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1T 061-2016 四川省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pdf简介:
"DBJ51T 061-2016 四川省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pdf" 是一份由四川省地方标准局发布的技术规程,全称为《四川省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这份规程主要针对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在复合地基工程中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
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主要涉及在建筑物、桥梁等大型工程中,通过大直径的混凝土桩深入地下,形成承载力更强的复合地基,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规程中可能包含了桩的尺寸选择、施工方法、质量控制、验收标准等内容,旨在确保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工程的安全、有效和经济。
这份规程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为规范和提升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DBJ51T 061-2016 四川省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2.1.2根据目前国内对桩、墩以及长径比等问题尚末达成统 认识的现状,在不考虑成桩工艺的前提下,明确了此类桩的 界定标准,同时说明本规程中的素混凝土桩包括了为降低混凝 土标号面采取的非受力钢筋构造的混凝土灌注桩。 2.1.3此类复合地基是我省独有的,具有部分置换和一定程 度增强桩间土(包括软岩)的作用;但大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 地基中的褥垫层的作用有别于普通直径桩土复合地基,尤其对 非摩擦型增强体面言更是明显,主要还是通过桩项刺人变形发 挥桩间土的承载力。 2.1.4目前此类复合地基得垫层的通用傲法是采用碎石材 料。但根据大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点和被加固地 基的自身特性,如膨胀土、泥岩等,需要具有隔水效果的混合 土、低标号薄层混凝土,或不同材料叠合组成,采用其他褥垫 层材料虽然是扩展了普通直径桩土复合地基的功用,但其协调 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1.5考虑到普通直径桩土复合地基已大量开展加筋垫层的 使用,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发展,在增强桩土协同作用效果的同 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基础度的要求和节约工程造价,由 于本规程目前专门研究的资料尚不够充分,但考虑今后的发展 应用,从技术引领的角度在此给出此术语。 102
2.1.6由于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较高,桩间距 较大,采用普通的复合地基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 较困难,且具有一定的操作安全风险,因此根据目前我省已经 通过专项论证许可,给出了的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2.1.8基床系数是基础设计必要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指标,但 关于复合地基的基床系数确定,目前国内的有关技术标准尚未 明确给出,实际中基本上依靠设计人员的工程经验取值,确存 在与工程实际条件相差的现象。随着此类复合地基的大量使 用,此指标的给出将是迟旱的间题。由于目前可依据的实测资 料不是很多,但作为国内第一本扩展性的复合地基标准,有必 要率先进行以示引领。 2.1.9通常情况下的试验性施工基本上是为检验选用设备和 施工工艺控制参数,但更应强调在满足施工需求的同时进行 为设计提供相关参数的测试内容,以扩充试验性施工的作用 和效果
合安监部门管理,在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的向时 制订安全专项方案,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0.13避免因桩间土、地下水沿桩身周边下渗而造成桩间土 和桩端土的软化而影响复合地基的性能或增大工后沉降。 3.0.15~3.0.16由于目前省内大多检测单位尚不具备施加 大吨位荷载的设备条件,同时考虑到加载检测的现场安全,结 合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测试验方式。 经过多项工程的专项论证和实际检验验证,此检验方式具有安 全性和可靠性。
4.2.1本条提出了补充勘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解决针对性间 题的目标。 4.2.4本条建议增加的旁压试验主要是针对硬塑状黏土和裂 隙发育的全风化、强风化软岩,查明其桩端承载特性,为准确 确定桩端阻力和估算复合地基沉降提供全面的依据。 4.2.5主要为配合即将布实施的新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 关于风化岩层采用波速划分的技术手段做提前的技术准备。 4.2.6主要考虑采用此种方式可确保取芯样的完整性。
无法采用普通桩径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方法完成,需要采取 桩、桩间土计算复核计算确定,其计算需要有桩间土承载力指 标。比较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方式是采用桩施工后的桩间土载 荷试验结果,但有时往往无法实现,因此,需要在补充勘察时 进行提供。 2由于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的桩基本属于端承 型,对桩端承地基的承载力要求较高,四川省裂隙发育的泥岩 普遍存在,其工程性能遇水软化的待征比较明显,由此对复合 地基的性能应先较大,为确保工程安全,桩端或场地否需要采 取后压浆等技术措施需依据软化系数确定。 4为选择增强体持力层和控制复合地基均匀性提供全面 和可靠依据。 4.3.21为确定增强体持力层和控制增强体长度提供依据 详细表述的图件。
5.1.1为使复合地基设计具有充分的依据,本条给出了比较 详细的基础性资科要求。尽管目前有些项目尚不能完全满足, 但就设计工作的严谨性而言,应力争实现。 5.1.2由于我省地质环境复杂多变,近年来出现了~些在不 良地质作用尚未提前治理的情况下开展地基处理而导致的地 基必须重新处理的工程案例,因此要求必须在环境安全稳定的 前提下进行地基处理工作,以确保处理后的地基满足上部结构 的要求。 5.1.3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主要用于处理高层建筑基 底下的黏性土以及粉土、砂土、全风化、强风化泥岩或卵石层 下卧全风化、强风化泥岩经修正后的承载力仍然不能达到设计 要求而桩端持力层一般为承载力较高的中等风化岩的地基,为 避免桩土应力过大,减少对增强体以及对基础结构的要求,对 本条所提及的地基应进行预先处理(二次处理),以提高大直 径装复合地基的性价比。 5.1.4~5.1.6目前对于复合地基设计深度尚不如建设工程 具有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相应的规定要求,针对目前有些复合 地基工程的设计文件最多类似于方案设计深度,导致一些复合 地基设计文件的质量不能满足施工和质量控制要求,同时增加 了众多过程中的协调、沟通程序等工作难度,也造成了工程的 111
