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9411-2020 北斗卫星gong shi时间传递技术要求.pdf

GB/T 39411-2020 北斗卫星gong shi时间传递技术要求.pdf
标准编号:GB/T 39411-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49872
免费资源

GB/T 39411-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GB/T 39411-2020 北斗卫星gong shi时间传递技术要求.pdf简介:

"GB/T 39411-2020 北斗卫星全球时频传递技术要求"(GB/T 是中国国家标准的代号)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技术标准。这份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提供全球时间传递服务时的技术要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时间传递服务是其核心功能之一,对于通信、定位、导航以及时间同步等领域有重要应用。GB/T 39411-2020详细规定了北斗卫星在为用户提供精确、稳定和可靠的全球时间信息时,应当达到的性能指标、测试方法、数据格式、接口要求等。它涵盖了卫星信号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旨在保证北斗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一致性,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领域对于时间同步的严格需求。

这份标准对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和优化,以及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是确保北斗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时间传递服务质量和性能的依据。

GB/T 39411-2020 北斗卫星gong shi时间传递技术要求.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BDT: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间(BDSTime) CGCS2000: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0rdinateSystem2000)

JTC: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Time IPPS.秒脉冲(1 Pulse Per Second)

UTC: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Time 1PPS.秒脉冲(1 Pulse Per Second)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设备的基本功能如下: a)接收北斗卫星导航信号:B1C、B1I、B2a、B3I; 测量本地钟相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间的时间差; 按照规定格式自动记录及存储观测数据; d) 自检和告警; e) 设备应具有初始化功能,可输人并采用以下初始化信息进行相关设置和计算处理: 1)位置坐标信息,以直角坐标(笛卡尔)形式或以大地坐标形式输人天线相位中心位置坐标; 共视星表信息,具有内部定时功能的设备则不需要此信息; 3) 设备时延信息,包括接收天线时延、天线电缆时延、主机单元时延(内部时延)和本地钟与 接收机连接电缆时延; 4) 与观测相关的信息,包括坐标的参考系、接收机的类型、电离层时延的计算、初始化 时间。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设备应具有接收和处理北斗卫星信号、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钟与北斗时 为测量结果GB∕T 14450-2004胎圈用钢丝

4.2.2设备时延稳定性

设备时延的年变化量应不大于3ns。

经过内部时延、天线电缆时延和本地钟

定时精密度应不大于20ns

4.2.5共视时间传递偏差

异地共视时间传递偏差应不大于10ns

2.6共视时间传递偏差米

异地共视时间传递偏差的精密度应不大于5ns。

设备应具有至少一个时标信号(1PPS)输入接口

4.3.3观测数据记录格式

观测数据以文本文件存储,数据记录格式见附录A。

观测环境要求如下: a)接收天线周围仰角10°以上视野内宜无遮挡; b) 接收天线周围无强磁干扰; c)接收天线周围无接收频率相同频段、邻近频段以及谐波频段的强辐射源: d)避免容易产生多路径的环境; e)地质环境相对稳定

天线位置坐标误差应小于0.1m。

天线位置坐标误差应小于0.1m。

GB/T394112020

初始化设置要求如下: a)输人共视星表; b)输入设备时延; c)输人天线坐标; d)输入初始化时间

同步观测满足条件如下: a)设备在锁定、跟踪卫星信号及进行相关计算时,均应以UTC为参考时间; b 每个共视跟踪周期为16min,其中前2min为准备时间,此后13min为观测时间,最后1min 为计算时间,每天包含89个16min共视跟踪段; C 在每个跟踪周期的观测时段中,连续跟踪13min,每秒观测一次,共观测780个数据,每一时段 共视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用该段共视观测数据的首次观测的时刻来标记,日期采用约化儒略 日数,时刻采用UTC的时、分、秒标记; d)设备应具有连续观测能力,不同共视跟踪时段之间应连续、无间隙; e)跟踪开始时间和跟踪的卫星应与共视星表中的规定相一致,多通道接收机跟踪全部可视卫星: 观测时数据采样率为1Hz

收据应采用原始的伪距观测值或载波相位平滑伪

GB/T 39411—2020

对观测值进行以下时延改正: a) 几何时延改正: b) 电离层时延改正; c) 对流层时延改正; Sagnac效应改正; e) 接收设备内部时延改正; f) 天线电缆时延和接收机主机到本地钟之间电缆的时延改正; 卫星钟差改正

对每个观测时段的780个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应按如下步骤处理: a)按时间顺序将780个观测数据分成52组,每组15个数据,52组数据连续、不重叠; D 将步骤a)形成的52组数据分别进行最小二乘二次曲线拟合,取每组中间时刻的拟合值作为 该组数据的处理结果; c)对步骤b)得到的52个处理结果进行所有误差项改正,并将经误差改正后的52个数据进行最 小二乘线性拟合,得到13min(780s)观测时段中间时刻本地钟时间与BDT之差的拟合值、拟 合曲线斜率及拟合残差的均方根; d 将对流层延迟的改正值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得到13min(780s)观测时段中间时刻对 流层时延改正值的拟合值及拟合曲线斜率; e 对电离层延迟的改正值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得到13min(780s)观测时段中间时刻电 离层时延改正值的拟合值及拟合曲线斜率; f 对共视接收设备的电离层时延实测值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得到13min(780s)观测时段中 间时刻电离层时延实测值的拟合值、拟合曲线斜率及拟合残差的均方根。无电离层测量功能 的共视接收设备不涉及此项处理

