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0166.2-2017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

QGDW 10166.2-2017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4013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QGDW 10166.2-2017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简介:

QGDW 10166.2-2017《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2部分:智能变电站》主要对110(66)kV智能变电站的初步设计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该标准旨在确保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工作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和电力设施的高效运营。

以下是部分主要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1. 变电站总体设计:包括智能变电站的规模、布局、电气主接线形式、设备配置等,以及与周边电力设施的协调关系。

2. 一次系统设计: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等电气设备的选择和配置,以及高压、中压和低压母线的设计。

3. 二次系统设计:包括继电保护、稳控系统、自动化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以及智能设备(如智能断路器、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技术参数和接口设计。

4. 智能设备及系统集成设计:详细描述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功能,如高级计量、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远程运维等。

5. 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考虑变电站的噪声、电磁辐射、温湿度控制、绿化等环保因素,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6. 施工图设计:包括土建部分的设计,如变电站的基础、围墙、道路、电缆沟等。

7. 经济评价:分析智能变电站的经济效益,包括投资、运行成本、维护费用等。

8. 设计说明和图纸:提供详细的设计说明和必要的图纸,如系统图、平面图、剖面图等。

以上内容仅为部分概述,具体设计深度和要求还需遵循QGDW 10166.2-2017的详细规定。

QGDW 10166.2-2017 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部分内容预览:

7.6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7. 6. 1直流电源系统

对于直流电源系统方案,应做如下描述: a) 根据变电站管理模式、地理位置和二次设备布置,提出变电站直流系统的电压选择、系统接线 方式、配置方案。 b) 根据变电站的管理模式,统计全站负荷,按事故放电时间计算蓄电池组容量,提出直流蓄电池 组、充电设备配置方案。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Y5073-2005》7.6.2不停电电源系统

7.6.3直流变换电源系统

根据站内通信等其他二次设备需求,说明直流变换电源系统接线方式、配置方案及容量选择 7其他二次系统

7.7.1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Q/GDW 10166.22017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设计方案,包括与站内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的各类设备对时方案和接口 时钟和扩展时钟的屏柜配置要求。当采用网络对时方案时,应论述其同步精度要求、对交换机的 具体实施方案。说明时钟同步系统设备布置方案和电源要求。

7.7.2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应遵循Q/GDW534相关规定,并作如下描述: a 根据变电站内设备状态监测范围、参量及配置方案,论述后台系统的功能要求及与前置IED 装置的接口要求。 b) 说明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功能、设备配置,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的传输信息、规约、通道要求, 以及对主站端的接口要求

7. 7.3 辅助控制系统

对于辅助控制系统方案,应做如下描述: a 辅助控制系统功能:明确辅助控制系统的整体构架及功能。辅助控制后台系统功能,应论述包 括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火灾报警、主变消防、采暖通风、照明、给排水等在内的辅助控制后 台系统功能,说明各子系统间联动配合方案、设备配置,提出与站内一体化监控系统信息传输 及接口要求,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系统传输通道要求,以及对主站端接口要求。 b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子系统:全站图像监视子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功能、监视范围、设备配置 原则及数量。提出视频图像信号远传方案、带宽要求。说明变电站的安全警戒设计方案。 火灾报警子系统:包括系统结构、探测区域、探测器及控制模块布置原则、布线要求,明确设 备数量。提出火灾报警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动方案。 d 环境监测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结构、监测范围、传感器及控制器配置 原则,明确设备数量。

7.7.4光/电缆的选择

说明各安装单位的光/电缆配置、选型及其配套设施。对预制光/电缆的说明其使用范围及预制

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

结合变电站内不同电压等级主接线型式,根据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和计量装置要求,论 术变电站内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的选择配置,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相数配置 二次绕组数量、准确级及容量等参数的选择等。也可以图纸型式表示。

7.7.6二次设备的接地、防雷、抗干扰

根据变电站内二次设备的布置方式 及抗十优借施。

7.8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及布置

7.8.1根据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及Q/GDW11152的规定,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模块划 分方案进行论述。 7.8.2结合一次设备布置型式,论述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布置方案,包括公用二次设备室模块化二 次设备、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及预制式智能控制柜等。

Q/GDW 10166.22017

7.8.3论述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布置位置、所布置的设备名称、间距、通道尺寸等;应标明本期、 远景、预留屏位的位置、用途及数量。 7.8.4根据二次系统技术方案,按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过程层设备、网络设备、其他二次设备 分别论述二次设备组柜方案,应论述过程层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智能组件布置方案。 7.8.5简要说明模块化二次设备屏柜的柜体基本要求。 7.8.6说明二次设备室及预制舱二次组合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7.8.7简要说明预制舱组合二次设备材料的选择、“即插即用”实现方案及舱内辅助设施的设计方案 及技术要求,说明采用前显示、前接线的柜体的基本要求。 7.8.8简要说明预制式智能控制柜材料的选择、“即插即用”实现方案及技术要求等。

