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条文说明.pdf.pdf

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条文说明.pdf.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4975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条文说明.pdf.pdf简介:

"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标准,该规范主要针对泵站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规定。条文说明.pdf文件是对这一规范的具体条文进行详细解读和说明的文档,它解释了各项技术要求、设计原则、工程实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帮助设计者、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理解和执行规范。

该规范涵盖了泵站的总体设计、泵站建筑物、泵房设备、电气和自动化、管道敷设、防腐与绝热、环境保护、安全与消防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泵站的高效运行、安全可靠,同时考虑到经济合理性和环保因素。因此,这份条文说明对泵站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条文说明.pdf.pdf部分内容预览:

6.2.1泵站和其他水工建筑物一样,地基防渗排水布置是设计中 十分重要的环节,尤其是修建在江河湖泊堤防上:和松软地基上的 挡水泵站。根据已建工程的实践,工程的失事多数是由于地基防 渗排水布置不当造成的。因此,应高度重视,于万不可疏忽天意。 泵站地基的防渗排水布置,即在泵房高水位侧(出水侧)结合 出水池的布置设置防渗设施,如钢筋混凝土防渗铺盖、垂直防渗体 钢筋混凝土板桩、水泥砂浆雌幕、高压喷射灌浆惟幕、混凝土防渗 墙)等,用来增加防渗长度,减小泵房底板下的渗透压力和平均渗 透坡降;在泵房低水位侧(进水侧)结合前池、进水池的布置,设置 排水设施,如排水孔(或排水减压井)、反滤层等,使渗透水流尽快 地安全排出,并减小渗流出逸处的出逸坡降,防止发生渗透变形: 增强地基的抗渗稳定性。采用何种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站址地 质条件和泵站扬程等因素,结合泵房和进出水建筑物的布置确定。 对于粘性土地基,特别是坚硬粘土地基,其抗渗透变形的能力较 强,一般在泵房高水位侧设置防渗铺盖,加上泵房底板的长度,即 可满足泵房地基防渗长度的要求,泵房低水位侧的排水设施也可 做得简单些;对于砂性士地基,特别是粉砂、细砂地基,其抗渗透变 形的能力较差,要求的安全渗径系数较大,通常需要设置防渗铺盖 和垂直防渗体(或相结合的防渗设施),才能有效地保证抗渗稳定 安全,同时对排水设施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岩石地基,如果防渗 长度不足,只需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出水侧)增设齿墙,或在齿墙 下设置灌浆惟幕,其后再设置排水孔即可。泵站扬程较高,防渗排

水布置的要求也较高;反之,泵站扬程较低,防渗排水布置的要求 也较低。 同上述正向防渗排水布置一样,对侧向防渗排水布置也应认 真做好,不可忽视。侧向防渗排水布置应结合两岸连接结构(如岸 墙,进、出口翼墙)的布置确定。一般可设置防渗刺墙、垂直防渗体 等,用来增加侧向防渗长度和侧向渗径系数。但必须指出,要特别 注意侧向防渗排水布置与正向防渗排水布置的良好衔接,以构成 完整的防渗排水系统。

6.2.2当土基上泵房基底防渗长度不足时,一般可结合出水

置,在其底板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渗铺盖、垂直防渗体或两者相结合 的布置形式。为了防止和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和 混凝土于缩等产生的裂缝,铺盖应设永久变形缝。根据已建的泵 站工程实践,永久变形缝间距不宜大于20m,且应与泵房底板的永 久变形缝错开布置,以免形成通缝,对基底防渗不利。 由于砂土或砂壤土地基容易产生渗透变形,当泵房基底防渗 长度不足时,一般可采用铺盖和垂直防渗体相结合的布置形式,用 来增加防渗长度,减小泵房底板下的渗透压力和平均渗透坡降。 如果只采用铺盖防渗,其长度可能需要很长,不仅工程造价高,不 经济,而且防渗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铺盖必须和垂直防渗体结合 使用,才有可能取得最佳的防渗效果。垂直防渗体是垂直向的防 渗设施,它比作为水平向防渗设施的铺盖不仅防渗效果好,而且工 程造价低。在泵房底板的上、下游端,一般常设有深度不小于 0.8m~1.0m的浅齿墙,既能增加泵房基底的防渗长度,又能增加 泵房的抗滑稳定性。齿墙深度最深不宜超过2.0m,否则,施工有 困难,尤其是在粉砂、细砂地基上,在地下水水位较高的情况下,浇 筑齿墙的坑槽难以升挖成形。垂直防渗体的长度也应根据防渗效 果好和工程造价低的原则,并结合施工方法确定。在一般情况下, 垂直防渗体宜布置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的齿墙下,这对减小泵房 底板下的渗透压力效果最为显著。垂直防渗体长度不宜过长,否

