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5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pdf简介:
DB35T 2061-2022《村庄规划编制规程》是中国福建省地方标准,它主要针对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和要求进行规定。该规程旨在指导村庄的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和社会需求。
具体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目标:明确村庄规划应达到的目标,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传承乡村文化等。
2. 规划范围:界定村庄规划的地理范围,包括村庄的地域边界、人口规模、土地利用等。
3. 规划原则:强调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如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科学布局等。
4. 规划内容:涵盖村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
5. 编制程序:详细描述规划的编制步骤,包括需求分析、规划方案编制、公众参与、评审和审批等环节。
6. 监督管理:规定了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
总之,DB35T 2061-2022《村庄规划编制规程》是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有序发展的重要规范,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规划质量和管理水平。
DB35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231土地基本术语 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 GB/T51224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CECS354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 TD/T1035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 TD/T1062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DB35/T2061—2022
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 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庄规划范围为行政村村域全部国土空间JC∕T 497-2013 建材工业窑炉用直接结合镁铬砖,可以一个或相邻若干个行政村为单元联合进行编制。
4.3.1多规合一,衔接落实
应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对规划指标、各类控制线、空间布局等进行深化落实,保障上位规划管控 上而下传导,确保管控落地
4.3.2全域管控,陆海统筹
应结合村庄特色,统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村庄建设、安全与防灾减灾、历史文化 传承、海域海岛保护与利用等,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实现全域管控与陆海统筹
4.3.3保护优先,节约集约
应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由保护要求,保护生态空间,延续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坚持留白 留绿、留旧、留文、留魂“五个留住”。加大力度盘活农村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促进村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机更新。
4.3.4分类指引l,刚弹结合
应结合村庄特点和类型,确定规划方向、规划重点和成果要求,探索村庄规划弹性机制,编制实 主规划。
4.3.5深入调研,村民主体
规划期限应与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致
规划期限应与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致
村庄规划底数底图应符合以下要求: B 规划基础数据采用最新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并依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对现状农村居民点 内部及周边进行补充调绘,细化认定村域范围内各类用地,获取准确的基础数据; b) 2 底图比例尺宜为1:500~1:5000,其中,村庄建设边界范围内1:500~1:2000,村域范围 内1:2000~1:5000。可根据村庄行政辖区面积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底图比例尺:
DB35/T 2061—2022
C) 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土地用途,并在规划基数转换中详细说明; d)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应与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 南》一致。
福建省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中心村庄、转型融合城郊村庄、保护开发特色村庄、搬迁撤并衰退 待定类村庄等五种类型。各地宜在行政村分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自然村类型。
村庄规划编制程序包括前期准备、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和公告备案四个阶段,规划编制工作流程应 按照附录A的规定执行。
包括制定工作方案和确定编制队伍等
5.2.2.1基础资料收集
基础资料收集内容参照附录B
出资料收集内容参照附录
5.2.2.2现有规划评估
平价村庄原有相关规划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延续原有规划成果中好用、可用、实用的内容。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人员应驻村开展详细调查工作,充分掌握当地自然资源、地形地貌、交通 史人文、村民诉求和意愿等资料。驻村调研应做好过程记录,驻村调研和调查表参照附录C和附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的目标,统筹安排村 庄建设空间、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明确村域开发保护格局;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村庄建设边界,明确各类空间规模和管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
规划成果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约束性指标和管制规则进 初核通过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合规审查和技术论证
DB35/T2061—2022
将论证通过的规划成果提交村民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的规划成果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 议 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后方可报批,并在村内公示30日。
规划成果经公示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乡村规划编制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报县级 审批。
应在规划批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上墙、上网”多种方式在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公共 活动空间、政府部门网站等公开公告,加强村民监督,做到“阳光规划”。
应在规划批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规划成果逐级汇交备案,纳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并在福建“阳光规划”系统上公开。
根据村庄类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票赋、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基础设施等因素, 庄发展定位,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目标,确定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呆护红线面积、村域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等约束性与预期性规划指标。规划指 照附录F的规定执行。
6.3.1永久基本农田
应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确保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6.3.2生态保护红线
6.3.3村庄建设边界
应衔接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引导农村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公用设施等村庄建设用地集中布局 建设边界内应明确村庄集中建设区和村庄弹性发展区,划定程序和方法按照附录G的规定执行。
6.3.4其他管控边界
DB35/T 2061—2022
应落实或划定村域内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灾害影响与安全防护范围线 及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他重要用地控制线,
6.4村域国土空间布局与结构
6.4.1国土空间布局
优化调整村域国土空间布局,明确各类用地规划用途,根据需要适当细化农村宅基地、公共服务设 施、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用地布局。
6.4.2国土空间结构
优化调整各类用地的规模与结构,明确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增减情况,制定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 空间功能结构调整表按照附录H的规定执行,
6.4.3规划弹性机制
为适应村庄建设和土地利用的不确定性,村庄规划可采用用途留白、弹性发展区、机动指标和 容等弹性管控形式,提升规划适用性。
6.4.3.2用途留白
近期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待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时明确规 性质。
6.4.3.3弹性发展区
可在村庄建设边界内划定一定比例的弹性发展区,并在不突破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 庄集中建设区按程序开展调整置换,审批后方可进行村庄建设,
6.4.3.4机动指标
在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有需求的村庄可预留 一定 比例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满足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 产业新业态等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6.4.3.5用地兼容
在符合政策法规和用地兼容原则前提下,规划可结合村庄建设用地具体情况,参照附录I进行 地类型兼容调整,其建设管控要求应作相应调整。
《防火卷帘 GB14102-2005》6.5村庄建设用地布局
6.5.1.1宅基地规模
DB35/T2061—2022
严格执行“一户一宅”、“一户一居”政策,着重考虑近期因家庭分户、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 保护,以及公益建设和实施防灾减灾造福工程等产生的新增宅基地刚性需求,按照《福建省土地管理条 例》、《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及各地确定的宅基地(或村民套房)面积标准,合理确定 规划期宅基地规模。
6.5.1.2宅基地选址
新增宅基地安排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a )应尽量安排在村庄建设边界内,向规划农村居民点集中,共享共用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 并与村庄道路连接顺畅; b) )应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引导村民节约使用土地,严格限制占用耕地; 2 )应避开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蓄滞洪区、地震断裂带、洪涝风险易发区及重要矿产资源压覆区 等不适宜建设区域; d) )应满足道路、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海岸线、乡村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线、邻避设施等方面建 筑退距要求。
6.5.1.3农村住宅布置
农村住宅布置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a) 1 应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慎挖山、少填塘、少砍树,减少土方填挖,维护现状山川水系等 自然环境格局,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住宅布置形式,塑造地域建筑 特色; b) )根据当地农房建设通用图集,结合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和村民生活习惯,提出村庄建筑的高度 间距、风貌等规划管控要求; C) 2 用地紧张、无法保障“一户一宅”的村庄,在尊重村民意愿前提下,可规划建设“农民公寓” 或“农民住宅小区”等集中住宅小区,保障村民实现户有所居; d) 1 村民集中住宅小区建设应考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建筑密度,预留村民交往和 文化生活公共空间、庭院空间和房前屋后种菜种果种树等绿化空间,以及必要的传统民俗活 动和新业态等空间。
【辽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2008年)6.5.2.1村庄对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