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1/T 35-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301/T 35-2019 滇池湖滨湿地 建设规范简介:
DB5301/T 35-2019《滇池湖滨湿地建设规范》是昆明市的地方标准,主要针对滇池湖滨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规范要求。这个标准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滇池湖滨湿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湿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该标准可能涵盖的一些主要内容:
1. 规划与设计:规范可能对湿地的功能区划、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水体管理等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湿地的生态平衡和景观效果。
2. 建设技术:包括湿地建设的施工技术、材料选择、工程质量管理等,确保湿地建设的科学性和耐久性。
3. 生态保护:规定了在湿地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如何防止水土流失,如何处理和利用湿地产生的废物等。
4. 管理与监测:可能包括湿地的日常管理、生态监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规范,以确保湿地的健康运行。
5. 可持续发展:鼓励采用环保、节能的建设技术和管理方式,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6. 法律与政策:可能引用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强调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范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
请注意,具体的规范内容可能根据实际需要有所调整,详细内容应参照标准原文。如果你需要更深入的解读或具体的应用指导,建议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查阅标准原文。
DB5301/T 35-2019 滇池湖滨湿地 建设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DB5301/T 352018
湿地内分布有重要水生生物,具有湿地生态特征,并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等功能的区域 3.1
指《昆明市环滇池生态区保护规定》中划定的禁渔区、鸟类保育区、土著稀有水生植物保护区,以 及其它确需保护的区域。
湿地服务管理区 指在湿地生态特征不 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和
CJ∕T 111-2018 卡套式铜制管接头4. 2. 3效益最大化
应选择节能设施和设备,建筑材料应选择环保
DB5301/T 352018
构建水生一湿生一陆生复合生态带,恢复和保护湖滨生物多样性;在有条件和必要的区域通过设置 生态保育区,以达到保护珍稀动、植物的目的
4. 3.2 环境目标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使来水通过湿地后污染负荷得到明显削减,出水水质得到改善。
各级政府或社会投资的拟建项目
设计单位应具备下列资质之一 a)环境(生态)工程; b)林业工程; c)市政(综合)工程。
设计单位应具备下列资质之一: a)环境(生态)工程; b)林业工程; c)市政(综合)工程。
建设方拟提交审查的湿地建设方案总体应 研究的深度,进、出水量、污染物削减、 算等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由市级滇池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环滇池生态区,即滇池一级保护区和环湖路临湖一侧以内的 级保护区中的禁建区”的湿地建设方案进行审查,包括合法合规性的符合性审查、技术审查及专 小
项目审查依据为: a)现行的滇池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b)现行的国家、行业设计规范、标准、规程; c)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
湿地建设方案的审查工作由市级滇池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DB5301/T 352018
相关材料; O 组织对建设方案进行符合性审查和技术审查; 组织相关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评审: d) 根据b)、c)的审查结果,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报昆明市人民政府; e 建设方案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后开展后续相关工作。
