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冀)12J2 地下工程防水简介:
(冀)12J2 地下工程防水是指在地下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地下水、潮气、土壤侵蚀以及各种液体、气体介质对建筑物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而采取的一系列防水设计、施工和维护措施。在地下工程中,防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地下环境潮湿、压力大,且难以直接观察和维修,一旦防水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结构问题,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
地下工程防水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防水:使用防水涂料、防水卷材、防水混凝土等材料,对结构的接缝、管口、裂缝等易渗漏部位进行密封。
2. 结构自防水: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如设置防水板、设置防水层,使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
3. 施工工艺防水: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防水施工规范,确保防水层的完整性。
4. 系统防水:采用防水系统的综合防护,包括防洪、防渗、防潮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水体系。
5. 防排水设计:合理设置排水系统,及时排除渗水,防止水积聚引发问题。
6. 防护监测:建立防水监测系统,定期检查防水层的完好性,及时发现并修复可能的渗漏点。
总的来说,地下工程防水是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需要科学的设计、高质量的材料和施工,以及完善的维护管理,以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冀)12J2 地下工程防水部分内容预览:
3.3.地下工程的防水设防要求应根据使用功能、使用年限、水文地质、 结构形式、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及材料性能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施工方 法对防水设防要求也不同,明挖法地下工程防水设防要求按表3.3选用。
图集号 12J2 编制说明 页次 05
6.5.地下防水工程必须由持有资质等级证书的防水专业队伍进行施工。 6.6.对软土地基、膨胀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冻土地基应遵循国 家及当地有关规定和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6.7.基坑不宜超挖,可预留约300mm厚的土方量待垫层施工前再挖清, 个别超挖部位或基土已被扰动,应挖去扰动部分,再用C15混凝土或砂 碎石填平, 6.8.为保证施工期间变形缝的相对稳定性,应先施工主体结构,后施 工裙房或与主体结构相连接的低层建筑物。 6.9.明挖法防水施工,地下水位应降至工程底部最低高程500mm以下。 降水作业应持续至回填完毕 6.10.明挖法地下工程的混凝土和防水层的保护层在满足设计要求、检 查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6.10.1.基坑内杂物应清理干净,无积水。 6.10.2.工程周围800mm以内宜用灰土、粘土或亚粘土回填,其中不得 混有石块、碎砖、灰渣及有机杂物,也不得有冻土。回填、分层夯实应 均匀对称进行人工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50mm,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 大于300mm,并应防止损伤保护层和防水层, 6.10.3,工程顶部回填土采用人工回填,厚度超过500mm厚时,才允许 采用机械回填摄压
6.11.质检监理人员应按主控项目、一般项目、质检提纲予以检查。 合格的应予返工GB 50218-199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分项工程完工后应进行验收。不同工种交叉施工时 应进行有效协调,以确保已完工防水层不被人为破坏。 7.选用方法:
8.1.本图未注明尺寸均以毫米为单位, 8.2..本说明未尽事宜,均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办理 8.3.在本图集使用中,本图集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有新的版本时, 选用者应按有效版本对有关做法进行检查、调整,以使所选做法符合椎 关规范有效版本的要求, 8.4.本图集所注工程用料做法可与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工程用 料做法》第5~18页地下、水治部分配套使用
殊)较大部位,以及土壤性质变化较大或长度较大的结构主体等,均应 设置封闭严密的变形缝,其做法选型可根据工程所受水压强度,变形缝 相邻两侧相对变形量的大小以及环境、温度及水质影响来选择较合适的 处理方案. 3.10.后浇带是一种刚性接缝,适用于不允许留设柔性变形缝的部位, 后浇带的浇筑应待两侧结构主体混凝土干缩变形稳定后进行(一般龄期 为六周),并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以免出现新的收缩裂缝 4.防水混凝土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4.1.防水混凝土通过集料连续级配、规定水泥最小用量,控制水灰比 或掺入膨胀剂、防水剂、引气剂、减水剂、密实剂、复合型外加剂、掺 合料等外加剂而获得。其种类、抗渗强度、特点及适用范围见表4.1.