质量隐患基至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设计文件的深度加以
5.2.1桩承载类型与场地条件密切相关,由于其产重影响复 合地基的工程性能和工程造价,因此在桩承载类型的选择上需 要考虑多种因素。 5.2.2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成桩模式可根据地层情况 采用适宜的工艺,如采用击人式桩体,可采用预应力预制桩; 采用现浇混凝土桩体,可选用构造配筋的混凝土注桩、索混 凝土桩,成桩工艺也可采用螺旋成孔、机械旋挖成孔及人工挖 孔工艺。 桩径与施工工艺有关,如采用人工挖孔桩工艺,要求桩径 不小于800mm;采用长螺旋钻中心泵灌工艺,一般桩径为 600mm~800mm;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工艺,桩径为 800 mm ~ 1400 mm, 5.2.3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主要适用于承载力较高的 建(构)筑物,故桩端应选用承载力及压缩模量较高的岩层作 为桩端持力层,间时因大直径素混截土桩复合地基桩体具有较 强的置换作用,尤其在地基条件较好的场地,在其他参数相同 时,桩越长,桩的荷载分担比越高,设计时一般应将分布均勾、 承载力较高的地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这样可以很好地发挥桩的 端阻力,减小沉降。 5.2.4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中的增强体尽管仍称为
“桩”,也是顺应工程习惯,但实际上此“桩”非彼:“桩”,两 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在承载性能发挥和对变形控制 要求上,因此,在进人持力层的深度较真正的桩要求要低一些 5.2.5普通的复合地基要求仅布置在基础范围之内,但根 据近几年的工程实践和测试研究,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后对复 合地基的抗震性能研究发现,无论是普通的桩土复合地基还 是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增强体仅布置在基础范围 内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外围桩受水平地震力较大,极易产生 剪切破坏,复合地基的整体稳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弱等,因 此,有必要在基础外缘再布置1~2排的保护桩,以增强复 合地基的抗震性能。 5.2.6桩间距根据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沉降量控制及土性 施工工艺等因素确定。 设计时桩径与距应首先满足承载力与变形要求,从施工 角度应考虑选择较大的桩距,以防止新成桩对已成桩的不良影 闸。在满足承载力与变形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桩长调整单 桩承载力和桩距。当采用非挤土工艺、部分挤土工艺施工,栅 距置取3~5倍桩径;采用挤土成桩工艺时可适当加大桩距, 宜取3~6借桩距。桩长范围内有饱和粉土、粉细砂、软塑质 土时,为防止施工时发生窜孔、缩径、断桩,减少新成桩对已 成桩的不良影响,宜采用较大桩距。 考惠到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适用的地层受成桩施工 扰动较小,因此,本规程并未和其他类似标准一样采用与桩桩 113
径关联的方式确定桩间距,而是采用中心距与桩径比的方法, 主要是考虚桩土荷载分担比,
预处理的方法,但不限于本条所列出的内容,应根据工程实际 条件采取其他方式或综合方法进行处理。 5.3.5关于复合地基深宽修正间题,无论学术界还是工程界 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达成共识的结论陕09J01 建筑用料及做法 09系列建筑图集,按目前的保守处理方 式,确实存在一些有撑工程常识的结果,如部分工程经过地基 处理后按仅能取深度修正系数1.0得到的承载力却小于其天然 地基经过深宽修正的承载力,而地基处理后由于基础形式多样 和不同区域周边类似超载约束效果降低,完全按通常的深宽参 正自然带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目前工程界在不进行宽度修 正的同时并不提倡按实际条件进行深度修正,也是出于安全考 虑。根据目前对多项工程的基底反力的实测结果表明,按《建 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修正方式存在着较多的富余量 因此,本规程提出可根据处理地基上基础形式、周边约束等实 际条件并结合工程经验适度提高深度修正系数的建议,但由于 目前缺少充足的监测资料,无法提出具体的修正方法,有待阻 着经验积累进行完善。
5.3.1~5.3.2目前由于缺少对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更为深人的研究,经过多项工程监测结果证明,其承载力设计 计算方法仍可沿用《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中的普通 直径的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出于工程 实用和确保安全方面的考虑。 考虑到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适用的地层受成桩施工 扰动较小,且基本属于端承型,因此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桩 端阻力发挥系数较普通桩土复合地基的系数适度提高。 根据多项工程验证,加之目前大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地基 采用的成桩工艺对桩间土扰动破坏较小,实际的桩承载力发择 系数、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经验值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推荐值高30%左右, 但为工程安全,本规程提出的经验值仅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 规范》JGJ79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推荐值高10%~ 15%。 5.3.3大直径索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体强度是桩体承载力发 挥的必要条件,必须保证桩体有一定的安全度,参考《建筑地 基处理技术规范》在JGJ792002中取3,而在JGJ792012 中取4,桩体材料强度须根据增强体上的压力进行验算,其验 算方法参照JGJ79的相关规定。 5.3.4本条提供了拟采用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桩间土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