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湖南省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2018版 湖南省住建厅等2018年10月)简介:
"湖南省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2018版)"是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部门于2018年10月联合发布的指导性文件。这个指南的出台,是为了适应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的新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保障公众出行便捷和安全。
该指南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规划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绿色出行,可持续发展,科技引领等原则,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2. 规划范围与层次:明确了规划涵盖的城市范围,以及从区域、城市、分区到详细等不同层次的规划要求。
3. 交通需求预测:提供了交通需求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分析。
4. 交通设施规划: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停车设施等的规划原则和方法。
5. 交通管理与服务:探讨了智能交通、交通信息服务、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6. 环境与可持续性:强调了交通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交通结构,促进绿色出行和低碳城市的发展。
7. 规划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规划效果的评价方法。
这份技术指南为湖南省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指南和参考依据,对于推动湖南省城市交通的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湖南省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2018版 湖南省住建厅等2018年10月)部分内容预览:
3不同规模城市的干线道路网络密度规划
4不同用地功能区的街区尺度推荐表
注:1、工业区与物流园区的街区尺度根据产业特征确定,对于服务型园区,街区尺度应小 于300m,路网密度应大于8km/km²:
、历史城区街区尺度按照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相关
GBJ 14-198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1997年版)(2)交义口选型及用地控制指标要求 表5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议形式
平B2类或平B3 推荐形式 支路 类 可用形式平C类或平A2类 注:立A1类:主要形式为全定向、喇叭形、组合式全互通立交,宜在城市外围区域采用; 立A2类:主要形式为喇叭形、首叶形、半定向、定向一半定向组合的全互通立交,宜在城 市外围与中心区之间区域采用;立B类:主要形式为喇叭形、首叶形、环形、菱形、迁回 形、组合式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宜在城市中心区域采用;立C类:分离式立交;平A1类: 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展宽交叉口;平B1 类:右转交叉口;平B2类:让行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平C类:环形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参考表(万m²
表7立体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参考表
注:①三层立体交叉口中的首循叶形为机动车匝道,环形为非机动车匝道; ②三层立体交叉口中的环形为机动车匝道,首叶形为非机动车匝道。
2.5公共交通系统 2.5.1 基本要求 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构成为依据,以优先发展公交为逻 辑主线,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在客运系统总体布局框架下, 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结合客流及用地特征,提出公交线网、 场站布局控制指标及布局原则
(1)确定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中运量快速公共交通 (如轨道交通、BRT、无轨电车等)网络,确定公共交通系 统组织模式。 (2)确定城币大中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线位控制原则及 控制要求,提出相应配套停车场、保养场规划布局原则和用 地规模控制指标。 (3)确定公共交通枢纽、常规公共汽(电)车停保场、 首未站布局原则及用地规模控制指标,提出充电桩设施配备 建议标准。 (4)确定常规公共交通专用道网络布局,提出设置原 则和技术要求。
(5)结合城市道路网络提出一般中途站点制式形式, 提出港湾式常规公交站点设置原则和控制指标。 (6)提出出租车发展策略和出租车营业点布局原则和 用地控制指标。 (7)提出各种型式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原则,提 出一体化衔接规划指引!。 (8)提出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管理体系。 (9)提出公交公司经营管理建议及投融资政策。
2.5.3 规划控制要求
1)各层级城市公共交通运载方
公共交通走廊层级划分及运载方式参考表
拟建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 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 万人以上。拟建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150 亿乙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15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 在150万人以上。
(2)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相衔接的交通设施要求
(2)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相衔接的交通设施要求 1)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衔接换乘设施配置应符合表规定
注:1、^表示应配备的设施,△表示宜配备的设施:
2)城市轨道交通应优先与集约型公共交通及步行、自 行车交通衔接。 3)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800m半径范围内应布设高 可达、高服务水平的步行交通网络。 4)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停车场选址宜在站点出入口50m 内。 5)城市轨道交通站与公交首末站衔接,站点出入口与 首未站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00m;与公交停靠站衔接,换 乘距离不宜大于50m。 6)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首末区段的车站可根据周边用地 条件设置小汽车换乘停车场,并宜立体布设。 (3)城市常规公交规划目标
表10城市公共汽(电)车规划且标表
注: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例指标包含轨道交通等其他大中运量公共交通出行比 例