6.3. 1进水类型及水质
6. 3. 1. 1 类型
进水类型主要包括: a)上游农村、农田汇水:
b)已截污河道的来水; c)附近污水处理厂尾水; d)滇池水以及其它面源汇水。
b)已截污河道的来水;
6. 3. 1. 2水质
DB5301/T 352018
表1湿地进水水质指标
应避免高浓度污水直接进入湿地,进水水质未达到6.3.1.2的要求时,应对湿地进水进行预处理。预 处理措施可采用好氧工艺,好氧处理系统设计可根据GB50014给出的要求进行。 含重金属、难以降解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不应进入湿地,
6.3.3水力负荷及停留时间
不同类型的滇池湖滨湿地系统的来水量应满足表2中水力负荷及水力停留时间的要求。
表2湿地水力负荷及水力停留时间参数
表3湿地出水水质指标
6.4湿地生态功能区建设
6. 4. 1 基本要求
DB5301/T 352018
湿地生态功能区建设遵循下列要求: a) 不应填埋占用现有湿地进行景观营造: b 应根据湿地保护需求设立生态保育区,依据对象的生活习性,建立浅滩、鸟岛、鱼类及其它生 物的栖息和繁殖地,应尽可能保持原状,不应布设开放式道路和观景设施,并应在外围设置禁 入标志; 生态保育区内,除经批准开展 的科研、考察、考古、 清淤治污等活动的人员,以及管护人员可 临时进入外,其余人员不 进入: d) 在湿地体验区可进行限 性的生 科学观察和研究等活动; e) 一级保护区不得从事 营性活动: f)在显著位置应标注图 近医疗救护机 构的
显地生态功能区建设遵循下列要求: 不应填埋占用现有湿地进行景观营造; 应根据湿地保护需求设立生态保育区,依据对象的生活习性,建立浅滩、鸟岛、鱼类及其它 物的栖息和繁殖地,应尽可能保持原状,不应布设开放式道路和观景设施,并应在外围设置
3.4.2功能区地形修整
6. 4. 3驳岸处置
6. 4. 3. 1驳岸类型
6.4.3.2驳岸处置与建设要
对原有防浪堤应拆除,并就地营造消浪带或浅滩。消浪带坡比应缓于1:5; 驳岸坡度小于1:5时,可沿岸带水平方向平整地形,水陆交界面宜有一定起伏,在垂直水体 向上,可形成浅滩、浅水区、深水区、急流带和滞水带等不同类型的地形; 驳岸坡度大于1:5时,可沿岸带垂直方向进行岸带地形改造,对较陡的岸坡进行削平处理, 低高地、平整岸坡,营造多样、渐变的湿地生境类型。
6. 4. 4 水系构建
DB5301/T 352018
水系构建应遵循设计合理、经久耐用和管理维护简便的原则,并应遵循下列要求: a)将湿地周围来水引入湿地,并通过合理布设塘库、导流及布水设施,塘、库和布水沟渠,使其 水力负荷及水力停留时间满足6.3.3的要求,以保证湿地的净化功能; 对含泥量大的来水,需在湿地进口设置沉淀塘沉淀泥沙,沉淀塘的设置应符合6.3.3表2的要 求; 湿地内布水配水应尽可能均匀,并确保水体流动性。必要时可采取设置垂水、机械提升等多种 设施进行改善; d) 现状孤立湿地单元之间,可通过土方开挖作业、布设水路,实现水体联通; 各湿地单元间的引水、布水系统深度应超过常水位以下0.3m,应保证水位差; 湿地进水口与出水口间应有一定的水力坡降,尽可能延长流程,减少死水区,确保湿地进水量 及水体流动性,并应在湿地进、出水口设立标准断面和水位标尺
6. 4. 5 浅滩营造
浅滩营造可视具体情况参照下列建议: 除沉淀池以外的开阔水体的湿地,可营造浅滩,满足水鸟栖息需求; b) 在临近水面起伏不平的开阔地段营造,通过机械推土减小坡度,减缓水流的冲击和侵蚀; c)坡度宜缓于1:5,宽度不宜小于3m,常水位下淹水深度宜为0.1m~0.3m; d)地表可种植低矮挺水植物,也可为裸露的泥滩或沙石滩
生境岛营造可视具体情况参照执行下列建议: a): 具有面积10hm²以上开阔水体的湿地,均可因地制宜营造生境岛: bx 在常水位下应出露水面,并与岸上区域隔离; C 露出湿地最高运行水位的高度宜为0.5m~1.2m,岸带坡度宜小于1:3; dy 针对水鸟栖息的生境岛地型宜平坦、低矮,也可建成浅滩; ex 总面积占开阔水体面积不宜超过1%。
6.4.7植物配置与种植
6. 4.7.1配置原则
6.4.7.2植物种植
依据6.4.7.1的配置原则,选择适宜的季节种植湿地植物,种植要求见
DB5301/T 352018
6. 4. 7. 3观测
6. 4. 8 辅助设施
6.4.8.1总体要求
建筑工程土方机械司机安全教育培训PPT辅助设施包括步行道 观鸟平台、安全等相关设
6. 4. 8. 2 步行道路
C 避免湿地被道路分割,影响生态的恢复,且不应使道路成为水体沟通的障碍: 1)主要道路不宜布设多条; 2) 次要道路避免设置过密,间隔不应小于100m; 3) 管护道路仅供湿地管护及相关人员使用。
6.4.8.3其他设施
GB∕T 38181-2019 土方机械 快速连接装置 安全DB5301/T 352018
可根据湿地功能选择设置下列设施: a)在湿地体验区内可设置观景及观鸟平台,所选材料应以木材为主,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如观景台临水,不应采用钢混结构: b) 根据需要,可设置用于存放工器具的管护用房,建筑风貌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c)根据安全、防火需要,设置检查关卡,瞭望塔,并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d)照明系统宜采用太阳能供电或风光互补供电方式; 带有游憩和科普功能的湿地,其辅助设施建设要求参见附录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