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735-2020 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规范.pdf简介:
"DB11/T 1735-2020" 是北京市地方标准,其全称为"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规范"。这个标准主要针对地铁正线建设过程中,与周边的敏感建筑物(如居民区、学校、医院、历史文化遗产等)相邻的项目,规定了环境振动控制的管理、设计、施工和监测等方面的要求。
该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地铁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尤其是敏感建筑物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以减少对居民生活和建筑物安全的潜在影响。它包含了振动源的控制措施、振动传播途径的管理、振动监测方法、超标处理等方面的规定,以实现地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简而言之,DB11/T 1735-2020 是为了保护地铁建设周边社区的环境质量,确保地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DB11/T 1735-2020 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振动控制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B11/T 17352020
单次列车通过时段内按GB10070规定的全身振动Z轴计权因子(1Hz~80Hz)修正后得到的振 度级的最大值,记为VLzmax,单位为分贝,dB。
在地面以下设置于线路振源和敏感建筑物之间的用来减小振动传递的隔离层,如隔振 振排孔(桩)、波阻板等,
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的环境振动污染防治,应全面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 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降耗。优先从建筑物与地
JC/T 2264-2014标准下载DB11/T 17352020
铁的规划距离、建筑布局、有利于抑振的建筑结构设计等工作入手,以降低地铁环境振动和结构噪声影 响。 4.2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的振动控制,应本着安全、适用、经济的原则,从振源控制、传播途 径振动控制和建筑物振动控制等措施中优选一种或几种措施进行科学的技术方案论证,并严格遵守相关 规范及设计要求实施环境振动控制工程。 4.3地铁正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时,应在掌握地铁正线线路设计标准、运营情况、轨道振动控制 措施以及现场实测结果等基础上开展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4.4地铁正线周边敏感建筑物项目振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超标时,应综合考虑振源特性、场地振动传播 特性及建筑结构动力特性等制定振动控制方案,同时应对振动控制方案效果进行系统评价。 4.5振动控制措施宜与建设敏感建筑物项目同步设计、施工,在建设过程中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按 照相关规定开展验收工作,
.1地铁止线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的室内环境振动应符合GB10070申限值的要求,测量方法见附录A。 5.2结构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应符合JGJ/T170的相关要求。
.1环境振动预测量应为列车通过时段的最大Z振级VLzmax(1Hz~80Hz),结构噪声预测量应 通过时段内等效连续A声级LAeq(16Hz~200Hz)。 1.2振动预测点应位于建筑物室内
6.1.2振动预测点应位于建筑物室内
预测值,并基于最不利预测值制定振动控制方案。 6.1.4环境振动和结构噪声影响可采用类比测试法、经验公式法或数值仿真法进行预测,必要时可采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校验,并最终确定评价结果。所选取的振动源强应能表征地铁 线路和车辆处于正常保养状态时运行的最大振动影响。
1采用类比测试法进行振动预测时,应具备与拟建敏感建筑物项目相似的类比条件: a 采用类比测试获得源强时,类比条件至少包括线路敷设方式、线形、轨道结构类型、车辆类型、 运行条件、工程减振措施等,类比条件应按照HJ453提出的类比要求执行; b 采用类比测试获得建筑物室内环境振动影响情况时,除满足a)类比的条件外,还宜包括线路 与建筑物水平及垂直距离、地质条件、建筑物基础及结构类型、房间尺寸、二次结构构件类型 等; C 采用类比测试获得建筑物室内结构噪声影响情况时,除满足a)、b)类比的条件外,还宜包 括门窗材质、室内装饰条件等。
DB11/T17352020
建筑物距离等个别因素存在差异的,可通过相关测试或 经验公式对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预测结果
6.3.1地下线环境振动预测经验公式应按照DB11/T838相关要求执行,地面线和高架线环境振动预测 经验公式应按照HJ453相关要求执行。 6.3.2对于已运营地铁线路,源强数据宜来自于现场实测;对于未运营地铁线路,源强宜通过类比测试 获得。振动源强的测量应采用环境振动预测经验公式对应的测量方法。 6.3.3结构噪声预测的经验公式应按照HJ453相关要求执行。 6.3.4当经验公式的使用条件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时,应对其进行修正,必要时进行验证,
3.4.1采用数值仿真法进行环境振 声预测分析时,应根据实际的振源特性、场地振动传播特 性及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建立数值仿真,具体包括:
b 场地振动传播特性参数:地铁线路与建筑物位置关系、土层条件及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等; CJ 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参数:建筑基础类型、结构类型、建筑平(立)面布置、结构构件几何 及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等