数据处理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跟踪卫星星号; b) 观测日期:观测日期的约化儒略日; 开始观测时间:13min观测中,获取第一个观测值的时刻; d) 本次观测的观测时间长度:指数据处理所采用的连续观测数据的时间长度,一次完整的观测 其值为780S; e) 观测中间时刻的卫星高度角; f) 观测中间时刻的卫星方位角; g) 数据处理得出的本地钟与卫星钟的时差结果; h) 对g)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i) 数据处理得出的本地钟与BDT的时差结果; j 对i)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k) 对i)线性拟合残差的均方根; 1) 对流层时延改正; m)对1)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数据处理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跟踪卫星星号: 观测日期:观测日期的约化儒略日; c)开始观测时间:13min观测中,获取第一个观测值的时刻; 本次观测的观测时间长度:指数据处理所采用的连续观测数据的时间长度,一次完整的观测 其值为780s; 观测中间时刻的卫星高度角; ) 观测中间时刻的卫星方位角; 数据处理得出的本地钟与卫星钟的时差结果; h) 对g)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数据处理得出的本地钟与BDT的时差结果; j)对i)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k)对i)线性拟合残差的均方根; 1) 对流层时延改正; m)对1)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GB/T394112020

n)电离层时延改止值; o)对n)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P)每段观测中间时刻电离层时延实际观测值; q)对p)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r)p)的实测值与拟合值之差的均方根; )每一行数据都对应于一个卫星同一观测时段的观测结果; t)用于数据处理的、参数和常数应与最新版本的北斗卫星信号控制文件或相关标准化协议 相一致。

利用空中实际的北斗卫星信号进行测试

对共视设备进行检定的测试设备要求如下: )所有测试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力、准确度和稳定度,其性能应满足被测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 b)参照设备应与待测共视设备为相同类型,其内部时延、天线电缆时延和参考电缆时延已知; c)所有测试设备应经过计量校准,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7.3.1设备时延及其稳定性测试

7.3.1.1设备时延测定

A.1.1观测数据结构

GB/T394112020

共视观测数据格式参考国际时频咨询委员会下属时间传递工作组(CGGTTS)制定的技术要求并 苟之兼容。观测数据由以下部分组成: a 文件标识部分:第1行~第16行; b 空白行:第17行; C 数据类别行:第18行; d 数据量纲标识行:第19行; e 数据行:自第20行起开始记录观测结果,称为数据行;一个数据行对应一个观测结果,数据行 按时间先后排序;每个文件数据行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只受数据存储介质的容量限制;每行 140列,并以回车符号作为结束标志;每一行都应有一个“校验和”参数

共视观测数据中文件标识部分及数据类别行中缩写词及其含义见表A.1。

表A.1缩写词及其含义

GB/T 39411—2020

"CGGTTS*BDS*DATE*FORMAT*VERSION 列(当N<100)

第3行:“RCVR*=*"MAKER“*"TYPE"*"SERIALNUMBER"*"YEAR"*"SOFTWARENUM BER 包括:接收机生产厂家名称缩写,接收机类型,序列号,首次使用的年份,以及北斗共视接收机的软 件号

A.2.4接收机通道数

第4行:"CH*=*"CHANNELNUMBER 北斗接收机的通道数,共计7列(当CH<100)

A.2.5电离层测量信息

第5行:"IMS*=*"SOFTWARENUMBER 包括:电离层测量系统的标识,如IMS=GNSSPseudorangedifferences,若无电离层测量值,取 IMS=99999

A.2.6实验室名称缩写

第6行"LAB*=*"LABORATORY

第6行."LAB*=*"LABORATORY

框架商务写字楼毕业设计(含计算书,图纸)A.2.7天线坐标信息

GB/T394112020

第7行:“X*=*"XCOORDINATE“*m 第8行:"Y*=*"YCOORDINATE“*m” 第9行:“Z*=*"ZCOORDINATE“*m” 第7行、第8行、第9行为天线在CGCS2000坐标系中的X、Y、Z坐标值,单位为米(m),小数, 少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第7行:“X*=*"XCOORDINATE“*m 第8行:“Y*=*"YCOORDINATE“*m” 第9行:“Z*=*"ZCOORDINATE“*m” 第7行、第8行、第9行为天线在CGCS2000坐标系中的X、Y、Z坐标值,单位为米(m),小数点后 至少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A.2.8天线坐标所属的参考框架

第10行:“FRAME*=*”FRAME 为天线坐标所属的参考框架DB61∕T 1079-2017 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