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25-200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T 25-2008 地震观测量和单位简介:
DB/T 25-2008 是中国地震局发布的一项关于地震观测的标准。这个标准详细规定了地震观测的各种量的测量方法、数据处理和单位的使用。以下是该标准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地震观测量和单位的简介:
1. 地震震级(M):衡量地震大小的量,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的计算主要基于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或者地震释放的能量。
2. 震源深度(Z):指地震发生时,地震破裂面的垂直投影距离地表的距离。单位通常为千米。
3. 震中距离(R):观测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单位一般为千米。
4. 地震波速(V):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的地震波(如P波、S波)速度不同,单位一般为千米/秒。
5. 震级余震监测参数:包括主震震级、余震震级、余震频度等,用于评估地震的后续活动。
6. 地震动参数:包括最大地面加速度、最大地面速度、最大地面位移等,反映地震对地面的影响。
7. 建筑地震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等,用于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
8. 单位:在地震测量中,常用的单位有秒(s)、千米(km)、千克(kg)、牛顿(N)、米(m)、加速度(m/s²)、速度(m/s)、位移(m)等。
这个标准对于地震的监测、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B/T 25-2008 地震观测量和单位部分内容预览:
4. 1 量的使用规定
4.1.1地震观测量应采用GB3102给出的量名称和量符号。 4.1.2地震观测量应使用法定量名称和量符号,不应使用国家标准中废齐的量名称和量符号。法定量 名称和非法定量名称对照参见附录A。 4.1.3地震观测量符号通常由主体符号和角标组成。主体符号宜采用单个字母表示,主体符号应采用 斜体。角标宣采用下标,表示物理量符号的下标和表示数的字母符号应采用斜体,其他下标应采用正 体。 4.1.4当同一量符号表示不间的地震观测领域、方向、位置、状态、性质采用下标加以区别时:应优 先采用国际上推荐使用的下标(见附录B)。当国际上推荐使用的下标不能满足需要时,应采用附录C 给出的下标。 4.1.5地震观测仪器技术指标量符号应使用附录D中给出的主体符号或由主体符号和下标确定的量
在一起就确定了“地动噪声”的量符号“N”。例如,“灵敏度”的主体符号为“S”,重力仪的下
4.2.4平面角单位“度”、“分”、“秒”的符号,在单独使用时不应加“括号”,例如:“/”不应 写成“α/()”在组合单位中采用(")、(")、(")的形式。例如“(°)/s不应写成“°/s”(按GB 31001993中表5中的"注1"),
BS 5480-1990给排水用玻璃纤维加强塑料(GRP)管、接头及配件规范4.3图表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规定
图、表巾量和单位的表示方法应采用:“量符号/单位符号”或在量的中文名称或参数下方注明计 “量的中文名称/单位符号”的形式,示例见表1。
在表示“量值范围”时,每个阿拉伯数字后都应注明单位符号或采用加括号的方式。例如: 40~300km应表示为:40km~300km”或(40~300)km”;“40到300km”应表示为“40km到 300km";“20±2℃”应表示为:“20℃±2℃”或“(20±2)℃”;“10×20mm”应表示为“10mm× 20mm”;“220V±5%”应表示为“220×(1±5%)V”或“200V,具有±5%的相对误差”(按GB/T 1.12000中第6.6.10条)。
动观测量和单位见表3
表3强震动观测量和单位
7地震电磁观测量和单位
地震地形变观测量和单
DB/T 25 2008
DB/T 25 2008
9地震地下流体观测量和单份
下流体观测量和单位见表
表6地震地下流体观测量和单位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法定量名称和非法定量名称对照
法定量名称和非法定量名称及其符号对照见表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法定量名称和非法定量名称对照
表A.1法定量名称和非法定量名称对照表
注:表A.1中的内容根据GB3102一1993确定。
DR/T 25 2008
准荐使用的下标见表 B、1
表B.1国际上推荐使用的部分下标
DRAT 25 2008
JTS 257-2008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C.2 地震观测仪器使用的下标见表 C. 2.
表C.2地震观测仪器使用的下标
C.3地震观测通配标见专C.3
地震观测仪器技术指标量的主体符号见表D.1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地震观测仪器技术指标量的主体符号
GB∕T 39776-2021 砖瓦工业隧道窑热平衡、热效率测定与计算方法表 D.1主体符号表
1GB17740一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2】GB/T18207.2一2005《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 3]CB/T19531.1一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1部分:测震》 4]CB/T19531.2一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电磁观测》 [5]GR/T19531.3一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3部分:地壳形变观测》 [6]GB/T19531.4一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4部分:地下流体观测》 [7】DB/T2一2003《地震波型数据交换格式》 [8]DB/T5一2003《地震地形变数字水准测量技术规范》 9]DB/T6一2003《氢气固体源检定规程》 10]DB/T7-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重力台站》 11蔡铭生,《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手册》,中国计量出版社,北京,1988年
北京地大彩印厂印刷 ? 开本880×12301/16印张1.75字数56千字 2008年5月第一版2008年5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001—800 书号:135028·4034定价10.00元 地飞版XT20080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