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193-2018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

DB61/T 1193-2018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67.9K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3702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1193-2018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简介:

DB61/T 1193-2018《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是中国北京市的地方标准,主要针对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规范。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通过地源热泵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地下的稳定温度来实现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然而,其开发利用可能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如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地质结构的微小变化等。

这个标准详细规定了监测的对象、内容、方法、频率、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编制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确保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既能满足能源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该标准可能会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网络的建立:确定监测点的设置原则、密度和位置,构建合理的监测网络。 2. 监测参数:包括地温、地下水位、地质结构变化、地质灾害风险等,根据浅层地热能开发的具体情况确定。 3. 监测方法: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物探等进行数据收集。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评估地热能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5. 监测报告:定期或不定期编写监测报告,反映监测结果,提出管理建议。

总的来说,DB61/T 1193-2018《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是浅层地热能开发项目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文件,对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DB61/T 1193-2018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和地下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 注:是指通过地源热泵换热技术利用的蕴藏在地表以下200m以内,温度低于25℃的热能。

DB61/T11932018

地埋管换热系统pipeheatexchangersystem 传热介质(通常为水或加入防冻剂的水)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 能交换装置,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 [DZ/T0225—2009,定义3.7] 3.4 地下水换热系统groundwaterheatexchangersystem 通过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 [DZ/T0225—2009,定义3.8]

地埋管换热系统pipeheatexchangersystem 传热介质(通常为水或加入防冻剂的水)通过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 能交换装置,又称土壤热交换系统。 [DZ/T0225—2009,定义3.7] 3.4 地下水换热系统groundwaterheatexchangersystem 通过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 [DZ/T0225—2009,定义3.8]

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regime 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支盘扩底桩施工工艺标准(QB-CNCEC J010209-2004),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化学成分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 [SL454—2010,定义2.1.7]

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regime 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化学成分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 [SL454—2010,定义2.1.7]

恒温带constanttemperaturelayer 地面以下温度常年保持基本不变的地带。在自然状态下,该层热能受太阳能和大地热流的综合作用 地球内热形成的增温带与上层变温带影响达到平衡,该层温度与当地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当。 3.7 混层污染mixedlayerpollution 贯穿不同含水层引起的某一含水层对其它含水层造成的污染。 3.8 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regionalgroundwaterdepressioncone 井群同时开采某一含水层时(或矿井大量排水时),各井水位选迭加而在含水层中形成范围很大的统 水位下降区。 [GB/T14157—1993,定义9.2.9] 3.9 地面沉降subsidence 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某一范围的地表高程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 [GB/T 14157—1993,定义9.2.10] 310

未受到浅层地热能系统换热影响的地层土壤温度值

DB61/T 11932018

4.1应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对地下水质污染、地下水动态、地温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与地面沉降 等地质环境变化进行监测。 4.2监测应贯穿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整个过程。 4.3监测系统设计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并确保监测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的可靠性。 4.4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地质环境敏感性确定监测系统等级、内容以及工作量。

5.1地质环境敏感性分级

质环境敏感性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分级标

表1地质环境敏感性分

根据工程建筑面积,地热能开发利用系统工程可分为4个规模等级: a)大型工程:建筑面积S≥50000m; b)中型工程:建筑面积10000m²≤S<50000m; c)小型工程:建筑面积3000m≤S<10000m; d)微型工程:建筑面积S<3000m。

根据地质环境敏感性等级、工程规模,监测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级标准见表2

DB61/T 11932018

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应能实现自动采集监测数据和传输功能,监测数据应能够分析浅层地热能开发 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监测系统应包括监测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处理系统三个部分。

6.2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

数据采集装置应具有采集包括温度、地下水位、水质数据等信号的功能。数据采集装置通道数应根 据项目具体监测要求确定,应预留总容量的30%~40%数据采集通道

6. 2. 2数据传输

7.1地下水换热系统监测

7.1.1监测内容与方法

7. 1. 1. 1水量监测

在抽水并出水管路、回灌并回灌(进水)管路申应安装流量表,同时监测抽水量和回灌量 7. 1. 1. 2水温监测

DB61/T 11932018

记录所测深度和气温,在监测孔内,宜安装水位水温自动记录仪;利用抽水井、回灌井测水温时,宜在 抽水和回灌时测孔口水温,同时测气温

7. 1. 1. 3 水位监测

在地下水监测孔应测量水位埋藏深度与起测点高程,宜采用自记水位仪、电测水位仪、地下水 自动监测仪测量。

7.1. 1.4 水质监测

1.1.4.1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可采用人工监测和地下水自动化监测仪。人工监测时采用地下水采 的方法,应符合HJ/T164一2004第3章的要求。 1.1.4.2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水质常规监测指标(电导率、总硬度、pH值、高锰酸盐指数、 氮、大肠杆菌数、砷、氟)和地下水全分析指标

