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35039-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8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765
免费资源

NB/T 35039-2014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简介:

NB/T 35039-2014《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一项关于水电工程地质观测的技术规范。该规程主要针对水电工程在建设、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系统、规范的观测和分析,以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的影响。

规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测系统设计:规定了水电工程地质观测系统的总体布置、观测点的选取、观测项目的确定等。

2. 观测方法与技术:详细描述了不同地质现象的观测方法,如地形地貌观测、地表裂缝观测、地下水位观测、地表沉降观测等,以及相关的测量技术。

3. 数据处理与分析:规定了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的精度控制、异常数据的处理、数据分析与解释等。

4. 观测报告与成果应用:规定了观测报告的编写要求,以及观测成果在工程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中的应用。

5. 安全防护与质量管理:强调了在观测过程中应遵循的安全规定,以及如何进行质量控制,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通过执行该规程,可以科学、系统地管理水电工程地质观测工作,为水电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水电工程的环境适应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部分内容预览:

1地下水水位简易观测可采用测绳和测水钟进行定时观测 和记录,每次观测基准点应固定在井口的同一位置;精确观测可 采用渗压计,也可采用自记水位计,连续记录水位随时间的变化。

2观测地下水水位的同时,应观测附近地表水体的水位,并 收集同期降水量资料。 3松散地层中坑、并、孔的初见水位应在未向孔内送水的条 件下观测。 4钻探过程中若出现孔内水突然消失或突然溢出时,应及时 记录当时孔深。 5终孔水位应在封孔前提出孔内残存水后进行观测。 6自流孔承压水头宜采取接管或安装压力表的方法进行观 测,并应设置相应的孔口装置,同时应施测其涌水量,必要时可 进行涌水试验。 7钻探过程中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含水层时,应停止钻进, 及时做出钻孔结构设计,进行止水隔离,分层观测各含水层的稳 定水位。 8钻探过程中发现承压含水层时,应采取不同孔深止水,找 出顶、底板位置,量测出承压水水头、水温,并取样进行水质分 析。

6.4.4地下水水量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流量的水可采用杯或桶与秒表量测;流量大的泉、沟、 洞、孔、并内水宜采用流量表测法或堰测法,也可采用流速法施 测。 2采用堰测法施测时,根据流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堰形,三 角堰适用于1L/s~70L/s的流量,矩形堰适用于大于50L/s的流 量,梯形堰适用于10L/s~300L/s的流量。 3勘探平洞内的地下水出水点,应根据其水力联系分别来取 单体分隔和引流集中的方法量测其流量变化。 6.4.5地下水水质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地下水的水质观测,通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实施。 2分别取代表性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每个含水层或出水点

1对地下水的水质观测,通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实施。 2分别取代表性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 TSG T5001-2009》,每个含水层或出水点 每次取水样不宜少于3组。

NB / T 35039 2014

3长期观测点的水样采取宜按季进行,每年洪、粘水期各不 应少于1次。 4采取水样前,应将水样瓶洗涤于净,并在采样时用采取水 样的水再次冲洗。 5钻孔内取样应先进行抽水洗孔,抽出的体积应大于孔中水 柱体积的2倍,待水位恢复后再采取孔内水样。 6在探井、民井、泉水点、河流、湖泊、池塘中采取水样, 取样地点和位置应有代表性。 7做侵蚀性二氧化碳分析的水样,应分2瓶取样,1瓶现场 加入碳酸钙粉末,另1瓶为清水样。 8岩溶地区地下水除进行上述观测外,根据需要还可进行同 位素观测。 9工程勘察中的水质全分析应视工程需要确定取样地点、数 是及试验顶日体

6.4.6地下水水温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水水温观测宜采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温度计。 2 地下水水温宜在含水层中进行观测,每次观测的部位应 相同。 3观测水温时应测取现场的气温

6.5观测频度与观测精度

6.5.2观测点高程观测不宜低于五等水准精度。 6.5.3地下水水位观测频度、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水水位观测值以m为单位测记,精度准确至cm(小 数点后第二位)。每一次观测应重复两次,两次观测值之差应小于 5cm,取两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为最终观测值。 2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点宜每周观测一次,经过个水文年 后,可改为每两周观测一次。雨季或洪水期应加密观测,特别重

同 的10%。 2地下水水温观测初期宜与地下水水位观测同时进行,掌握 一定规律后,可适当减少观测次数。对地下热水的观测可根据目 的与要求确定观测次数。 3地下水水温观测应待温度计读数稳定后进行测值,读数精 度应达到0.5℃。 4地下水水温每一次观测应重复两次,其差值不应大于 0.5℃,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值。

6.6.1 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流量等原始观测资料及记录

格应随时进行校对、核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6.2观测资料的日常整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依据校核后合格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地下水水位、水质、 温、流量、降水量、地表水水位、水化学等动态要素的物理量 2绘制动态要素的过程线、分布图、关系曲线图。 3动态要素的特征值统计主要包括各动态要素的最大值、 小值、变差、周期、年平均值及年变化率等。 6.6.3对观测资料应及时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动态要素的时、 变化规律,统计特征值规律以及相关关系,并分析确定动态要 变化的稳定性和趋势值。 6.6.4编制的成果图表宜包括如下内容: 1各动态要素观测成果表。 21 地下水水位、泉水流量特征值统计表。 3 地下水动态要素过程线图、分布图和各种关系曲线图。 动态要素多年变化综合曲线图。 5 观测点网平面分布图。 6 观测线水文地质部面图。 7 工程区的水文地质剖面图。 8 根据需要,绘制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 .6.5 资料整编说明书(或报告)宜包括以下内容: 1 资料整编的内容、方法及工作量概况。 2 观测点网的调整、变更情况。 观测方法、精度和测具校测概况。 4 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价。 观测资料分析成果及结论。 6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5.2观测资料的日常整理应包按

