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NBT 10415-2020 中温玻璃-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太阳集热管(发布稿).pdf简介:
"GB/T 10415-2020 中温玻璃-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太阳集热管(发布稿).pdf" 是一个关于中国国家标准的技术文件。这个标准详细规定了中温玻璃-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太阳集热管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的要求。这种类型的集热管通常用于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能热水系统中,通过吸收太阳辐射来转换为热能,以提供热水服务。
"中温玻璃-金属封接式"是指集热管的管壁由玻璃和金属组成,其中玻璃部分用于吸收和传输太阳辐射,金属部分则用于保护内部的真空层,以提高热效率并防止热量散失。"真空直通"则意味着集热管内部是真空状态,可以有效防止热量通过热传导流失。
这份标准旨在确保这类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对于规范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和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NBT 10415-2020 中温玻璃-金属封接式真空直通太阳集热管(发布稿).pdf部分内容预览:
玻璃与金属封接漏率sealingleakrateofglassandmetalpipes 玻璃罩管与金属吸热管之间,在已知压差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可伐过渡密封联接处的气体量, 注:封接漏率用帕立方米每秒(Pam/s)表示
玻璃与金属封接漏率sealingleakrateofglassandmetalpipes 玻璃罩管与金属吸热管之间,在已知压差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可伐过渡密封联接处的气件 注:封接漏率用帕立方米每秒(Pa·m3/s)表示
NB/T 104152020
DL/T 429.7-2017标准下载4.1玻璃罩管太阳透射比应不小于0.90(AM1.5)(非玻璃罩管两端过渡区域) 4.2金属吸热管涂层的太阳吸收比应不小于0.92(AM1.5) 4.3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半球发射比应不大于0.08(150℃±1℃)
5.4.1玻璃罩管太阳透射比应不小于0.90(AM1.5)(非玻璃罩管两端过渡区
5.7.1直通管应能承受直径为30mm实心
7.1直通管应能承受直径为30mm实心钢球从不低于1.4m高度的冲击不破损。 7.2波纹弹性连接管经受12000次的模拟位移试验后,封接漏率应符合5.5的规定
直通管热损系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9.1高温形变弯曲度
管形变弯曲度试验后,每米直通管的形变弯曲度
5. 9. 3 耐低温
耐低温试验后,直通管应无损坏
6.1.1视检玻璃罩管上的结石、节瘤和气线长度情况,记录检查结果
3.1.1视检玻璃罩管上的结石、节瘤和气线长度情况,记录检查结果 6.1.2视检金属吸热管上的吸热体涂层的外观情况,记录检查结果。
NB/T 104152020
将直通管水平固定放置在V形试验支架上,两端封接处在支撑点位置,用白分表测量直通管中部 的最大与最小径向尺寸,最大与最小径向尺寸之和除以2倍玻璃罩管长度为玻璃罩管弯曲度;用精度 0.02mm的千分尺测量并记录金属吸热管的外径和壁厚;用精度1mm的钢卷尺测量并记录直通管长度; 用精度0.02mm的千分尺测量并记录玻璃罩管外径和壁厚,
5.4.1切割直通管上非坡璃罩管两端过渡区域的坡璃罩管,样品尺寸应满足分光光度计的要求,使用 具有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在波长范围300nm~2500nm内,光线分别与玻璃罩管上截取的玻璃试样的凸 面、凹面垂直入射,按GB/T25968的规定测量玻璃罩管太阳透射比,玻璃试样的凹面和凸面各做3次, 取平均值。 6.4.2切割直通管的金属吸热管,样品尺寸应满足分光光度计的要求,使用具有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 在波长范围300nm~2500nm内,按GB/T25968的规定测量金属吸热管涂层吸收比。 6.4.3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半球发射比试验方法按GB/T25965的规定进行,测试温度调整为150℃ +1
4.1切割直通管上非坡璃章管两端过渡区域的坡璃罩管,样品尺寸应满足分光光度计的要求, 有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在波长范围300nm~2500nm内,光线分别与玻璃罩管上截取的玻璃试样 、凹面垂直入射,按GB/T25968的规定测量玻璃罩管太阳透射比,玻璃试样的凹面和凸面各做 平均值
4.2切割直通管的金属吸热管,样品尺寸应满足分光光度计的要求,使用具有积分球的分光光 波长范围300nm~2500nm内,按GB/T25968的规定测量金属吸热管涂层吸收比。 4.3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半球发射比试验方法按GB/T25965的规定进行,测试温度调整为
