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MB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200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简介: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是中国针对建筑物内的电子信息系统进行防雷保护的强制性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免受雷电冲击,确保其正常运行,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雷电防护等级: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确定防雷等级。等级越高,防雷要求越严格。

2. 接地系统:规定了防雷接地网的设置、接地电阻的要求,以及与电力、通信等其他系统的接地兼容性等。

3. 防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等,规定了其安装位置、数量、类型等。

4. 电磁兼容:对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提出了要求,防止雷电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5. 过电压保护:对电源线、信号线等提出了过电压保护措施,如安装浪涌保护器等。

6. 防雷设计与施工:规定了防雷设计、施工的规范,包括设计文件的编制、施工过程的监督、完工后的验收等。

7. 维护管理: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等提出了要求,确保防雷系统的持续有效性。

这些规定都是根据雷电的特性以及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制定的,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防雷保护方案。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防雷效果。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5.2.3等电位连接网络应利用建筑物内部或其上的金属部件 多重互连,组成网格状低阻抗等电位连接网络,并与接地装 置构成一个接地系统(图5.2.3)。电子信息设备机房的等电 位连接网络可直接利用机房内墙结构柱主钢筋引出的预留接 地端子接地。

图5.2.3由等电位连接网络与接地装置组合构成 的三维接地系统示例 1一等电位连接网络;2一接地装置

5.2.4某些特殊重要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设专用垂直接 地于线。垂直接地于线由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引出,同时与建 筑物各层钢筋或均压带连通。各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应与垂 直接地十线连接。垂直接地干线宜在竖并内敷设,通过连接导 体引入设备机房与机房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音、视频 等专用设备工艺接地干线应通过专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独立引 至设备机房。

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5.2.6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JT∕T 925.3-2018 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 第3部分:纤塑格栅,当自然

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5.2.7机房设备接地线不应从接闪带、铁塔、防雷引下线1

应在入口处就近连接到等电位连接端子板上。在LPZ1入口处应 分别设置适配的电源和信号浪涌保护器,使电子信息系统的带电 导体实现等电位连接。

5.2.9电子信息系统涉及多个相邻建筑物时,宜采用两根

接地体将各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相互连通。

安地件时究物 5.2.10新建建筑物的电子信息系统在设计、施工时,宜在 各楼层、机房内墙结构柱主钢筋处引出和预留等电位接地 端子。

5.3.1为减小雷电电磁脉冲在电子信息系统内产生的浪涌,宜 采用建筑物屏蔽、机房屏蔽、设备屏蔽、线缆屏蔽和线缆合理布 设措施,这些措施应综合使用

.3.2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屏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的屏蔽宜利用建筑物的金属框架、混凝土中的钢 筋、金属墙面、金属屋顶等自然金属部件与防雷装置连接构成格 珊型大空间屏蔽; 2当建筑物自然金属部件构成的大空间屏蔽不能满足机房 内电子信息系统电磁环境要求时,应增加机房屏蔽措施; 3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 其设备应配置在LPZ1区之后的后续防雷区内,并与相应的雷电 防护区屏蔽体及结构柱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图5.3.2)。 4屏蔽效果及安全距离可按本规范附录D规定的计算方法 确定。

5.3.3线缆屏蔽应符合下列规

图5.3.2LPZn内用于安装电子信息系统的空间 一屏蔽网格;2一屏蔽体;V。一安装电子信息系统的空间 ls/1、ds/2一空间Vs与LPZn的屏蔽体间应保持的安全距离

w一空间屏蔽网格宽月

w一空间屏蔽网格宽度

1与电子信息系统连接的金属信号线缆采用屏蔽电缆时, 应在屏蔽层两端并宜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当系统要求单端接地时,宜采用两层屏蔽或穿钢管敷设,外层屏 蔽或钢管按前述要求处理; 2当户外采用非屏蔽电缆时,从人孔井或手孔井到机房的 引入线应穿钢管埋地引入,埋地长度1可按公式(5.3.3)计算,

但不宜小于15m;电缆屏蔽槽或金属管道应在入户处进行等电位 连接;

式中:β一一埋地电缆处的土壤电阻率(α·m)。 3当相邻建筑物的电子信息系统之间采用电缆互联时,宜 采用屏蔽电缆,非屏蔽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电缆管道内;屏蔽电缆 屏蔽层两端或金属管道两端应分别连接到独立建筑物各自的等电 位连接带上。采用屏蔽电缆互联时,电缆屏蔽层应能承载可预见 的雷电流; 4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护层、金属挡潮层、金属加 强芯等,应在进入建筑物处直接接地

5.3.4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信息系统线缆宜敷设在金属线槽或金属管道内。 子信息系统线路宜靠近等电位连接网络的金属部件敷设,不宜 近雷电防护区的屏蔽层; 2布置电子信息系统线缆路由走向时,应尽量减小由线 自身形成的电磁感应环路面积(图5.3.4)

