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T 375-20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T 375-2011 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简介:
CJ/T 375-2011 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一项行业标准,全称为《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该标准主要规定了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的设计、制造、试验、验收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旨在保证磁浮交通车辆的安全、可靠、舒适和环保性能,促进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
1. 车辆基本要求:对车辆的总体布置、结构强度、耐火性能、电磁兼容性等进行了规定,确保车辆的结构稳定和安全性。
2. 动力性能和制动性能:规定了车辆的最高运行速度、加速性能、制动距离等,确保车辆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 舒适性要求:对车辆的噪音控制、振动控制、空调系统等进行了规定,以提高乘客的乘车舒适度。
4. 设备电气要求:规定了车辆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兼容性等,包括电源系统、控制系统、安全设备等。
5. 试验方法和验收标准:给出了车辆出厂试验、型式试验、运行试验的方法以及验收的标准,确保车辆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6. 运行维护要求:对车辆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故障处理等提供了指导,以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
该标准是指导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的重要依据,对提升我国中低速磁浮交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磁浮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标准也会随之更新和完善。
CJ/T 375-2011 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速磁浮交通车辆mediumandlowspeedmaglevvehicle 常导电磁悬浮技术实现悬浮导向,通过直线感应电机实现牵引和电制动,最高运行速
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 medium Imaglevvehicle 采用常导电磁悬浮技术实现悬浮导向,通过直线感应电机实现牵引和电制动,
GB∕T 18931-2002 残炭含量小于7%的碱性耐火制品分类120km/h的轨道交通!
悬浮架levitationbogie
和引导列车运行的固定结构,包含F形断面的导磁结构和其上表面的感应金属板。除传统 承受和传递列车重力、导向力、牵引力和制动力的功能外,还应与车上安装的电磁铁、直线感 感器构成电磁回路,实现悬浮、导向以及牵引、制动及悬浮间隙测量的功能。
轨距trackgauge
轨距trackgauge 轨道两侧两悬浮磁极面中心的距离。
4.1.1正常工作海拔不超过1200m
CI/T 3752011
4.1.2环境温度在一25℃~40℃之间。 4.1.3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 4.1.4车辆应能承受风、沙、雨、雪的侵袭及车辆清洗时清洗剂的作用。 4.1.5因各城市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气候条件的差异,用户与制造商可在合同中另外规定使用环境 条件。
4.1.2环境温度在一25℃~40℃之间。 4.1.3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 4.1.4车辆应能承受风、沙、雨、雪的侵袭及车辆清洗时清洗剂的作用。 4.1.5因各城市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气候条件的差异,用户与制造商可在合同中另外规定使用环境 条件。
4.2.1线路轨距:2000mm。 4.2.2最小平曲线半径:正线:100m,辅线:75m。 4.2.3最小竖曲线半径:1000m。 4.2. 4最大坡度:70%。
4.2.1线路轨距:2000mm。 4.2.2最小平曲线半径:正线:100m,辅线:75m。 4.2.3最小竖曲线半径:1000m。 4.2.4最大坡度:70%
主要技术规格宜符合表1的规定。在项目中需要采用其他规格时,用户与供货商可在合同
表1车辆主要技术规格
6.13每节车辆出现有一个悬浮架悬浮失效时,车辆的承载能力应能维持列车运行到邻近的车站。 6.14列车在额定载荷下,在丧失1/3牵引动力的情况下,应能维持列车运行到邻近的车站。 6.15车辆各种设备的冲击振动试验应符合GB/T21563中的有关规定。 6.16列车纵向冲击率不应大于1m/s。 5.17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采用不燃材料或低烟、无卤的阻燃材料,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防火标准的 规定。
列车驾驶模式宜分为: 一人工驾驶模式; 自动驾驶模式。 人工驾驶和自动驾驶之间的转换应以不影响行车安全为原则,驾驶模式转换应记录并显示。 6.19人工驾驶模式应由司机根据信号条件手动操纵列车。 6.20·自动驾驶模式应由列车自动运行(ATO)子系统控制列车运行,正常情况下不宜人工介入。 6.21车辆涂装前表面处理及防护涂装的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6.22车辆设计与制造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等的相关标准及法规。机车车辆内装材料及室内空气 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TB/T3139的规定。