未运营的地铁线路,应采用类比条件相同或尽量相似的地铁振动源测试数据作为数值仿真预测的激励 源。 6.4.3数值仿真计算结果应满足地铁环境振动及结构噪声评价的频率范围要求,进行环境振动数值 仿真预测时,需满足1Hz~80Hz的频率计算范围要求;进行结构噪声数值仿真预测时,需满足16Hz~ 200Hz的频率计算范围要求。 6.4.4数值仿真应至少包含完整的敏感建筑物预测目标,并沿预测目标四周适当外延,数值仿真模 型边界应考虑人工边界条件,消除边界应力波反射产生的计算误差。 6.4.5为保证数值仿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可利用已有数据对数值仿真进行校核,再进行敏感建筑 物振动及结构噪声影响预测或控制措施效果分析。
6.4.4数值仿真应至少包含完整的敏感建筑物预测目标,并沿预测目标四周适当外延,数值仿真模 型边界应考虑人工边界条件,消除边界应力波反射产生的计算误差。 3.4.5为保证数值仿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可利用已有数据对数值仿真进行校核,再进行敏感建筑 物振动及结构噪声影响预测或控制措施效果分析。
7.1.1敏感建筑物环境振动控制方案制定应保证其室内环境振动、结构噪声均满足标准要求,并按 附录B的工作流程进行技术方案论证,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后确定最终方案。 7.1.2敏感建筑物目标减振量应在振动预测超标量的基础上留有裕量。 7.1.3应对振动控制措施的室内环境振动和结构噪声控制效果分别进行评价。 7.1.4采用两种以上振动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多种控制措施共同使用的综合效果。 7.1.5环境振动控制工程应保证其在使用周期内的安全性及时效性,必要时应进行跟踪监测
DB11/T17352020
7.2.1振源控制包括轨道减振措施、轨道不平顺管理和车辆走行部状态管理等综合措施 7.2.2未建成地铁线路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应根据轨道减振措施适用条件进行轨道减振设计和敷设;已 建成线路周边建设敏感建筑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轨道减振改造, .2.3轨道减振措施应符合GB50157、HJ2055、DB11/995等规范的要求
7.3传播途径振动控制
7.3.1传播途径振动控制的主要形式是隔振屏障。隔振屏障一般适用于地上线,类型包括隔振沟(墙)、 隔振排孔(桩)和波阻板等。 7.3.2隔振屏障的设计和实施应综合考虑有效性、工程可实施性、经济性、维护保养便利性及环境友好 等因素。 7.3.3隔振屏障的类型、尺寸、所用材料及空间布置应根据目标减振量、振源特性、岩土体密度和波速、
7.3.2隔振屏障的设计和实施应综合考虑有效性、工程可实施性、经济性、维护保养便利性及环境友好 等因素。 7.3.3隔振屏障的类型、尺寸、所用材料及空间布置应根据目标减振量、振源特性、岩土体密度和波速 线路和敏感建筑物位置、既有和规划的市政管网布置等综合因素进行设计。 7.3.4隔振沟(墙)、隔振排孔(桩)、波阻板的隔振设计应符合GB50463相关要求
7.3.4隔振沟(墙)、隔振排孔(桩)、波阻板的隔振设计应符合GB50463相关要求。
7.4.1建筑物振动控制应优先考虑建筑物空间布局、功能布局、构件布置调整及采取有利于抑振的建筑 结构形式等规划及设计措施。 7.4.2建筑物振动控制工程措施包括建筑基础隔振、层间隔振和房中房等,其方案制定应综合考虑目标 减振量、建筑基础的振动激励特性和建筑结构动力特性。 7.4.3建筑基础隔振为通过在建筑基础底部设置弹性垫层等隔振单元对其上部结构进行整体隔振,建筑 间隔振为通过在竖向承力构件间设置弹性支座等隔振单元对其上部楼层进行隔振,隔振效率的计算方 法可参考附录C。
7.4.4建筑物隔振单元应满足如下要求:
a)隔振单元的静荷载极限不应小于上部建筑的结构设计荷载的准永久组合的 为准永久组合效应设计值的1~1.25倍; b)目标隔振频率f1与隔振系统固有频率fO的频率比f1/fO宜为2.5~5。
.5建筑基础隔振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建筑基础底部弹性垫层宜采用满铺布置JGJ 13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特殊情况可根据隔振位置处的结构特点采用条铺或点 铺布置; b 建筑地下部分的外侧壁(边)宜铺设弹性垫层,其铺设范围应与基础底部弹性垫层铺设位置相 对应,且应满足侧向土压力的设计要求; C 建筑基础底部弹性垫层变形量应计入地基变形中,隔振系统地基变形应按照GB50007规定的 地基变形允许值执行; 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弹性垫层材料应具有耐水稳定性。
7.4.5建筑基础隔振应满足如下要求
DB11/T 17352020
7.4.6层间隔振应满足如下要求
a)采用弹性支座隔振系统的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结构安全性研究,并符合 GB50011的相关要求; b) 振动隔离区与非隔离区结构应脱开,水平方向应设置变形缝,宜采用柔性材料填充; c)应预留弹性支座安装和维修空间。 7.4.7房中房为通过内、外房间结构在空间六面中均无刚性连接的方式进行振动隔离,适用于对振动与 结构噪声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应满足如下要求:
振动隔离区与非隔离区结构应脱开,水平方向应设置变形缝,宜采用柔性材料填充; 应预留弹性支座安装和维修空间。 中房为通过内、外房间结构在空间六面中均无刚性连接的方式进行振动隔离,适用于对振动与 有特殊要求的房间DB42∕T 1221-2016 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要求,应满足如下要求: 墙身、天花板应避免采用声辐射效率高、易于激发结构噪声的轻质板材; 进入房中房的管线应进行柔性连接处理
7.5振动控制产品的要求
7.5.2隔振屏障填充材料应满足其强度、弹性模量、密度、阻尼等物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指标的要求。 7.5.3建筑物振动控制产品及材料的性能应满足其垂向刚度、阻尼、压缩永久变形等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指标的要求,产品进场检验时宜进行垂向刚度、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测量,以满足设计要求或相应国家 标准的要求;建筑基础振动控制产品及材料设计使用寿命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及设计文件的规定;建筑 间隔振产品及材料应满足易更换或维修的要求。 7.5.4振动控制产品及材料的力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耐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及耐候性等应满足相 关标准规范要求,并应避免产生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