土充填到钢筋、预埋件、预埋钢构件周边及模板内部位: 4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布料点应结合拌合物特性选择适宜的间距,必要时可通过试验确定混 凝土布料点下料间距。 7.3.4高强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的规定

.4· 1混凝土应在浇筑后的12h内加以覆盖和洒水;干硬性混凝土、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及 桥面等大面积裸露的混凝土,应在浇筑后加设棚罩,待收浆后再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覆盖时不 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表面: 2混凝土养护的时间,不得少于7d,可根据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水泥品种及掺用的外加剂 等情况,酌情延长;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3洒水的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湿润状态; 4当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温,且不得对混凝土洒水养护。 7.4.2采用涂刷塑料薄膜方法养护混凝土时,应定期检查薄膜的完整情况和保湿效果。采用塑料 布覆盖养护混凝土时,其裸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7.4.3用蒸汽养护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DL/T 5400-2016标准下载,其配制强度应比正常养护时适当提高; 用快硬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使用蒸汽养护: 2混凝土浇筑后,应在养护棚内静放后再加温,静放时间:塑性混凝土为2h~4h,干在 生混凝土为1h,掺有缓凝型外加剂的为4h~6h;静放环境温度不宜低于10℃;

表7.4.3加热养护混凝土的升降温速度

4恒温温度: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宜超过60℃,其它类别水泥拌制的 昆凝土不宜超过80℃。恒温时间宜通过试验确定; 5构件出池或撤除保温设施时,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 6用蒸汽养护混凝土外露表面构件时,构件表面应加以覆盖,以防蒸汽凝结水浸洗; 7冬季混凝土采用蒸汽养护时,除应符合本条规定外,还应符合本规程第25章的规定: 8应及时填写蒸汽养护检查测温记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