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 2723-2022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pdf

JC/T 2723-2022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14096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C/T 2723-2022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pdf简介:

JC/T 2723-2022 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一项关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主要规定了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材料要求、制造、检验、验收以及施工和设计的一系列技术参数和指导原则。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也称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方桩,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加固材料。它通过在混凝土内部预加应力,增强了桩的承载能力和抗弯性能,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如软土地基、砂土、黏土等地基处理,也常用于桥梁、码头、建筑物等的桩基施工。

根据JC/T 2723-2022,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的尺寸、混凝土强度、钢筋配置、预应力筋的张拉方法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安全和性能。同时,该标准也对桩的制造工艺、质量检测、验收程序等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施工质量。

JC/T 2723-2022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pdf部分内容预览:

JC/T2723—2022

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prestressedconcretesolidsquarepiles 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振动密实成型的正方形截面的混凝土方桩,简称预应力方桩,代

4.1.1预应力方桩按截面边长分为300mm、350mm、400mm、450mm、500mm、550mm、600mm和700mm 等八种规格。 4.1.2根据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预应力方桩分为A型、B型,其中A型桩的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 值为3N/mm²~5N/mm²(含5N/mm),B型桩的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值为5N/mm~7N/mm²(含7N/mm)

力方桩的示意图见图1T/FSI 034-2019 建筑用高性能硅酮耐候密封胶.pdf,基本参数见表1,其中机

图1预应力方桩的结构形状

JC/T 27232022

5.1.3.1掺合料宜采用矿渣粉、粉煤灰、硅灰或蒸养混凝土制品用掺合料等。其中,矿渣粉不应低于 GB/T18046一2017表1中S95级的规定,并应符合JC/T2238的规定;粉煤灰不应低于GB/T1596—2017 中ⅡI级的规定;硅灰应符合GB/T27690的有关规定;蒸养混凝土制品用掺合料应符合JC/T2554的规定, 5.1.3.2当采用其他品种的掺合料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并通过试验验证

外加剂应符合GB8076的规定

外加剂应符合GB8076的规定。

水应符合JGJ63的规

5.4 预应力方桩根据设计需要设置桩顶附筋时,其根数不应少于4根,且应符合表3的规定。 筋应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且应符合GB/T1499.2的有关规定

表3桩顶附筋设置要求

5.1.6.6吊环钢筋直径不大于14mm时,应采用HPB300热轧光圆钢筋,且应符合GB/T1499.1的有关 规定;吊环钢筋直径大于14mm时,应采用Q235B圆钢,且应符合GB/T700一2006的有关规定。采用 铝制绳套或其他形式的预埋件作为吊环时,其强度应经设计验算,并应符合起吊的要求。

钢纤维应符合GB/T39147的规定。

5.2.1.1 钢筋应清除油污,切断前应保持平直,不允许局部弯曲,切断后端面应平整。 5.2.1.2预应力钢筋镦头部位的强度不应低于该材料抗拉强度的90%。 5.2.1.3同根桩中预应力钢筋长度的相对差值不应大于1.5mm。

5.2.2.1预应力筋应采用对称布置,公称直径不宜小于9.0mm,配筋数量应根据设计验算确定,且不 应少于4根,最小配筋率不宜低于0.5%。 5.2.2.2螺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4mm,且符合表1的规定。与承台(或基础底板)连接端的螺旋箍筋加 密区长度不应小于4倍截面边长,且不应小于2500mm;桩体其余部位的螺旋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 4倍截面边长,且不应小于2000mm;加密区的螺旋箍筋间距不应大于65mm,其余部分的螺旋箍筋间距 不应大于100mm,螺旋箍筋间距的偏差为±5mm。 一国行业用

5.2.2.3吊环钢筋直径宜按表4选用

表4两点吊吊环钢筋直径

3.1 应按JGJ55的规定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并通过试配确定生产用混凝土配合比。 3.2 2混凝土质量控制应符合GB50164的规定。

5.3.3预应力钢筋放张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产品出厂时,混凝土抗 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 5.3.4桩体锤击端混凝土在配制中可掺加钢纤维,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JGJ/T221的规定 5.3.5对在腐蚀、冻融等环境下及有特殊要求的预应力方桩,应对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保 护层厚度、生产工艺等进行技术方案调整,并按GB/T50046及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技术措施。

自然介护场所且共有1J七以工的环境血反, b)可根据需要对脱模后的预应力方桩进行保湿作业。 4.2米 采用常压蒸汽养护工艺时宜满足如下规定: a)蒸汽养护的介质宜采用饱和水蒸气: 蒸汽养护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蒸汽养护的静停时间、升温速度和时间、恒温 温度和时间、降温速度和时间等应根据试验确定: ?. 可根据需要对脱模后的预应力方桩进行保湿作业。

5.5.1预应力方桩的接桩方式有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焊接与机械复合连接方式。 5.5.2焊接连接的端板应根据设计要求制作,端板焊接处坡口尺寸应符合GB50661的规定。 5.5.3机械连接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相关标准选用。

