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五局京沪高速铁路测量工作总结.doc

中铁十五局京沪高速铁路测量工作总结.doc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3.2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15482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中铁十五局京沪高速铁路测量工作总结.doc简介:

中铁十五局在参与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全面、系统的测量工作,确保了项目的精准度、安全性和高效性。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一个基本框架性总结:

项目背景 京沪高速铁路是中国重要的国家铁路建设项目之一,旨在连接北京和上海,显著提升沿线地区的交通效率。中铁十五局作为参与单位,承担了其中的测量任务,确保了整个项目的施工精确度和安全性。

测量目标与需求 - 高精度定位:确保线路的精确定位,满足高速铁路对轨道平顺性的高要求。 - 地形地貌研究:全面了解沿线地形、地貌特征,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 施工监控:通过监测系统,对施工过程中的变形、位移等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结构安全。 - 环境保护:在进行测量工作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测量技术与方法 - GPS定位系统:用于获取高精度的地面定位信息,确保线路的直线性和水平度。 - 全站仪测量:在地形复杂地区进行精确测量,获取地形特征和高程数据。 - 三维扫描:对重要构筑物进行三维建模,用于设计和施工的精确指导。 - 变形监测系统:安装在关键位置,实时监测结构变形,保障工程安全。

管理与质量控制 - 标准化操作流程:建立和完善测量工作流程,确保每一步操作符合国际和行业标准。 - 质量管理:通过内部审核和外部质量检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数据整合与分析:运用GIS技术整合各类测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辅助决策制定。

成果与影响 - 高精确度的测量数据:为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撑。 - 技术创新:在高速铁路测量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 安全与效率: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减少了施工误差,提高了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效率。 - 环境保护:在确保项目进度的同时,采取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中铁十五局在京沪高速铁路测量工作中的努力和创新,这一国家级重点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并在后续的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铁十五局京沪高速铁路测量工作总结.doc部分内容预览:

高程测量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方法,对线路分段进行往返观测。水准作业前,各作业小组按照表3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二等水准测量严格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要求执行,最大视距小于60m,视线高不低于0.3m,前后视距差小于等于1.0m,视距差累计小于等于3.0m。二等水准记录采用仪器自动记录,观测各项限差按照表4设置由仪器程序自动控制。

为防止水准尺晃动,水准尺必须借助配备的撑竿以稳定。测量前水准尺的圆水气泡必须居中。

遇到风太大不能稳定水准尺时,应停止观测作业。

仪器脚架架设必须稳固,防止下沉。

数字水准仪对震动较敏感室外电缆沟施工方案(中英文),测量时避开震动源。

测量读数前,必须精确调焦。

测站数设置为偶数。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观测顺序。

往测:奇数站采用“后-前-前-后”,偶数站采用“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采用“前-后-后-前”,偶数站采用“后-前-前-后”。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应互换位置。

表3 作业单位对仪器设备检验的项目

表4 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3.4.1、平面测量质量控制

当外业测量数据各项指标符合限差要求后,采用正规的、经过评审的数据处理软件(武测科傻)按照附和导线、不定向导线、后方交会法三种方法进行平差处理。

平差后的控制网质量应满足表5的要求。

表5 线下施工控制网平面质量标准

导线环(段)的测角中误差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 fβ——导线环(段)的角度闭合差(″);

N——导线环(段)的个数;

n——导线环(段)的角度个数。

3.4.2、高程测量质量控制

高程测量数据以附合水准方法计算;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不超过1 mm , 其复测高差与设计院提交的高差的不符值应满足“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不超过6√R”的规定,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不超过4√R,每公里高差偶然中误差不超过1mm。在各项限差合格的情况下,以设计院提交的已知高程点作为起算及约束数据进行平差。

高程测量数据质量应满足表6的要求:

表6 线下施工控制网平面质量标准

每千米偶然中误差按下式估算:

每千米全中误差按下式估算

式中:△——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或环线周长(km);

W——水准路线的环线闭合差(mm);

N——水准环数。

线下施工控制网应在线下工程开工前完成建网工作,平面和高程测量的进度每天正常情况下可以达到1公里左右。

标志埋设必须保证不少于10天的稳定期,否则很难保证控制网布设完成后使用时的精度,特别是很难满足高程的精度要求。

点位布设时位置一定要距离线路中线适当,位置要不易被破坏。如果布设的太远进行施工测量的时候会不方便,布设的太近容易受现场施工干扰。布设的位置不稳定就容易被破坏,一旦破环就要进行同等级恢复,耽误时间。

测量线路一定要依次启闭于设计院提交的CPI、CPII控制点,不能跳跃控制点,否则会造成测量线路太长,从而导致线路中间附近点位精度太低。

水准测量时限差设置一定要按照要求设置,当仪器提示超限时一定要进行重测。

往返测较差超限时要进行该段全部重测。

利用GPS RTK测量对线下施工控制网进行复测。在线下施工控制网建网完成后,我们利用GPS基准站+GPS流动站的RTK作业模式对控制网进行了复测。复测时我们采用每个点通过在两个CPI或CPII点上架设基准站观测的形式,对加密点测量2个测段数据取平均的方式采集数据。通过复测发现,RTK测量结果和传统全站仪测量结果较差50%在5mm以内,95%较差在10mm以内,最大较差没有超过15mm的(不包括被破坏的点)。由此我们认为采用GPS基准站+GPS流动站的RTK作业模式进行线下工程控制网的建网可以满足线下工程施工的精度要求。这种建网模式效率高,费用低。