7. 9. 1二次部分图纸目次

系统及电气二次图纸目次可参考表7所示编制,各工程视具体情况确定

表7二次部分图纸目次

7.9. 2图纸深度要求

系统及电气二次的图纸深度要求如下: a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图:应按推荐的电气主接线方案示意线路、母线等保护设备配置方案,含保 护配置原理及主要保护方式、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接线方式等。 b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配置图:应表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站控层设备(含主机兼操作员工作 站、数据通信网关机等)、间隔层(含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安全自动装置等)、过程层设备 (含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设备之间网络连接的结构示意图,与保护、监控、电能量等其他 外部系统的接口及二次安全防护设备,与一次设备状态监测、智能辅助控制等站内其他系统的 接口及二次安全防护设备,打印机、显示器等设备的配置。应表示全站时钟系统的结构,主时 钟系统与各二次设备的连接及接口类型要求示意图

Q/GDW 10166.22017

c)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区安全防护示意图:应示意变电站二次各应用系统的安全分区,根据信息交 换需要进行互联情况部署防护设施, d 自动化系统过程层网络配置图:应表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电压等级的过程层从过程层设备、 网络设备至间隔联系结构示意图。 e 元件保护配置图:应表明元件保护配置原理及主要保护方式;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等。 f 各电压等级互感器二次绕组配置图:应表明各电压等级的互感器、合并单元至间隔层设备间联 系结构示意图。可与一次主接线合并出图。 g 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接线图:应表示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所涵盖所有设备的参数、数 量及接线方式等。说明一体化电源监控装置的监控范围、与自动化系统的通信方式。 h)二次设备室屏位布置图:应表示站内各二次设备室模块(包括:站控层模块、直流电源模块、 通信模块、蓄电池模块等)布置位置、所布置的设备名称、间距、通道尺寸等;应标明本期、 远景、预留屏位的位置、用途及数量。 1 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屏位布置图:应表示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布置位置、所布置的设备名 称、间距、通道尺寸等;应标明本期、远景、预留屏位的位置、用途及数量。 1 时钟同步系统示意图:应表示全站时钟系统的结构,主时钟系统与各二次设备的连接及接口类 型要求示意图,可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图合并出图。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配置图:应表示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的各类设备配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需 要时说明至远方主站的传输通道、规约要求。 变电站接入系统前通信系统现状图: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前所在地理位置有关电通、区域、省、 地光纤、微波等通信网络的通信现状图。 变电站接入系统后通信组织图:应示意变电站投产后,变电站所在地与电通、区域、省、地光 纤、微波等通信网络互联的组网方案。 电力线载波通道组织图:应根据变电站出线、表明线路载波、结合加工设备等设计方案。

.10计算项目及深度要

进行全站直流供电负荷统计、直流系统设备选择及UPS、蓄电池容量、DC/DC模块及充电装置计算, 在初设报告中提供负荷统计表和计算结果。对于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的选择,在初设报告 中提供计算说明,明确计算依据、典型计算参数和说明方法。

DB1311∕T 009-2021 公路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指南8.1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

8.1.1站区总体规划

站区总体规划方案应包括: a)站区与当地城乡规划的协调,利用就近的生活、交通、给排水、防洪等设施和最终规模的统筹 规划。说明进站道路及引接、交通、各级电压线路出线方向、进出线条件、站区供水方式、站 外给水管道引接点及管道路径和距离、站区排水的接纳地点及管线走向和距离、总平面布局、 环境保护、分期征地和分期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征集工程建设单位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合理意见、 建议,提出拟还建乡村路、沟渠等方面的规划方案及涉及的概算工程量。 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全站建(构)筑物、地下管沟、道路的规划。总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应利 用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构造、节约用地。说明主要建筑物朝向、远近期结 合方案。

Q/GDW10166.22017

c)当站址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说明原因并提供设计依据。 d)说明地形图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

8.1.2站区总平面布置

对于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做如下要求: a 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要贯彻“两型三新一化”变电站建设的有关要求,根据工艺专业布置需求, 结合地形与地质条件、地下管线走廊、日照、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绿化等要求布置建构筑物。 针对建站条件,可提出两个总平面布置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提出推荐方案。 b) 说明变电站功能分区原则及远近期结合的意图、一次或分期征地的考虑。 C 结合设备集成、功能整合,优化配电装置,节约用地,节能环保。 d 站内主要生产建(构)筑物的布置、方位选择、与各级配电装置的空间组织及与四周环境的协调 和电缆沟、管线、交通联系。 e) 各级配电装置及主变压器的布置方位。 f 变电站主入口位置及处理、进站道路的长度及引入方向。 g 附属建筑物、大门及围墙、供排水等建构筑物的布置方案选定(包括对分期建设的安排)。 h 说明大门及围墙的结构选型及材料选择。 1 简述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的设置, 说明站区总平面布置采用的节约集约用地措施

对于站区竖向布置,应说明: 说明竖向设计的依据(如自然地形、洪涝水位、山洪流量、土方平衡、道路引接和管道的标 高、排水等情况)。站区防洪、防涝、排洪措施。 6 说明采用的竖向布置型式(平坡式、阶梯式)[哈尔滨]安置区项目高层住宅施工组织设计,站内主要生产建筑室内地坪和各配电装置场地 的设计标高、场地设计坡度的确定等。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证。 根据需要注明土方工程量,取土或弃土方案的选定(包括取弃点的位置和距离)。 说明站区的边坡(挡土墙、护坡)设计方案和工程量。必要时应进行专题论证。 e 场地地表雨水的排放方式(散排、明沟或暗管)等:应阐述其排放地点的地形与高程等情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