3.7.1直通管水平固定安装在试验架上,由间距1500mm的两个带有厚5mm聚氨酯衬垫的V形槽支 撑,直径30mm的钢球对准集热管中部与两支点中部,钢球底部至玻璃罩管撞击处1400mm,自由落下, 垂直撞击在直通管上。 6.7.2用往复试验装置对波纹弹性连接管进行12000次模拟位移试验,每次模拟位移试验的周期为2s、 位移量为2mm每个波,试验后按 试验
式验方法按附录A规定的
6.9.1高温形变弯曲度
NB/T 104152020
检验样品应在出厂逐支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拍 样品应在出厂抽样检验合格的产品中随机抽取2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判为合格产品;有一项不合格,判为不合格产品,
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易消除的商标及型号的标志(如钢印或激光打
3.2.1直通管应有遮光防护装置,主要部件之间应有防护层予以分隔,包装箱中应附直通 图纸和装箱单。 8.2.2外包装应捆扎牢固,并应符合GB/T13384的规定。
在运输过程中,不应挤压、抛掷和受雨雪淋袭
品应贮存在清洁、干燥、通风的仓库内,不应露
NB/T 104152020
室内测试时邻近测试装置的物体表面温度应接近环境温度,平均环境温度应在0℃~30℃以内 允许偏差±1℃,环境风速应不大于0.5m/s
在测量范围内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 测试设备性能参数
A.5加热与测温点布置
加热与测温组成包括控制柜、温控仪表、主加热器、辅助加热器、均温管、保温块等。各加热器和 测温点可参考图A.2布置。 直通管加热采用2个相同的主加热器和4个相同的辅助加热器。按照放置位置划分,放置在直通管内 加热的辅助加热器称为内辅助加热器,放置在直通管端部外加热的辅助加热器称为外辅助加热器,单个 铺助加热器长度推荐为金属吸热管总长的1%10%,其电加热功率范围推荐为5kW/m10kW/m。主加 热器在长度方向上分为实际加热区域和非加热区域,其中,非加热区域用于放置内、外辅助加热器,实 际加热区域长度应不超过直通管总长度的50%与内辅助加热器长度之差,其电加热功率推荐范围为 1kW/m3kW/m 温度传感器应与被测表面良好接触,用于控制加热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应放置在均温管上相对应的电 加热器中心位置。用于测量直通管内壁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应至少6个,在直通管轴向应均匀分布,且以 直通管中心为对称轴对称分布;在距离直通管两端不超过50mm范围的内壁面处也应各放置1个温度传 感器,用于控制端部轴向温度梯度,使得端部温度也接近直通管平均温度。测试玻璃罩管外壁温度宜至 少3个温度传感器,其中一个温度传感器应位于直通管中心位置,其余温度传感器位置以直通管中心为 对称轴对称分布。测量环境温度应至少设置1个温度传感器。
NB/T 104152020
用于控温的各温度传感器按A.5的规定固定在均温管上相应位置,各个测点位置应在一条直线上, 且每个温度传感器应与均温管壁面保持紧密接触。 用于测温的各温度传感器按A.5的规定固定在均温管上相应位置,各个测点位置应在一条直线上, 且每个温度传感器应与直通管内壁面保持紧密接触。在各温度传感器与均温管之间应放置一层防辐射材 斗。 用于玻璃罩管表面测温的温度传感器按A.5的规定固定在玻璃罩管上相应位置,并应采用合适的方 式与玻璃表面保持接触紧密,各个测点位置应在同一直线上且位于玻璃罩管两侧,宜采用片式温度传感 器。 用于测试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应位于距地面大于0.8m,且距直通管不小于1.5m处的防辐射罩 内。
A.6.5检查环境温度
开启温度采集设备,采集各温度传感器温度数值,检查环境温度是否符合A.3的规定。
A.6.6设定采样频率
设定测试系统软件的数据采集间隔为5s,记录并保存各温度传感器温度值和各加热器的输出
A. 6. 7 开启加热
调节温控仪表上的温控值,在直通管内壁平均温度与平均环境温度间温差分别为100℃±10 0℃±10℃、250℃±10℃和300℃±10℃时进行热损系数测试。如果在15min内测量的各点温度与其 的偏差符合表A.2的规定,则认为达到稳态工况。
表A.2稳态工况判据
A.6.9测试数据采集
在A.6.8规定的稳态工况下采集至少15min的连续数据,进行设定温度的热损系数测试;重复上述 步骤,进行另一设定温度下的热损系数测试。
[江苏]超高层文化广场悬挑脚手架施工方案6.10直通管的长度测量
A.6.8规定的稳态工况下,测量直通管的长度
A.7.1 玻璃罩管外壁平均温度
玻璃罩管外壁平均温度按公式(A.1)计算:
NB/T 104152020
NB/T 104152020
26层住宅建筑项目创优策划PPTZT.P: Zp. ...(A)
Tg(av) 玻璃罩管外壁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 测试期间,玻璃罩管外壁上第i个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Pi 一第i个温度传感器对应测量距离的加权因子。 玻璃罩管外壁上各温度传感器对应测量距离的加权因子按公式(A.2)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