表11配建首末站的人口与就业岗位要求
宜符合表12中规定:
表12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用地规模
注:城市公共交通场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合并设置时,城市公共给交通场站等非枢纽功能 的面积另计
2.6慢行交通系统 2.6.1 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位,以“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为原 则,结合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布局慢行交通系统。 2.6.2 主要内容 (1)划定步行分区及自行车网络分区,明确不同分区 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确定规划控制要求。 (2)基于步行分区,确定步行空间规划布局原则、步 行过街通道规划原则,提出与其他形式交通衔接指引!。 (3)基于自行车网络分区,确定自行车专用道、自行 车停车设施规划布局原则,提出与其他形式交通衔接指引。 (4)依托重点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规 划构建直行车、步行示范区,并提出相应规划控制要求。 (5)确定无障碍设施规划原则及要求,构建中心城区 无障碍交通出行系统。 2.7客运枢纽 2.7.1 基本要求 以与客流需求相适应、高效连接、集约用地为原则【达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一 体化规划为导向,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的
(3)承担城乡客运组织、旅游交通组织职能和包含航 空运输方式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集散与转换用地可适当增 加。 2.8城市停车系统 2.8.1基本要求 综合城市用地及地下空间布局,考虑多规协调为技术特 征,以“建管控”并重为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停车系统供应 体系,着重改善居住停车条件,适度满足出行停车需求,逐 步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 充的城市停车格局,推动城市静态交通资源社会共享。 2.8.2主要内容 (1)确定城市停车发展总体策略、发展目标。 (2)确定城市机动车停车分区,制定分区发展战略, 提出分区停车供应指标。 (3)基于分区,提出公共停车场规划布局策略、城市 配建停车标准制定策略、路内停车泊位供应策略,提出相应 管理对策。 (4)开展老旧小区停车改造试点研究。 (5)提出充电桩设施配备指标。 2.8.3规划控制要求 (1)不同类型停车设施供应比例要求 1)建筑物配建停车位应是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的主 体,应占城币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85%以上。 2)城币公共停车场提供的停车位可占城币机动车停车 位供给总量的10%~15%。
(3)承担城乡客运组织、旅游交通组织职能和包含航 空运输方式的城币综合客运枢纽集散与转换用地可适当增 加。 2.8城市停车系统 2.8.1 基本要求 综合城币用地及地下空间布局,考虑多规协调为技术特 征,以“建管控”并重为原则,合理规划城市停车系统供应 体系,着重改善居住停车条件,适度满足出行停车需求,逐 步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 充的城市停车格局,推动城市静态交通资源社会共享。
3)机动车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可通过临时设置 路内停车位作为城市机动车停车供给的补充,临时设置路内 停车位的规模不应大于城币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5%。 (2)停车场用地规模控制要求 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用地总规模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核 算,人均城币公共停车场占地规模宜控制在0.5m2~1.0m²。 (3)充电基础设施配建要求 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及社会公共停车场中充电设施 建设比例原则上应达到以下标准:新建住宅配建停车应100% 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 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 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20%。 2.9公共加油(加气)站 2.9.1 基本要求 以需求量及分布预测为依据,考虑空间分布密度要求, 实行总量控制、分级布设、分区规划的原则,集约建设,留 有弹性,合理布局城币公共加油(加气)站。 2.9.2 主要内容 (1)预测城市近远期加油(加气)量分布。 (2)确定城市加油(加气)站规划总自标。 (3)确定公共加油(加气)站规划布局原则、用地规 模控制指标。 2.10物流与货运系统 2.10.1 基本要求 积极对接“一纵一横”物流大通道体系,依据城市产业
空间分布,搭建货运系统总体布局框架,合理布局物流节点 和货运交通系统。 2.10.2 主要内容 (1)提出物流节点选址原则,确定重要物流节点布局 方案,确定城市货运道路网络。 (2)确定城市货运枢纽、场站规划布局、规模和用地 控制指标。 (3)启动农村物流试点研究规划,推进城乡物流发展。 (4)确定物流节点、货运枢纽的管理对策。 2.11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2.11.1 基本要求 坚持以“和谐高效、服务民生、节约资源”为交通发展 理念,以科学管理决策为实施手段,明确交通管理内涵与对 象,合理制定交通管理策略。确定交通信息化发展机制。 2.11.2 交通管理主要内容 (1)确定交通系统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原则和建设 要求。 (2)确定交通需求管理原则,提出交通需求管理主要 对策及评价方法。 (3)针对共享经济下新兴的“共享汽车”、“共享单 车”、“网约车”等,提出相应管理策略。 2.11.3交通信息化主要内容 (1)提出适合城市的信息化发展模式,针对面向群体 不同分别筹划,搭建信息化发展框架,制定分期实施计划。 (2)制定信息共享机制及提出信息共享类别。
2.11.4交通信息化规划控制要求
善措施,列出近期道路交通组织、交通设计、设施建设等清 单。 2.13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13.1 基本要求 遵循利于促进规划实施和管理原则QB∕T 2569.3-2002 钢锉 整形锉,提出规划实施策略 和措施。 2.13.2 主要内容 (1)提出规划实施的管理机制和对策。 (2)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技术经济政策和对策。 3.技术要点 3.1 现状调研 3.1.1资料收集要求 (1)应收集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政策文件、 相关规划文本与图纸、主管部门核准的其他资料等。 (2)用于现状研究的数据资料宜采用规划起始年的前 一年资料,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前两年的资料。 (3)反映发展历程的数据资料不宜少于5年,且最近 的年份不宜早于规划起始年的前两年。 (4)收集的相关规划资料宜采用最新批复的规划成果 和在编的各项规划草案。 (5)5年之内的居民出行调查等起点交通调查资料可 用于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5年以上的调查资料可作为参考 需进行补充调查修正后方可采用。 (6)通过信息化采集和挖掘的数据、现场调研获得的 其他数据应通过修正后方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