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2380-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LY/T 2380-2014 楼面和屋面用结构人造板在集中荷载和冲击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测试方法简介:
LY/T 2380-2014是关于楼面和屋面用结构人造板在集中荷载和冲击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测试的标准,由中国林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这个标准详细规定了如何测试和评价结构人造板在受到集中荷载(如家具、设备等的重量)和冲击荷载(如突然的撞击或震动)时的承载能力。
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准备:根据标准选取符合规格的结构人造板样品,确保其状态符合测试要求。
2. 集中荷载测试:将样品置于专门的测试设备上,逐渐增加施加在其上的荷载,直到样品出现明显的破坏或达到预设的测试终点。记录下破坏前的最高荷载,以此评估其承载能力。
3. 冲击荷载测试:使用冲击加载设备对样品进行冲击,通过测量样品在冲击下的变形、破裂或其他性能变化来评估其冲击承载能力。
4. 数据分析: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承载力、破坏模式等关键性能指标,与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判断样品是否合格。
5. 结果报告:整理测试数据和分析结果,形成测试报告,为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监管提供依据。
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保证结构人造板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人造板的生产商、设计者、施工者和监管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LY/T 2380-2014 楼面和屋面用结构人造板在集中荷载和冲击荷载作用下承载性能测试方法部分内容预览: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木材标推化技术委员会结构用木材分技术委员会(SAC/TC41/SC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博亿森房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苏州拓 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国际竹藤中心、黑龙江木材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海宾、林利民、王戈、赵荣军、虞华强、王春明、徐伟涛、王永军、于小健 王永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章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构用木材分技术委员会(SAC/TC41/SC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博亿森房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苏州拓 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国际竹藤中心、黑龙江木材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海宾、林利民、王戈、赵荣军、虞华强、王春明、徐伟涛、王永军、于小健 王永兵,
JT∕T 797-2011 路用废胎硫化橡胶粉楼面和屋面用结构人造板在集中荷载和
LY/T23802014
本标准规定了结构人造板在建筑中作为楼面板和屋面板受到集中荷载或冲击荷载作用时,其变形 和承载能力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建筑中用作楼面板和屋面板的结构人造板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259人造板及其表面装饰术语 GB50005木结构设计规范
四周支承状态fulledgesupport
楼面板或屋面板四边下方均有支承构件 中宽度方回的边家放直在摘谢构件上 放置在挡块或类似支承体上。
