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

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4299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简介: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一项国家标准。该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陆上长距离天然气管道工程的设计,包括输气管道的路线选择、线路布置、管道结构、管道附件、管道防腐、管道安全防护、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输气管道的设计原则、设计参数、设计方法、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旨在保证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安全、经济、环保和高效运行。它涵盖了从前期规划、设计、施工到后期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对于保障天然气输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防止安全事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5年的版本是对原规范的修订和完善,考虑了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实践经验,对管道的设计标准、施工技术、环保要求等进行了更新和提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天然气输送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15)部分内容预览:

.:士线路的选撑应付合下列要求: 1线路走向应根据工程建设目的和气源、市场分布,结合沿 线城镇、交通、水利、矿产资源和环境敏感区的现状与规划,以及沿 途地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通过综合分析 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线路总体走向: 2线路宜避开环境敏感区,当路由受限需要通过环境敏感区 时,应征得其主管部门同意并采取保护措施; 3大中型穿(跨)越工程和压气站位置的选择,应符合线路总 本走向。局部线路走向应根据大中型穿(跨)越工程和压气站的位 置进行调整; 4线路应避开军事禁区、飞机场、铁路及汽车客运站、海(河) 港码头等区域: 5除为管道工程专门修建的隧道、桥梁外,不应在铁路或公 路的隧道内及桥梁上敷设输气管道。输气管道从铁路或公路桥下 交叉通过时,不应改变桥梁下的水文条件; 6与公路并行的管道路由宜在公路用地界3m以外,与铁路 并行的管道路由宜在铁路用地界3m以外,如地形受限或其他条 件限制的局部地段不满足要求时,应征得道路管理部门的同意; 7.线路宜避开城乡规划区,当受条件限制,需要在城乡规划区 通过时,应征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同意,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8石方地段的管线路由爆破挖沟时,应避免对公众及周围设 施的安全造成影响: 9线路宜避开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地极、变电站等强十扰区域;

10理地管道与建(构)筑物的间距应满足施工和运行管理需 求,且管道中心线与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5m。 4.1.2输气管道应避开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洪水严重侵蚀 等地质灾害地段,宜避开矿山采空区及全新世活动断层。当受到 条件限制必须通过上述区域时,应选择危害程度较小的位置通过 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2地区等级划分及设计系数确

4.2.1输气管线通过的地区,应按沿线居民户数和(或)建筑物的 密集程度,划分为四个地区等级DL∕T 5399-2007 水电水利工程垂直升船机设计导则,并应依据地区等级做出相应的管 道设计,

4.2.2地区等级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管线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任意划分成长度为 2km并能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地段,按划定地段内的户数应 划分为四个等级。在乡村人口聚集的村庄、大院及住宅楼,应以每 一独立户作为一个供人居住的建筑物计算。地区等级应按下列原 则划分: 1)一级一类地区:不经常有人活动及无永久性人员居往的 区段; 2)一级二类地区:户数在15户或以下的区段; 3)二级地区:户数在15户以上100户以下的区段: 4)三级地区:户数在100户或以上的区段,包括市郊居住 区、商业区、工业区、规划发展区以及不够四级地区条件 的人口稠密区; 5)四级地区: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 集中、交通频繁、地下设施多的区段。 2当划分地区等级边界线时,边界线距最近一幢建筑物外边 缘不应小于200m。 3在一、二级地区内的学校、医院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等人群

聚集的地方,应按三级地区选取设计系数。 4当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足以改变该地区的现有等级时,应 按发展规划划分地区等级。

4.2.3输气管道的强度设计系数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4.2.3输气管道的强度设计系数应符合表4.2.3的

表 4. 2.3强度设计系数

注:一级一类地区的线路管道可采用0.8或0.72强度设计系数。 4.2.4穿越道路的管段以及输气站和阀室内管道的强度设计系 数,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4.2.4穿越道路的管段以及输气站和阀室内管道的强度设计系

路的管段以及输气站和阀室内管道的强虚

4.3.1输气管道应采用埋地方式敷设,特殊地段可采用

.1输气管道应采用埋地方式敷设,特殊地段可采用土堤或地

4.3.2埋地管道覆土层最小厚度应符合表4.3.2的规定。在不 能满足要求的覆土厚度或外荷载过大、外部作业可能危及管道之 处,应采取保护措施。

表4.3.2最小覆士厚度(m

注:1对需平整的地段应按平整后的标高计算。 2 薇土层厚度应从管顶算起。 3季节性冻土区宜埋设在最大冰冻线以下。 4旱地和水田轮种的地区或现有旱地规划需要改为水田的地区应按水田确 定埋深。 5穿越鱼塘或沟渠的管线,应埋设在清淤层以下不小于1.0m

内摩擦角、湿度、容重等)、边坡顶部附近载荷情况和管沟开挖深度 综合确定。当无上述土壤的物理性质资料时,对土壤构造均匀、无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深度不大于5m且不加支撑的管沟, 其边坡坡度值可按表4.3.3确定。深度超过5m的管沟,应根据 实际情况可采取将边坡放缓、加筑平台或加设支撑。

8.3深度在5m以内管沟最陡边坡坡度

注:1静载荷系指堆土或料堆等,动载荷系指有机械挖土、吊管机和推土机等动 力机械作业。 2对软土地区,并挖深度不应超过4m。 3冻土地区,应根据冻土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土壤特性经现场试挖确定边坡坡 度值。 4搭沟宽度应链合下列圳定