表41 防水混凝土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5.6.防水混凝土可根据工程抗裂需要掺入合成纤维或钢纤维,纤维的 品种及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5.7.防水混凝土中各类材料的总碱量(Na,0当量)不得大于3kg/m: 氧高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 6.防水混凝土的配比应符合下列要求: 6.1.胶凝材料用量应根据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和强度等级等选用,其总 用量不宜小于320kg/m;当强度要求较高或地下水有腐蚀性时,胶凝材 料用量可通过试验调整。 6.2.在满足混凝土抗渗等级、强度等级和耐久性条件下,水泥用量不 宜小于260kg/m 6.3.砂率宜为35%~40%,泵送时可增至45%; 6.4.灰砂比宜为1:1.5~1:2.5; 6.5.水胶比不得大于0.50,有侵蚀性介质时水胶比不宜大于0.45。 6.6.防水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入泵落度宜控制在120~160mm 落度每小时损失值不应大于20mm,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40mm 6.7.掺加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5%。 6.8.预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为6~8小时, 6.9.防水混凝土配料必须按配合比准确称量,每盘水泥、掺合料、水 外加剂的计量允许偏差为±2%;粗、细骨料为±3%。 7.防水混凝土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7.1.钢筋保护层:为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在钢板租
模板间用与防水混凝土相同的混聚土(或砂浆)块做成垫块垫牢,绑扎 钢筋的铅丝应弯向里侧,不要露出。 7.2.配料:必须按化验室制定配料单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用量,不得任 意增减,对各种外加剂应稀释成较小浓度的溶液后,再加入搅拌机内, 为便于施工可按比重法控制溶液浓度,禁止将外加剂干粉或者高浓度溶 液直接加到搅拌机内,影响防水混凝土的质量。 7.3.搅拌:混凝土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应小于2分钟,掺外 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 防水混土拌合物在运输后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择,当圾 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胶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 同品种的减水剂进行搅拌,严禁直接加水。 7.4.浇筑:用于防水混凝土的模板应拼缝严密,支撑牢固,浇筑混 土前除按一般要求检查模板钢筋外,尤其注意模板内不准有积水、泥土 木屑、铁件等杂物,木模板应用清水充分湿润。 防水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连续浇筑,分层厚度不得大于500mm,当连 续浇注至一端时,要注意避免混凝土积水过多,以免影响防水质量,应 及时调整混凝土水灰比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证抗渗效果,尤其在变形 缝部位应在每层浇筑时只宜作为开始不宜作为末端。 7.5.振搞: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高频机械振揭密实,振揭时间宜为 10~30秒,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应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报
防水混凝土说明(四)
18建赵码赵博赵博言08<05<恭红05<80<9'0 2.3.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或45°坡角,其尺寸应根据卷材品种确定, 在阴阳角处等特殊部位,应增做卷材加强层,加强层宽度宜为500mmJT∕T 973-2015 路用非氯有机融雪剂, 2.4.卷材防水层外观质量、品种规格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卷材及其胶粘剂应具有良好的耐水性、耐久性、耐穿刺性、耐腐蚀性 和耐菌性, 3.1.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具有耐老化、耐侵蚀、不浸润等特性和良好的惜水性、弹塑性、耐 候性和粘结性。适用于受侵蚀性介质或受振动作用、基层变形较小、迎 水面设防的地下工程,搭接边应采用热融粘结,常用材料及搭接宽度见 表3.1. 表3.1常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及搭接宽度 3.2.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具有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大、弹性高、温度特性好、耐水性能优异 等特性。适用于受侵蚀性介质或振动作用的基层变形量较大、迎水面设 防的地下工程,橡胶型卷材采用冷粘法施工;树脂型卷材、塑料板采用 热熔、热风焊接施工SY∕T 5313-2006 钻井工程术语,常用材料及搭接宽度见表3.2。 涂料防水 涂料防水说明 1.概述: 1.1.涂料防水层包括无机防水涂料和有机防水涂料。 1.2.有机防水涂料宜用于地下工程结构主体的迎水面;无机防水涂料 宜用于结构主体的背水面,用于背水面的有机防水涂料应具有较高的抗 渗性,且与基层有较强的粘结性。 2.设计要求: 2.1.有机防水涂料可选用反应型、水乳型、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无 机防水涂料可选用掺外加剂、掺合料的水泥基防水涂料、水泥基渗透结 晶型防水涂料,其技术性能应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 2.2.潮湿基层宜选用与潮湿基层粘结力大的无机防水涂料或有机防水 涂料,也可先采用无机防水涂料而后再涂有机防水涂料构成复合防水涂 层,冬期施工宜选用反应型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应选用IⅡI型产品 有腐蚀性的地下环境宜选用耐蚀较好的有机防水涂料,并应做刷性保 护层, 2.3.防水涂料选用厚度:掺外加剂、掺合料的水泥基防水涂料厚度不 得小于3.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用量不应小于1.5kg/m² 且厚度不应小于1.0mm;有机防水涂料的厚度不得小于1.2mm, 2.4.采用有机防水涂料时,基层阴阳角应做成圆弧形,阴角直径宜大 于50mm,阳角直径宜大于10mm,在底板转角部位应增加胎体增强材料, 并应增涂防水涂料。 3.3.粗砂过滤层总厚度宜为300mm,如较厚时应分层铺填。过滤层与基 坑土层接触处,应采用厚度为100150mm,粒径为5~10mm的石子铺填; 过滤层顶面与结构底面之间,宜干铺一层卷材或30~50mm厚的1:3水泥 砂浆作隔浆层, 3.4.集水管应设置在粗砂过滤层下部,坡度不宜小于1%,且不得有倒 披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高宜为5~10m,渗入集水管的地下水导入集水 井后用泵排走。 4.沟槽、架空地板及夹层墙内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4.1.设沟槽以排除地面积水,使地下室保持相对干燥 4.2.利用基础底板反梁或在底板上设置地龙墙,其上铺预制板架空排 水。 4.3.排水明沟的纵向坡度不得小于0.2%,应设置盖板和检查井。 4.4.寒冷及严寒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 4.5.排水明沟的裁面积根据每小时排水量的大小见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