图5.3.4合理布线减少感应环路面积 ①一设备;②一a线(电源线);③一b线(信号线) ④一感应环路面积

3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表5.3.4 的机定

电子信息系统线缴与其他管线的间

4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

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电缆与电力电缆

注:1当380V电力电缆的容量小于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 度小于或等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2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 板隔开。

:1当380V电力电缆的容量小于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 度小于或等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2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 板隔开。

5.4浪涌保护器的选择

5.4.2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由TN交流配电系统供电时,从建筑物内总

1配电系统中设备的耐冲击电压额定值Uw可按表5.4. 规定选用。

主:1标有*的值是故障下最坏的情况,所以不需计及15%的充许误差; 2Uo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即相电压220V; 3此表适用于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 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8802.1的浪涌保护器产品

注:1标有*的值是故障下最坏的情况,所以不需计及15%的允许误差; 2U。是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即相电压220V; 3此表适用于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 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18802.1的浪涌保护器

0.51 (kA) (ni +n2)m 0. 5 IR (ni +n2)X(mRs+R。

式中:I一 雷电流,按本规范附录C确定(kA); 理地金属管、电源及信号线缆的总数目; n2 架空金属管、电源及信号线缆的总数目; m 每一线缆内导线的总数目; Rs一一屏蔽层每干米的电阻(2/km); R.一芯线每于米的电阻(Q/km)。 6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 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 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当浪涌保护器具有 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浪 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和劣化显示功能

U=AUL1十AU12一连接导线上的感应电

10入户处第一级电源浪涌保护器与被保护设备间的线路 长度大于Lp或Lpi值时,应在配电线路的分配电箱处或在被保 护设备处增设浪涌保护器。当分配电箱处电源浪涌保护器与被 保护设备间的线路长度大于Lp或Lpi值时,应在被保护设备处 增设浪涌保护器。被保护的电子信息设备处增设浪涌保护器 时,U,应小于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Uw,宜留有20%裕量。 在一条线路上设置多级浪涌保护器时应考虑他们之间的能量协

5.4.4信号线路浪浦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 率、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工作电压、接口形式和特性阻抗等参 数,选择插入损耗小、分布电容小、并与纵向平衡、近端串扰指 标适配的浪涌保护器。U。应大于线路上的最大工作电压1.2倍 J。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电压额定值Uw。 2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宜设置在雷电防护区 界面处(图5.4.4)。根据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幅值和设备端口 耐冲击电压额定值,可设单级浪涌保护器,也可设能量配合的多 级浪涌保护器

图5.4.4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设置 (d)一雷电防护区边界的等电位连接端子板;(m、n、o)一符合I、IⅡ 或Ⅲ类试验要求的电源浪涌保护器;(f)一信号接口;(p)一接地线; (g)一电源接口;LPZ一雷电防护区;(h)一信号线路或网络; Ipc一部分雷电流;(j、k、1)一不同防雷区边界的信号 线路浪涌保护器;IB一直击雷电流

3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参数宜符合表5.4.4的规定。

4.4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参数推荐

注:1SPD(i、k、1)见本规范图5.4.4;

2浪涌范围为最小的耐受要求,可能设备本身具备LPZ2/3栏标注的耐受 能力; 3B2、C1、C2、D1等是本规范附录E规定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冲击试验类 型。

2浪涌范围为最小的耐受要求,可能设备本身具备LPZ2/3栏标注的耐受 能力; 3B2、C1、C2、D1等是本规范附录E规定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冲击试验类 型。

1天线应置于直击雷防护区(LPZOB)内。 2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工作频率、平均输出功率、连接器 形式及特性阻抗等参数选用插入损耗小,电压驻波比小《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CJ94-2005》,适配的 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 3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应安装在收/发通信设备的射频出 人端口处。其参数应符合表5.4.5规定。

表5.4.5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表

4具有多副大线的大馈传输系统,每副大线应安装适配的 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当天馈传输系统采用波导管传输时,波导 管的金属外壁应与天线架、波导管支撑架及天线反射器电气连 通,其接地端应就近接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 5大馈线路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应采用能承载预期雷电流的 多股绝缘铜导线连接到LPZOA或LPZOB与LPZ1边界处的等电 位接地端子板上,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6mm²。同轴电缆的前、 后端及进机房前应将金属屏蔽层就近接地

5.5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静电接地和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等均应与局部等电位连接 连接。

4区域报警控制器的金属机架(壳)、金属线槽(或钢管)、 电气竖井内的接地干线、接线箱的保护接地端等,应就近接至等 电位接地端子板。 5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接地应采用共用接地系 统。接地十线应采用铜芯绝缘线,并宜穿管敷设接至本楼层或就 近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DB22∕T 5036-2020 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程序标准5.5.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5.5.7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