注:1静载荷系指堆土或料堆等,动载荷系指有机械挖土、吊管机和推土机等动 力机械作业。 2对软士地区,并挖深度不应超过4m。 3冻土地区,应根据冻土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土壤特性经现场试挖确定边坡坡 度值。

4.3.4管沟宽度应符合下列规

式中:B一沟底宽度(m); D。一一钢管的结构外径(m),包括防腐及保温层的厚度,两条 或两条以上的管道同沟敷设时,D。应取各管道结构外 径之和加上相邻管道之间的净距之和; K一沟底加宽裕量(m),宜按表4.3.4取值

表4.3.4沟底加宽裕量m

规定: 1管道在土堤中的覆土厚度不应小于0.8m,土堤顶部宽度 不应小于管道直径的两倍且不得小于1.0m 2土堤的边坡坡度值应根据土壤类别和土堤的高度确定,管 底以下黏性土土堤,压实系数宜为0.94~0.97,堤高小于2m时, 边坡坡度值宜为1:1~1:1.25,堤高为2m~5m时,边坡坡度值 宜为1:1.25~1:1.5,土堤受水浸淹没部分的边坡宜采用1:2 的边坡坡度值; 3位于斜坡上的土堤应进行稳定性计算。当自然地面坡度 大于20%时,应采取防止填土沿坡面滑动的措施; 4当土堤阻碍地表水或地下水泄流时,应设置泄水设施。泄 水能力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量按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5年一遇的洪 水量设计,并应采取防止水流对土堤冲刷的措施: 5土堤的回填土,其透水性能宜相近; 6沿土堤基底表面的植被应清除于净; 7软弱地基上的土堤应采取防正填士后基础沉陷的措施。 4.3.10输气管道通过人工或天然障碍物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和《油气输送管道 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59的有关规定。 4.3.11埋地输气管道与其他埋地管道、电力电缆、通信光(电)缆 交叉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输气管道与其他管道交叉时,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3m,当 小于0.3m时,两管间交叉处应设置坚固的绝缘隔离物,交叉点两 侧各延伸10m以上的管段,应确保管道防腐层无缺陷; 2输气管道与电力电缆、通信光(电)缆交叉时,垂直净距不 应小于0.5m,交叉点两侧各延伸10m以上的管段,应确保管道防 腐层无缺陷。 4.3.12埋地输气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杆(塔)和接地体之间

的距离宜符合下列规定:

1在开阔地区,理地管道与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杆(塔)基脚间 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杆(塔)高: 2在路由受限地区,埋地管道与交流输电系统的各种接地装 置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宜小于表4.3.12的规定。在采取故障 屏蔽接地、隔离等防护措施后,表4.3.12规定的距离可适当减 小

3.12理地管道与交流接地体的最小距

4.3.13地面敷设的输气管道与架空交流输电线路的距离应符 表 4. 3. 13 的规定。

4.3.13地面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最小

4.3.14弯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平距离为边导线至管道任何部分的水平距

1线路用热爆弯管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5借,并 应满足清管器或检测仪器能顺利通过的要求; 2热爆弯管的任何部位不得有裂纹和其他机械损伤,其两端 部100mm长直管段范围内的圆度不应大于连接管圆度的规定 值,其他部位的圆度不应大于2.5%;

3不应采用有环向焊缝的钢管制作热煨弯管; 4冷弯弯管的最小曲率半径应符合表4.3.14的规定,

表4.3.14冷弯弯管最小曲率半径

注:表中的D为钢管外径(mm)。

4.3.15·输气管道采用弹性敷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弹性嫩设管道与相邻的反向弹性弯管之间及弹性弯管和 人工弯管之间,应采用直管段连接,直管段长度不应小于管子外径 值,且不应小于500mm; 2弹性敷设管道的曲率半径应满足管子强度要求,且不应小 于钢管外径的1000倍,垂直面上弹性敷设管道的曲率半径还应大 于管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挠度曲线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应按下 式计算:

(4. 3. 15]

式中R一 管道弹性弯曲曲率半径(m); α一管道的转角(); D钢管外径(cm)。 4.3.16·弯管不得使用褶皱弯或虾米弯弯管代替。管子对接偏差 不应大于3°。 4.3.17管道通过较大的陡坡地段以及受温度变化影响,应校核

管道的稳定性GB∕T 11968-2020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并宜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设置锚固或采取其他管道 稳定的措施。当采用锚固墩时,管道与锚固墩之间应有良好的电 绝缘。

(4. 3. 18)

(4. 3. 18)

4.4.1并行敷设的管道,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及共用公用设施, 先建管道应为后建管道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创造条件。 4.4.2不受地形、地物或规划限制地段的并行管道,最小净距不 应小于6m。 4.4.3受地形、地物或规划限制地段的并行管道,采取安全措施 后净距可小于6m,同期建设时可同沟敷设,同沟敷设的并行管道 间距应满足施工及维护需求月最小净距不应小干0.5㎡。

4.4.4穿越段的并行管道,应根据建设时机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确定间距。共用隧道、跨越管桥及涵洞设施的并行管道,净距不应 小于0.5m。

4.4.5石方地段不同期建设的并行管道,后建管道采用爆破开挖

DB14∕T 1325-2016 公路养护工程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4.5线路截断阀【室的设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