端车;带有司机室的车辆; 中车:无司机室的车辆。
2.1列车宜由2节端车与若于节中车编组成
7.3.1编组车辆之间应设半永久性牵引杆或密接式半自动车钩,司机室前端应设密接式自动车钩或密 接式半自动车钩,应使司机能够识别车钩的联结和锁紧状态。 7.3.2司机室前端的联结装置中应有缓冲装置,其特性应能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缓和冲击。该装置 承受的能完全复原的最大冲击速度为5km/h。如在具体项目中有条件选用更低的最大冲击速度,可由 用户与制造商双方协商确定。
8.1.1同型号车辆应具有统一的基本结构型式。 8.1.2车体结构的材料宜为铝合金加复合材料。 8.1.3车体在其使用期限内承受超员载荷的作用下,不应产生塑性变形和疲劳损伤,并应有足够的刚 度,能满足修理和安全运行的要求。
CI/T 3752011
高度值,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变值,应特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5新设计车体的强度和刚度应通过计算和试验验证。 .6车体试验,纵向压缩静载荷当用户和制造商在合同中无特殊规定时,宜采用350kN。 7车体试验的垂向载荷应按式(1)计算:
站台。 8.2.2司机室的前窗玻璃应采用当在任何部位受到击穿或敲击时不会崩散的安全玻璃,前窗应设刮雨 器与遮阳装置,寒冷地区应采用符合TB/T1451的电加热玻璃。前窗玻璃的抗穿透性和抗冲击性应符 合TB/T1451的有关规定。 8.2.3司机室侧面应设司机室侧门,列车两端设置的紧急疏散门,司机室与客室之间设置的连通门,净 宽度不应小于550mm,净高度不应低于1800mm。 8.2.4司机操纵台的外型、结构、各种操纵装置及信息反映方式与司机座位的布置应符合人体工程学 原理,保证司机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驾驶舒适,同时能观察到信息设备和前方线路。 8.2.5司机座椅应为软式或半软式,其高度、前后位置应可以调节。司机座椅的设计应能让司机在必 要时迅速离开。 8.2.6司机室灯光照明在地板中央的照度应为31x~51x,司机控制台面应为51x~101x,指示灯、车载 信号灯和人工照明均不应引起司机瞭望行车信号时产生错觉JC∕T 828-2000 石材工业用摆式砂锯机技术条件,并应设置较强照度的照明装置,以适应室 内设备检查维修时的需要。 8.2.7司机驾驶台的仪表和指示灯在隧道内或关闭照明时以及日光下,都应能在500mm远处清楚地 看见其显示值。
室两侧的车门应合理布置,名 1800mm 室侧门的开闭应采用电气控制方式,电力或压缩空气为动力,其传动和控制应安全可靠。
CJ/T 3752011
门的开闭宜由司机统一控制,也可由运控系统控制;客室侧门应具有非零速自动关门的电气联锁及车门 闭锁装置,行驶中确保门的锁闭无误。单个侧门应具有系统隔离功能,在发生故障时应能与门控系统切 除,还应有在客室内手动操作解锁开闭车门的功能;车辆每一侧至少应有一个车门可以从外侧使用钥匙 进行开启、关闭操作。侧门关闭时应具有缓冲动作,并应具备保护措施(如护指胶条)和单门再开闭装置 以避免夹伤乘客。 8.3.3客室两侧应设置适量车窗,车窗应为固定式,在部分车窗上部宜设可开闭式眉窗。车门、车窗玻 璃应采用一亘发生破坏时其碎片不会对人造成严重伤害的安全玻璃,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用猛力或尖 锐物将其击碎,其性能应符合GB18045的规定。 8.3.4客室内应布置适量的客室座椅,座椅形状应满足人体工程学要求,座席布置应与车辆承载能力 相适应。 8.3.5内墙板应采用易清洗、装饰性好的阻燃材料制造。地板应具有耐磨、防滑、防水、防静电和阻燃 性能。客室的座椅、装饰及广告等的制作均应使用难燃或高阻燃材料。 8.3.6客室内应设置数量足够,牢固美观的立柱、扶手杆,并宜根据需要加装适量的吊环。 8.3.7客室应有足够的灯光照明,在距地板面高800mm处的照度平均值不应低于2001x,最低值不 应低于1501x(在车外无任何光照时)。应备有紧急照明,其照度不应低于101x。 8.3.8两节车厢之间应设置贯通道,贯通道应密封、防火、防水、隔热、隔音。贯通道渡板应耐磨、平顺、 防滑、防夹,贯通道用密封材料应有足够的抗拉强度,安全可靠、不易老化、无异味。 8.3.9每列车中至少应设置一处轮椅专用位置并应有乘轮椅者适用的抓握或固定装置。
9.1磁浮走行部应与车体及轨道相协调、配合,适应通过电磁力实现无接触运行的要求。 9.2悬浮架构架宜采用铝合金材料。 9.3悬浮架与车厢之间应设置迫导向装置。 9.4悬浮架上应设置应急救援支撑装置,当车辆出现悬浮失效时,能确保列车维持运行到邻近车站,并 在清客后运行到邻近的车辆维修中心。支撑装置应满足耐磨、耐冲击、耐腐蚀等要求。 9.5悬挂系统宜采用空气弹簧支撑车体,并应设置高度自动调整阀和防过充装置。 9.6悬浮架的结构强度应满足最大载荷作用下,其应力不应超过相应材料的许用应力值,同时应考虑 结构疲劳强度的要求。 9.7悬浮架的结构刚度应保证在最大载荷作用下,其主梁纵向长范围内的总垂直挠度应满足悬浮间隙 的控制要求。 9.8应设置防吸附滑块,防止悬浮磁铁与F轨吸附而使车辆无法正常运行。 9.9悬浮架与轨道之间应设置横向止挡滑块组件,横向止挡滑块材料应具有耐磨、抗冲击的性能,不应 选用铁磁性材料
10.1列车动力配置除应满足正常运行要求外CJ∕T 530-2018 饮用水处理用浸没式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及装置,还应满足故障运行和救援的要求。列车的车载供电应 具有允余,当列车中有一套电源故障时,应仍能保证列车安全可靠地停靠在设定的停车点。 10.2车辆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能应符合GB/T24338.4的规定。 10.3电气系统应有良好的绝缘保护。各电路应能经受耐受电压试验,试验电压值为受试电路中电气 设备试验电压最低值的85%。试验时应将电子器件和电气仪表加以防护或隔离,使其不承受电路耐受 电压。
CI/T 375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