0.2.5铺益长度应根据防渗效果好和程造价低的源则确定。 从渗流观点看,铺盖长度过短,不能满足防渗要求;但铺盖长度过 长,其单位长度的防渗效果也会降低,是不经济的。因此,本规范 规定,铺盖长度要适当,可采用上、下游最大水位差的3倍~5倍。 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的厚度,一般根据构造要求确定。 为了保证铺盖防渗效果和方便施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最 小厚度不宜小于0.4m,般做成等厚度形式。根据国内经验,当 地基土质较好时,永久缝的缝距不宜超过15m~20m;土质中等 时,不宜超过10m~15m;土质较差时,不宜超过8m~12m。因 此,本规范规定,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顺水流向的永久缝缝距 可采用8m~20m。为了减轻翼墙及墙后回填土重量对铺盖的不 利影响,靠近翼墙的铺盖《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牵引系统设计规范CJJ 167-2012》,缝距宜采用小值。 防渗土工膜的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膜下土体可能产生裂隙 宽度、膜的应变和强度等因素确定。根据水闸工程的实践经验,采 用的土工膜厚度不宜小于0.5mm。在敷设土工膜时,应排除膜下 积水、积气,防渗土工膜上部可采用水泥砂浆、砌石或预制混凝士 块进行防护。

6.2.4当地基持力层为较薄的透水层(如砂性土层或砂砾石

其下为深厚的相对不透水层时,可设截水槽或防渗墙。但截 或防渗墙必须截断透水层。为了保证良好的防渗效果,截水 防渗墙嵌人不透水层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其下卧层为岩不 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岩石的深度不应小于0.5m。

为了消减承压水对泵房和覆盖层稳定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可在前 池、进水池设置深人相对透水层的排水减压井,但绝对不允许将排 水减压井设置在泵房基底防渗段范围内,以免与泵房基底的防渗 要求相抵触。

6.2.8高扬程泵站出水管道一段为沿岸坡铺设的明管

于降水形成的岸坡径流对泵房基底造成冲刷,或对泵房基底防渗 产生不利的影响JTS 155-2019 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可在泵房高水位侧岸坡上设置能拦截岸坡径流 的通畅的自流排水沟和可靠的护坡。

6.2.9为了防止水流通过永久变形缝渗人泵房,在水下缝段应理

设材质耐久、性能可靠的止水片(带)。对于重要的大型泵站,应埋 设2道止水片(带)。目前常用的止水片(带)有紫铜片、塑料止水 带和橡胶止水带等,可根据承受的水压力、地区气温、缝的部位及 变形情况选用。 止水片(带)的布置应对结构的受力条件有利。止水片(带)除 应满足防渗要求外,还能适应混凝土收缩及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变 形影响,同时材质要耐久,性能要可靠,构造要简单,还要方便施 工。 在水平缝与水平缝,水平缝与垂直缝的交叉处,止水构造必须 妥善处理;否则,有可能形成渗漏点,破坏整个结构的防渗效果。 交叉处止水片(带)的连接方式有柔性连接和刚性连接两种,可根 据结构特点、交叉类型及施工条件等选用。对于水平缝与垂直缝 的交叉,一般多采用柔性连接方式;对于水平缝与水平缝的交叉: 则多采用刚性连接方式

6.3.1为了简化泵房稳定分析工作,可采取一个典型机组段(包 括中间机组段、边机组段和安装间)或一个联段(几台机组共用一 块底板,以底板两侧的永久变形缝为界,称为一个联段)作为计算

6.3.2执行本条规定应注意下列事项

1计算作用于泵房底板底部渗透压力的方法,主要根据地基 类别确定。土基上可采用渗径系数法(亦称直线分布法)或阻力系 数法。前者较为粗略,但计算方法简便JC∕T 2300-2014 人造石加工、装饰与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可供初步设计阶段泵房地 下轮廓线布置时采用;后者较为精确,但计算方法较为复杂。我国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阻力系数法作了改进,提出了 改进阻力系数法。该法既保持了阻力系数法的较高精确度,又使 计算方法作了一定程度的简化,使用方便,实用价值大。因此,本 规范规定对于土基上的泵房,宜采用改进阻力系数法。岩基渗流 计算,因涉及基岩的性质,岩体构造、节理,裂隙的分布状况等,情 况比较复杂。根据调查资料,作用在岩基上泵房底板底部的渗透 压力均按进、出口水位差作为全水头的三角形分布图形确定。因 此,本规范规定对于岩基上的泵房,宜采用直线分布法。 2计算作用于泵房侧面土压力的方法,主要根据泵房结构在 土压力作用下可能产生的变形情况确定。土基上的泵房,在土压 力作用下往往产生背离填土方向的变形,因此,可按主动土压力计 算;岩基上的泵房,由于结构底部嵌固在基岩中,且因结构刚度较 大,变形较小,因此可按静止土压力计算。土基上的岸墙、翼墙,由 于这类结构比较容易出问题,为安全起见有时亦可按静止土压力 计算。对于被动土压力,因其相应的变形量已超出一般挡士结构 所允许的范围,故一般不予考虑。 关于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当填土为砂性土时多采用库仑 公式;当填土为粘性土时可采用朗肯公式,也可采用楔体试算法。 考虑到库仑公式、朗肯公式或其他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假设条件 和适用范围,因此本规范对具体的计算公式或方法不作硬性规定, 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计算公式或方法。对于 静止土压力的计算,目前尚无精确的计算公式或方法,一般可采用 主动土压力系数的1.25倍~1.5倍作为静止土压力系数。 关于超载问题,当填土上有超载作用时可将超载换算为假想 的填土高度,再代人计算公式中计算其土压力。 3计算浪压力的公式很多。原规范推荐采用官厅一鹤地水 军公式或莆田试验站公式。对于从水库、湖泊取水的灌溉泵站或 句湖泊排水的排水泵站以及湖泊岸边的灌排结合泵站,宜采用官 厅一鹤地水库公式;对于从河流、渠道取水的灌溉泵站或向河流排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