7.1.1.5地面沉降(陷)变形监测

对监测等级一、二级工程,应在抽水井和回灌井、主机房附近以及敏感建构筑物附近布设地面沉降 变形和地面塌陷监测点。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或卫星测控测量技术进行监测。地面沉降(陷)变形监测应 符合D7/T0283的要求。

7.1.2监测精度与频率

7. 1. 2. 1 水量监测

水量测量的精度应达到0.1m,频率为10日一次

7. 1. 2. 2 水温监测

水温测量精度应达到0.2℃;在运行期间应增加监测频次,采集频率应不小于10日一次;停泵期间 采集频率应不小于30日一次。

7.1.2.3水位监测

水位测量精度应达到0.01m;在夏季制冷期始、末,冬季采暖期始、末均应增加监测频次(3日 行期间监测频率应不小于10日一次:停泵期间应不小于15日一次。

7. 1. 2. 4 水质监测

地下水水质常规监测指标水样 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稳定后、结束前一个月内禾 期间各采样1次,地下水全分析样应在每年 供暖期米样1次

7.1.2.5地面沉降(陷)变形监测

地面沉降(陷)变形测量的精度为mm;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2897、GB/T18314、DZ/T 标准的规定,每个夏季制冷期及冬季供暖期始末均应监测1次~2次,发现异常,应增加监测频

7.1.3监测网点布设

7.1. 3. 1 布设原则

DB61/T 11932018

7.1.3.1.2地下水监测孔的布设应考虑一孔多用,宜利用抽水井与回灌井监测水量、水温、水位、水 。 7.1.3.1.3监测孔布设应能在平面上和垂向上掌握和控制场地地下水水量、水温、水位、水质的变化 以及可能产生的地面沉降(陷)变形。

7.1.3.2监测孔布设数量

监测孔数量应按照表3确定,一、二级监测等级的工程应对所有监测内容进行监测;三级监测等 程对地面沉降(陷)监测可不作要求。

表3地下水换热系统监测孔布设数量

7. 1. 3.3监测孔布设

7.1.3.3.1地下水监测孔平面布置为

a 监测等级为一级的,监测孔应至少在开采区地下水径流方向的上、下游各布置1个,且以抽水 井、回灌井作为监测孔的个数均不少于1个; 监测等级为二级的,应至少在地下水径流方向下游布置1个专门的监测孔,且以抽水井作为监 测孔的数量不少于1个; C 监测等级为三级的,应保证监测孔至少有1个为抽水井; d)监测孔间距应不小于2倍的抽水井、回灌井间距。 .1.3.3.2地下水监测孔结构参见附录A。

7.2地理管换热系统监测

7.2.1监测内容与方法

7. 2. 1.1地温监测

地温监测可采用基于光栅光纤、铂电阻等测温方法。

7. 2. 1. 2 地下水监测

7.2.1.2.1对地理管换热系统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地下水水位、水温和地下水质常规监测指标进行监测 7.2.1.2.2地理管循环水中有防冻液或其它药品成分的系统,应采取地下水样品检测 7.2.1.2.3当埋管深度范围内存在两层以上(含两层)含水层,应分层监测地下水水质, 7.2.1.2.4利用专门设置的监测孔测水温的方法见本标准申7.1.1.2条。 7.2.1.2.5地下水水质宜在地下水监测孔内取样检测。

7. 2. 2监测精度与频率

JC∕T 2163-2012 混凝土外加剂安全生产要求7. 2. 2. 1地温监测

DB61/T 11932018

地温监测仪器测量精度应达到0.2℃。地理管换热系统运行期间,自动监测设备的监测频率为每小 时一次,人工监测频率为每日一次,非运行期间,监测频率为5日一次,停泵初期应增加监测频次,背 景值监测频率为7日~10日一次。

7.2.2.2地下水水温监测

地下水水温测量精度应达到0.2℃。地埋管换热系统运行期间,监测频率为3日~5日一次,非 间,监测频率为10日~15日一次。

7. 2. 2.3 地下水水质监测

地理管换热系统运行前应采集水样1次,地理管换热系统运行期间应采集水样不少于2次,地理 系统运行结束后10日之内应采集水样1次。当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出现异常时,应增加监测频次

7.2.3监测网点布设

村镇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设计图集7.2.3.1布设原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