.4编制的成果图表宜包括如下

NB/T35039 : 2014

7.1.1边坡变形观测的任务是获取边坡地质信息,掌握边坡稳定 状况:检验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和治理效果:对边坡变形的发展 趋势作出预测,为工程设计、安全施工和运行服务。 7.1.2边坡变形观测的对象包括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不稳定或潜 在不稳定自然边坡和人工开挖边坡。 7.1.3边坡变形观测应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应以边坡的整体稳 定性观测为主,兼顾边坡的局部稳定性。 7.1.4边坡变形观测应采用地质巡视、简易观测和仪器观测相结 合,地表观测和地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7.1.5在充分收集分析边坡变形过程和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边坡的工程地质观测工作,必要时编 制专门的观测技术要求。 7.1.6当边坡已经发生变形时,应在勘察期间布设监测点、线或 网进行动态观测。 7.1.7边坡变形观测时,应同时开展地表水、地下水观测,必要 时开展降水量、地应力、地震等专项观测。

7.2.1边坡变形工程地质观测项目和内容主要有坡面位移,坡面、 建筑物裂缝的长度和开度,地下变形、滑面和断层活动等。 7.2.2应根据边坡的规模、重要性和危害程度等情况,选择变形 观测的项目、内容,并布设相应的观测点、线或网。

NB/T350392014

7.3.1边坡变形观测点、线、网的布设应根据观测目的和要求按下 列规定确定: 1当需控制关键部位的位移时,可布设观测点,观测点不宜 少于3个。 2当需控制局部变形时,可沿局部变形的主要变形方向和与 其平行的剖面上布设1条或多条观测线。 3当需全面控制边坡的变形及其影响范围时,需布设由纵、 横交又的观测线组成的观测网,覆盖整个范围;纵向观测线不宜 少于3条,横向观测线不宜少于2条。 7.3.2观测点位应选择在具有工程地质代表意义的边坡后缘、中 部、前缘附近、控制滑动或变形的敏感部位;观测线、网的基准 点必须设置在边坡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地带;观测点应与边 坡的岩土牢固结合,使其观测值能代表边坡的变形。 7.3.3边坡裂缝观测点可设置在具有代表性的最大裂缝处及可能 的破裂面两侧,观测点间距以20m30m为宜。 7.3.4观测线尽可能与勘探部面和稳定分析部面相结合,并应有 一条观测线平行布置在边坡主要变形方向上;每一观测线上至少 有一个观测点位于稳定体上;观测点的分布密度、间距应根据边 坡规模、分布面积及形态特征确定。对于存在整体不稳定或潜在 不稳定的高边坡和大型滑坡,观测点的间距可按照50m~~400m布 设,每一观测线不宜少于3个观测点。 7.3.5地面观测网可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质条件,采用十字交叉网、 正方格网、射线网、基线交点网、任意方格网等布置。 7.3.6地下变形观测点的布置应与地面变形观测相结合,一般应 利用观测线上的勘探钻孔布设观测点,应布置在变形大、可能发 生破坏的部位,边坡的主要观测线上应不少于3个孔,观测钻孔 应穿过潜在滑动面5m以上《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在揭露潜在滑面(滑带)的勘探平

洞,可针对潜在滑面(滑带)布置观测点。

7.4.2地质巡视宜包括下列内容:

NB/T35039 2014

1地表和平洞中裂缝的发生与发展,边坡变形边界或控制边 坡稳定的结构面位移。 2边坡及其附近泉水点数变化,泉水、沟水、平洞排水点的 流量、水温和混浊度的变化,钻孔及井内地下水水位变化。 3边坡坡面上的王程建筑物与民房的变形。 4沟谷、路堑边坡和开挖边坡的变形。 5悬崖或高陡边坡的崩石频度与崩石量的变化,边坡的鼓包 蠕滑、管涌、流土等现象。 6暴雨、洪水引发的滑坡体和崩塌体的个数、方量的变化。 7开挖边坡中易风化、崩解岩体的状态,软弱层带和特殊地 层的渗水恶化现象。 8开挖边坡中混凝土喷层开裂情况。 7.4.3地质巡视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地质巡视分为日常巡视和遇有险情的临时巡视,并根据勘 祭期、施工期具体需要组织。 2每一次地质巡视应视为一次专门性地质调查,进行定点与 追踪观察以及详细的现场记录。 3现场记录宜附素描图和照片,必要时应录像。 4现场记录应随时整理,及时进行不稳定边坡和滑坡体的整 体或局部稳定状态分析。 5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地质巡视总结,并编制报告和图件。 7.4.4简易观测可采用简单的标识和常用的量测工具进行裂缝和 地下位移观测,可按下列规定选择观测方法:

1边坡变形观测仪器应少而精,选用的仪器、设备应与观测 精度要求相适应,并宜长期稳定可靠,使用维修方便。仪器设备 的检查、校正工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 规范》DL/T5178的有关规定执行。 2地下位移观测可采用钻孔测斜仪、活动式测斜仪、钻孔多 点位移计和伸缩仪(收敛计),也可采用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 (TDR),对深层滑动面的位置和界面位移进行探测与测量。钻孔 测斜管可采用铝合金管,孔深应达到主滑面以下5m左右,主测 方向与预计的主滑方向基本一致:多点位移计与伸缩仪的测线方

DB11/T 1604-2018标准下载NBT 35039 2014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