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336-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1336-2018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简介:
GB/T 51336-2018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部分内容预览:
表 4.2.4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
深度进行详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液化深度
ngsHE D=D十1 Gst Gst 式中:D. 存在地下结构时的液化深度(m): 按本标准第4.2.2条中复判得到的自由场液化深 度(m); 结构高度(m); gs 结构等效比重; Ss 结构影响因子; Gst 结构重量(N),对于复建式地下结构和地表存在 堆载的情况,宜考虑地上结构重量和堆载; Gso 结构所在空间对应的自由场的土的重量(N); B 结构宽度(m); D 结构上覆地层厚度,即埋深(m); e一自然对数底数。 2考虑液化影响的土层范围不应含经本标准第4.2.3条判 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土层。 4.2.6对存在饱和砂士、粉或黄土层的场地,应探明各饱和 砂土、粉土或黄土层的深度和厚度,应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 化指数,并按表4.2.6综合划分场地的液化等级: 砂土、粉土或黄土层的深度和厚度,应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 化指数HG∕T 2713-1995 浇铸型珠光有机玻璃板材,并按表4.2.6综合划分场地的液化等级: 式中: Ie 液化指数: 表4.2.6场地的液化等级 4.2.7存在地震液化引起的地基侧向流动的影响时,应采取防 土体滑动措施或结构抗裂措施。当饱和砂土、粉土和黄土层比较 平坦且均匀时,宜按表4.2.7选用抗液化措施 表4.2.7抗液化措施 4.2.8消除结构液化上浮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 1对因土层液化而可能产生上浮或沉陷的结构,可采用桩 基,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 且对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 小于0.5m,对其他类尚不宜小于1.5m: 2对饱和砂土、粉土和黄土层理深较浅的情形,结构基础 氏面可理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3采用加密法加固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振冲或挤 密碎石桩加固后,桩间王的标准贯入锤击数不宜小手本标准第 1.2.4条中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4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结构边缘以外的处理宽 度,应超过结构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应小手结构宽度的 1/5; 5采用注浆、旋喷或深层搅拌等方法进行加固时,处理深 蔓应达到饱和砂土、粉土或黄土层的下界。 4.2.9 可采用下列措施减轻场地地震液化的影响: 1 选择合适的地下结构理置深度: 2 加强地下结构单体的整体性和刚度; 3 地下结构间的连接处采用柔性接头等; 合理设置沉降缝,不应采用对不均匀位移敏感的结构形 式等; 5 将永久性围护结构嵌人非液化地层: 6 对液化土层采取注浆加固和换土等消除或减轻液化的 措施。 4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结构边缘以外的发 度,应超过结构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应小于结构货 1/5; 5采用注浆、旋喷或深层搅拌等方法进行加固时,友 妻应达到饱和砂土、粉土或黄土层的下界 选择合适的地下结构理置深度 2 加强地下结构单体的整体性和刚度; 3 地下结构间的连接处采用柔性接头等: 4 合理设置沉降缝,不应采用对不均匀位移敏感的结构形 式等; 5 将永久性围护结构嵌人非液化地层: 对液化土层采取注浆加固和换土等消除或减轻液化的 措施。 .3场地震陷评价及处理措族 4.3.1场地中含有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砂质粉黄土或 包和粉质黏王时,应进行场地震陷变形评价和处理,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抗震设防地震动分档为0.05g时,对丙类地下结构可 : 当抗震设防地震动分档为0.05g时,对丙类地下结构 不进行场地震陷评价和处理:对甲类、乙类地下结构可按抗震设 防地震动分档为0.10g的要求进行场地震陷评价和处理; 2当抗震设防地震动分档为0.10g及以上时,乙类、丙类 地下结构可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地震动分档的要求进行场地地震 震陷评价;甲类地下结构应进行专门的场地震陷评价和处理措施 研究; 3对甲类、乙类地下结构,宜对遭遇罕遇或极罕遇地震作 用场地的震陷危害性进行评价; 4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0g和0.40g时,对塑性指数小于 15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的饱和粉质黏土应判定为震陷性软土: Ws≥0. 9W. I. ≥0. 75 天然含水率; 式中:Ws Wi. 液限含水率,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测定; IL一液性指数。 4.3.2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砂质粉黄土场地的震陷变 形可按本标准附录B进行计算。场地震陷变形程度应按表4.3.2 划分震陷等级 4.3.3地基主要受力范围内存在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 沙质粉黄土时,应同时考虑其湿陷和震陷,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整片或局部垫层、强芬、挤密或其他复合地基进 行地基处理,消除土层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和震陷量,或采用桩 基础将荷载传至较深的非湿陷性、非震陷性土层中; 2应采取防止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及环境水渗入未处理 的湿陷性、震陷性土层的防水措施; 3对地下结构可采取设置桩基础等措施,以提高地下结构 适应场地土层不均习下沉的能力。对震陷等级为中等和严重的地 区,应计入震陷引起的桩基的负摩阻力。 