边缘不完全支承状态partialedgesupport 楼面板、屋面板宽度方向的边缘放置在搁栅构件上,长度方向的边缘无支承,但两块楼面板或屋面 板之间相邻的边缘通过企口、端夹或其他类似方式相连。 3.7 边缘无支承状态withoutedgesupport 楼面板或屋面板宽度方向的边缘放置在搁栅构件上,长度方向的边缘无支承
试件在待评价产品批次中应具有代表性。试件选择应按照产品内部结构性质(密度等)、产 度偏差等要求进行。试件数的大小应以能使测量的性能达到理想置信水平为准,且最小试 主每种测试条件测试10次。
5.2试件长度方向(表面木纹或纤维方向)垂直于搁栅构件。试件单跨时,试件长度应等于搁栅构件间 距S;试件连续数跨时,试件长度应为产品应用目标规定或推荐的最小跨度数与搁栅构件间距S的 乘积。 5.3四周支承状态时,试件宽度应为实际尺寸;无支承或部分支承状态时,试件宽度应至少加工为 595mm。 5.4试件厚度应在态条件下测量并记录在测试报告中
在静态和冲击测试前,试件应调湿和调干以模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条件。用作屋面板的 板应进行干态和湿态两种条件的试验,用作楼面板的结构人造板应进行干态和湿后重新干煤 的试验。
在荷载作用下搁栅构件应受刚性约束,不发生偏转和垂直位移
试验使用2个加载钢盘。钢盘直径应按表1选取,厚度应不小于13mm。加载盘与试件接触
面,其边缘应为半径不大于1.5mm的圆弧。
7.1.4挠度测量装置
挠度测量装暨可安装在一个刚性三脚架上,测量精确至0.02mm。刚性三脚架的支脚应放置于试 件之上,放置的位置应紧邻加载点且在搁栅 方,见图
7.2.1.1冲击袋应使用皮革,或者相同质感的再生皮。 7.2.1.2冲击袋高度宜为720mm。冲击袋袋身皮革厚度宜为3mm。冲击袋底部应为圆形,直径宜为 250mm,皮革厚度宜为5mm。 7.2.1.3冲击袋袋身的连接处以及与冲击袋底部的连接处应牢固缝合,确保跌落后连接处不发生破坏, 为防止冲击袋底部与袋身连接缝口破坏,可在袋身外围增加一个套袋,套袋高度视情况而定。 7.2.1.4吊带与冲击袋上部连接处周围应做加强处理,防止反复拉伸发生皮革撕裂。 7.2.1.5冲击袋宜填充直径3mm的钢球,上部覆盖泡沫橡胶或类似物质,防止试验时钢球弹出袋外。 7.2.1.6按照表2调整冲击袋重量,误差为士0.5%。冲击袋重量应在冲击试验前予以确认。对于测试 宽度大于1220mm的情况,冲击袋重量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袋的降落高度用标杆确定,标杆上每格递增高
9.1.1.1集中荷载应施加于试件的上表面,且跨中的位置上,如图2所示。 9.1.1.2试件四周支承时,集中荷载应施加于宽度的中部。 9.1.1.3边缘无支承或不完全支承时,施加集中荷载的位置应距离无支承或不完全支承板迁 如图2所示
9.1.2当两加载点相距不小于455mm(平行于搁栅构件测量),分布在不同的跨度内,并且试件无破坏 的迹象,这些试件仍可使用。
施加集中荷载且加载速度为2.5mm/min,记录89 式位置相对于测试框架的试件挠度,然后卸载
9.1.4楼面底板和屋面板集中荷
应确定楼面底板干态和湿后重新干燥的强度,屋面板干态和湿态的强度。按照表1应 6mm的钢盘,加载速度5mm/min从零逐渐加载直至达到极限荷载。
GB 50774-2012 ±800KV及以下换流站干式平波电抗器施工及验收规范.1.5单层楼面板集中
应确定单层楼面板干态和湿后重新干燥的强度。按照表1应使用直径25mm的钢盘,加载速度 5mm/min从零逐渐加载直至达到极限荷载。如测量单层楼面板湿态的强度,应使用直径76mm的钢 盘,加载速度5mm/min从零逐渐加载直至达到极限荷载
9.2.1.1冲击荷载应施加于试件的上表面,且在跨中位置上,如图3所示。试件四周支 应施加于宽度的中部,
冲击荷载应施加于试件的上表面,且在跨中位置上,如图3所示。试件四周支承时,冲击荷 于宽度的中部。 边缘无支承或不完全支承时《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X/T 103-2009》,施加集中荷载的位置应距离无支承或不完全支承板边为152m
9.2.2当两加载点相距不小于890mm(平行于搁栅构件测量),分布在不同的跨度内,且试件无破坏的 迹象,这些试件仍可使用。 9.2.3在冲击荷载测试前,应使用直径76mm的钢盘在测试位置施加集中荷载且加载速度为2.5mm min,记录890N时测试位置相对于测试框架的试件挠度。 9.2.4卸去集中荷载测试装置,使用冲击袋施加冲击荷载。 9.2.5冲击袋应落在试件表面的加载点,起始的降落高度应为152mm,每次应按152mm递增,应在 邻近支承位置测量从试件上表面到冲击袋底面的距离
9.2.6每次落袋之后,应使用直径76mm的钢盘在测试位置施加集中荷载且加载速度为2.5mm/ min,记录890N时测试位置相对于测试框架的试件挠度。 9.2.7试件挠度测量后,应按加载速度5mm/min继续增加集中荷载直至达到规定的保证荷载。保证 荷载应由供需双方根据预期用途来确定。当试件确能承受保证荷载时,即可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