5.6.1应根据工程设计需要确定是否采用桩尖。 5.6.2若设计确定需要桩尖时,桩尖宜单独设计制作,施工过程中桩尖与桩体现场拼接(焊接) 5.6.3桩尖若与桩体一起制作,其桩尖形式有:普通桩尖、带钢靴桩尖,其结构形式及要求参见

5.7.1桩套箍的焊接应平直、方正,不应倾斜、翘曲,焊缝应饱满。 5.7.2预应力方桩吊装可采用预埋吊环、预留吊装孔、预埋螺母等三种方案,其中,吊环可采用外露 式吊环或内凹式吊环。 5.7.3采用预埋吊环时,吊环的位置应埋设在中间主筋的两侧。吊环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应小于30倍 吊环钢筋直径,并应与桩的主筋作牢固绑扎。 5.7.4采用预留吊装孔时,可在混凝土初凝后拔出钢管成孔,但不应有损桩身,孔的两侧应分别增加 补强吊筋或箍筋。 5.7.5采用预埋螺母时,强度应符合起吊要求及吊装安全。预埋螺母及配套的吊具,应符合设计及相 关产品标准要求。 5.7.6浇注桩身混凝土时,应从桩顶向桩端方向进行,且应连续浇注,不应中断,对桩头、桩尖部位 的混凝土应加强振捣。 5.7.7在桩端部设置预埋件时,预埋件的材质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5.7.8预应力方桩可采用适当方式接桩,接桩处极限弯矩不应低于桩身极限弯矩。 5.7.9吊点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吊环对桩纵轴线方向的偏差不应大于土200mm,吊环对垂直于桩纵 轴线方向的偏差不应大于土20m。

桩身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不应低于表7的规定。

表7预应力方桩的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

6.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预应力方桩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地基处理和临时性建筑基础用预应 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7.1.4检验出厂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结束后拆模,并继续在成品堆场作自 然养护,在产品出厂时进行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检验。 7.1.5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081的有关规定

外观质量的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见表8。

外观质量的检测工具利

差的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

表9尺寸偏差的检测工具和检测方法

7.4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

矩和极限弯矩检验时的试验条件应符合 下列规定

JC/T 27232022

a 试验场地的温度应在0℃以上; b) 2 蒸汽养护后的预应力方桩应在冷却至常温后进行试验; ? 1 预应力方桩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以上; d 1 预应力方桩在试验前应量测其实际尺寸,并检查预应力方桩表面,所有的缺陷和裂缝应在预应 力方桩上标出; e) 试验用的加荷设备及量测仪表应预先进行标定或校准

试验采用简支梁对称加载装置,如图2所示,其中,荷载(P)的方向垂直于地面。试验用预应力方 桩的单节桩长不应超过表1中相应规格的单节最大长度,也不应小于表10中规定的单节最短桩长

图2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试验示意图

7.4.3.1按开裂弯矩的20%的级差由零加载至开裂弯矩的80%,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为3min;然后 按开裂弯矩的10%的级差继续加载至开裂弯矩的100%。每级荷载的持续时间为3min,观察是否有裂 缝出现。若有裂缝出现,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 7.4.3.2若在开裂弯矩的100%时未出现裂缝,则按开裂弯矩的5%的级差继续加载至裂缝出现。每级 荷载的持续时间为3min,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 7.4.3.3按极限弯矩的5%的级差继续加载至出现7.4.4.2所列极限状态的检验标志之一为止。每级 荷载的持续时间为3min,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

7.4.4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试验结构破坏特征

7.4.4.1当加载至表7的开裂弯矩时,桩身不应出现裂缝。 7.4.4.2当加载至表7的极限弯矩时GB/T 41090-2021标准下载,不应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 a)受拉区混凝土裂缝宽度达到1.5mm; b)受拉钢筋被拉断;

7.4.4.1当加载至表7的开裂弯矩时,桩身不应出现裂缝。 7.4.4.2当加载至表7的极限弯矩时,不应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

当加载至表7的开裂弯矩时,桩身不应出现裂缝。

a) 受拉区混凝土裂缝宽度达到1.5mm; b 受拉钢筋被拉断; c 受压区混凝土破坏。

7.4.5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的确定

7.4.5.1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桩身混凝土裂缝时,应取此时的荷载值作为开裂荷载实 测值:当在加载过程中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 续时间内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开裂荷载实测值。 7.4.5.2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7.4.4.2所列的情况之一时,应取此时的荷载值作为极 限荷载实测值;当在加载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极限荷载实测值;当在规 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7.4.4.2所列的情况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作为极限 荷载实测值。

7.4.6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的计算

河南某教学楼混凝土施工方案预应力方桩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的计算按附录B

7.5.1取桩身中部及距两端1m~3m范围与桩身轴线相垂直的三个截面进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可采用下列方法: a)破损法:先凿开混凝土保护层,用分度值为0.1mm的深度游标卡尺或钢直尺在同一截面上均 匀分布的任意3处不同部位测量,精确至1mm; b)非破损法:用分度值为1mm的混凝土保护层测定仪在同一截面上均匀分布的任意3处不同部 位测量,精确至1m。 7.5.2当仲裁时以破损法测量为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