4.3.4消除非饱和结构性粉土、砂黄土及砂质粉黄土场地震陷 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地基震陷等级为严重的结构,可采用桩基,桩端伸入 震陷土层深度以下稳定土层深度不应小于0.5m; 2对震陷土层理深较浅的场地,结构基础底面可理入震陷 上层深度以下的稳定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3采用加密法加固时,应处理至震陷土层深度下界: 4采用加密法或换土法处理时,在结构边缘以外的处理觉 度:应超过结构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不应小于结构宽度的 1/5; 5采用注浆、旋喷或深层搅拌等方法进行加固时,处理深 度应达到震陷土层的下界。 4.3.5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震陷性软土时,应采用桩基 4.3.5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震陷性软土时,应采月 选择合适的地下结构理置深度: 1 2 地下结构间的连接处采用柔性接头等: 3 不应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并合理设置变 形缝; 4对震陷等级为中等和严重的地区,采用桩基的抗震计算 时,应计人震陷引起的桩基的负摩阻力及因孔压上升而减小的桩 基摩阻力,并采用抗震措施 1地下结构设计地震动参数 5.1.1甲类地下结构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应采用经审 定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价结果或经专门研究论证的结果与本节 规定的地震动参数中的较大值。乙类或丙类地下结构抗震设计采 用的地震动参数,应采用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结果与本节规定的地 震动参数中的较大值。 5.1.2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应包括地表和基岩面水平向 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应采用经审 1.2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应包括地表和基岩面水平 值加速度、竖向峰值加速度、地表峰值位移以及峰值加速度 值位移沿深度的分布 5.1.3场地的地表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取值应符合下列 1场地的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中 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中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 文按表5.1.3取值并乘以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P。 T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的相关规定确定 I类场地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amaxl(g) 表5.1.3 使用反应位移法工进行计算时,场地地表水平向峰值位 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的相关规定确定并乘以场地地震动峰值位移调整系数Fu,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的相关规定确定。对极罕遇地震作用情形应采用时程分析 注管 法计算。 5.1.4当考虑竖向地震动时,场地地表竖向设计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的相关规定确定 速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的相关规定确定。 1便使用反应位移法1和反应位移法血进行计算时,地表以 下的峰值加速度应随深度的增加比地表相应减少。基岩处的地震 乍用可取地表的1/2,地表至基岩的不同深度处可按插值法 确定。 2使用反应位移法、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或时程分析法进 行计算时,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峰值加速度应根据地表峰值加速 度进行反演。 5.2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5.2.1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可人工生成,其加速度反应谱曲 线与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的误差应小于5%。 5.2.2工程场地的设计地震动时间过程合成宜利用地震和场地 环境相近的实际强震记录作为初始时间过程。 5.2.3当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结构动力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 3组设计地震动时程。当设计地震动时程少于7组时,宜取时程 法计算结果和反应位移法计算结果中的较大值:当设计地震动时 3组设计地震动时程。当设计地震动时程少于7组时,宜取时程 法计算结果和反应位移法计算结果中的较大值;当设计地震动时 程为7组及以上时,可采用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6.1.1根据地下结构类型和地层复杂程度,可采用本标准表 3.4.1的计算方法进行地震反应计算。 6.1.2地下结构抗震计算应明确初始静应力状态。初始静应力 状态的确定,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方法进行 6.2.1当地下结构断面形状简单、处于均质地层GB 50420-2007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年版),且覆盖地层 6.2.1当地下结构断面形状简单、处于均质地层,且覆盖地层 厚度不大于50m的场地时,可采用反应位移法I进行地下结构 横向断面地震反应计算。设计基准面到地下结构的距离不应小于 地下结构有效高度的2倍,且该处岩土体剪切波速不应小于 500m/s 6.2.2应考虑地层相对变形、结构周围剪力以及结构自身的惯 .2.2应考虑地层相对变形、结构周围剪力以及结构自身 主力等三种地震作用,可将周围岩土体作为支撑结构的地 蜜,结构可采用梁单元进行建模, 6.2.3地基弹簧刚度宜按静力有限元方法计算DB61∕T 1148-2018 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粗集料技术规范,也可按下式 地基弹簧刚度宜按静力有限元方法计算,也可按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