4、沉降观测控制网的布设

参加控制网布设的人员到位以后,应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高速铁路中沉降观测工作的重要性。

2、工程概况介绍,测区分布情况介绍。

3、控制点埋设位置,埋设标准介绍。

4、控制网等级及各种精度要求讲解。

5、控制网布设采用仪器使用讲解。

6、控制网数据处理方法、软件学习。

参加培训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进行控制布设作业。

沉降观测控制网的布设应采用不低于DS1级的精密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的铟瓦条码水准尺、尺垫。建议采用天宝DINI03型电子水准仪,该仪器标称精度每公里高差中误差0.3mm。

所有配置的仪器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有资质的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检定证书所标注的有效期内,严禁配置精度不满足要求和已到报废期限的测量仪器。

4.3、沉降观测控制网布设的实施工艺

沉降观测控制网的点位埋设建议在设计院交桩工作完成以后开始埋设,最好在进行线下施工控制网的埋设的同时考虑共桩埋设,这样既能省去重复埋标的费用,也能为沉降观测网的桩点提供足够的稳定时间。外业测量工作应在桩点已经相对稳定的时候开始进行,并保证变形观测展开前完成。

沉降观测网由基准网和工作网组成。基准网由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工作网由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组成。高程系统采用与施工一致的高程系统,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我单位共布设29段基准网和203段工作网。各两两相临的基准网首尾相连,可以形成全线统一水准网。见附图1。

4.3.1、沉降观测控制网点位的埋设

除第17、18段基准网外,其他段基准网内的基准点以设计院提交的CPI、CPII控制桩点作为基准点。第17、18段基准网由于分别跨越浍河和怀洪新河的原因需加埋基准点,埋设标准按照《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CPII桩标准执行。各基准点间距均为1000m左右,满足规范要求。

4.3.1.1、工作基点点位的埋设

工作基点沿线路前进方向按200m左右间距布设在施工便道右侧水沟以外,距离线路中心50m内,为了保证工作基点的相对稳定,工作基点在2个墩的中间埋设,编号为工作基点+小里程墩编号。埋设标准按图3执行:

4.3.1.2、沉降观测点点位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台观测标,一种是墩身观测标。承台观测标主要作用是作为首次观测的观测点,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图3 工作基点埋设标准

工作基点埋设位置、方向按图4执行。

图4 工作基点埋设位置

承台观测标的埋设标准按图5执行,文字正对线路前进方向:

图5 承台观测标埋设标准

图6 墩身观测标埋设标准

观测标的构造按图7执行

4.3.2、沉降观测网的施测

4.3.2.1基准网的施测

沉降观测基准网的建立方式是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深埋水准点及一般水准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点至满足沉降观测需要。

基准网一般头尾都有设计院提交的二等水准点,基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线路往返观测,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网。

基准网观测示意图如图8。

观测自基准网头的已知高程基准点开始,依次测量工作基点及中间的基准点,最后闭合至基准网的尾部已知高程基准点,头或尾没有已知水准点的基准网,按照闭合水准线路闭合至已知高程基准点。外业观测工作完成后,首先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判定,然后分别以每个基准网为单位,利用稳定的基准点对基准网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各点的高程值。观测中严格遵守表7、8所示标准:

表7:二等级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表8:水准测量计算取位

4.3.2.2工作网的施测

按照规定的频率,根据附图1工作网与监测点对应关系中规定的工作基点,测量对应的桥墩上的沉降观测标。首次观测时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观测时采用固定的仪器,前后视水准尺号固定。每次观测均按照固定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观测线路除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的三个位置一般应接近一条直线。

测量前对水准仪进行常规的i角检校,圆气泡检查等。

为防止水准尺晃动,水准尺必须借助配备的撑竿以稳定。测量前水准尺的圆水气泡必须居中。

遇到风太大不能稳定水准尺时,应停止观测作业。

仪器脚架架设必须稳固,防止下沉。

数字水准仪对震动较敏感,测量时避开震动源。

测量读数前,必须精确调焦。

在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请设计院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

变形点每次按周期进行测量时,均以工作基点为基准。变形点首次测量应仔细设计观测路线,首次测量采用往返测量方式。

在墩身观测标启用前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对承台观测标进行沉降观测。墩身观测标启用后的第一次沉降观测时应分别观测承台和桥墩观测点,以便完成沉降值的连接和转换。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开始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当沉降量大于设计或规范允许值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查找、分析原因。

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规定,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网的等级按三等进行。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见表9、10。

安徽省某县红土庙堤防隐蔽工程B段护岸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表9: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表10:沉降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