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01T 0004-2022 导轨式胶轮系统设计规范.pdf

DB4501T 0004-2022 导轨式胶轮系统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14030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501T 0004-2022 导轨式胶轮系统设计规范.pdf简介:

DB4501T 0004-2022 导轨式胶轮系统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B4501/T 00042022

导轨式胶轮系统设计规范

本文件规定了总体要求、运营组织、车辆、限界、线路、道岔、车站建筑、车站结构、轨道梁桥工 程、供电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机电设备、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防灾与救援、环境保护、景观等 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低运量导轨式胶轮系统新建、改建、扩建工程。

DB4501/T 00042022

JTG∕T D31-05-2017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GB/T32590.1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和指令/控制系 GB35114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9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 GB/T5006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5006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39内河通航标准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56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 GB50157 地铁设计规范 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50222 建筑室内装饰防火设计规范 GB/T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50865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 GB/T50866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 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51151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134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GB5502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 GB550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15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66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T235城镇桥梁钢结构防腐蚀涂装工程技术规程 CJ/T35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贯通道技术条件 CJ/T416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防火要求 HJ45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 JTG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D6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DB4501/T 0004202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纵向疏散通道longitudinalevacuationcorridor

DB4501/T 00042022

DB4501/T 00042022

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rainautonomouscircumambulationsystem(TACS) 列车基于运行计划和实时位置实现自主资源管理并进行主动间隔防护的信号系统。 323

列车基于运行计划和实时位置实现自主资源管理并进行主动间隔防护的信号系统。 23 室外一体化机柜 种具备数据中心机房的环境条件和安装空间的高集成通信、信号设备户外机柜。

室外一体化机柜 种具备数据中心机房的环境条件和安装空间的高集成通信、信号设备户外机柜。

种具备数据中心机房的环境条件和安装空间的高集成通信、信号设备户外机柜。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M:自动驾驶模式(AutomaticTrainOperatingMode) ATC:列车自动控制(AutomaticTramControl) ATS: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Tram Supervision) ATP: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TramProtection) ATO:列车自动运行(AutomaticTramOperation) AW0:空载工况(不载客工况) AW1:满座工况(固定席位满员工况) AW2:定员工况(4~6人/m²) AW3:超员工况(9人/m) CAM:蠕动模式(CreepAutomatic Mode) CM:受控人工驾驶模式(CodedTrainOperatingMode) DCS:数据通信系统(DataCommunicationSystems) EUM:非限制人工驾驶模式(EmergencyUnrestrictedTrain Operating Mode) FAM:全自动运行模式(FullyAutomatic TrainOperating Mode) GoA:自动运行等级(GradesofAutomation) MA:移动授权(MovementAuthority)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 MTTR:平均修复时间(Mean TimeToRepair) PSCADA:电力监控系统(Power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 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 ety) RM:限制人工驾驶模式(RestrictedTrainOperatingMode) RRM:远程限制运行模式(RemoteRestricted Train Operating Mode) UPS:不间断电源系统(UninterruptedPowerSystem)

5.1导轨式胶轮系统的设计年限应分为初期、近期、远期三级。初期应为建成通车后的第3年,近期 应为建成通车后第10年,远期应为建成通车后的第25年。客流预测年限应与设计年限一致,客运设施 和设备宜根据客流预测和轨道交通智能化进程分期实施。 5.2导轨式胶轮系统应在满足功能、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宜节约资源、满足智慧城轨要求,实现 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

DB4501/T 00042022

5.3导轨式胶轮系统宜采用高架线或部分地面线的方式进行敷设。线路路由应根据功能定位、运能需 求,以及沿线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自然条件、环境保护等综合确定; 5.4系统宜通过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来实现“小编组高密度”的运营组织模式,列车编组数及编组模式 应根据线路线型及客流需求确定。 5.5建设成本中的购车规模应按初期配置车数计列,机电设备应按近期需求配置,车辆基地的停车能 力和检修规模应按近期需求配置,用地规模应按远期规模一次性规划;降压变电所的布点应按系统设计 能力需求配置,容量应按近期需求配置。 5.6导轨式胶轮系统设计应结合线网规划及网络化运营需求甘12D4 外线工程,统筹布局车辆基地、控制中心、变电所, 并合理配置车辆及机电系统设施,为线网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创造条件。 5.7导轨式胶轮系统的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对运营安全有严重影响的其它结构工程, 设计使用年限应不低于100年,其它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 5.8导轨式胶轮系统需满足全自动运行(GoA4)功能;车辆及信号系统应满足RAMS要求及安全要求。 5.9信号、通信、乘客信息及服务、售检票、视频监控、智能运维、综合监控等系统宜采用云平台等 新技术。 5.10导轨式胶轮系统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5.11导轨式胶轮系统应设置无障碍乘行和使用设施。 5.12导轨式胶轮系统应采取节能环保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系统能耗,高效利用城市空 间。 5.13导轨式胶轮系统应采取有效的防震、防涝、防滑、防风、防雨、防火等防止自然灾害侵犯的措施, 5.14导轨式胶轮系统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投入载客运营:

6.1.1运营组织设计应满足设计年度预测客流的需求,并采取灵活的运营组织方案。 6.1.2应做好客流点与大运量系统之间的衔接。 6.1.3列车旅行速度不宜低于25km/h,进入有效站台端部时的运营速度不宜大于40km/h,过站不停 车最大速度不应高于60km/h,当未设置站台门时过站不停车速度不应高于40km/h。故障车或事故列车 在正线上的推进速度不宜大于30km/h。 6.1.4导轨式胶轮系统应采用全封闭运营管理及全自动运行模式,线路宜以高架敷设为主,在安全防 护系统的监控下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6.1.5运营设备配置应满足运营管理模式要求;运营管理应保证安全,提高效率;运营管理机构的设 置应符合运营功能需求,定员应根据管理机构进行配置;行车组织设计应为乘客提供安全、快捷、优质 的服务。 6.1.6运营行车上下行方向应全线网统一,线路为双线时,应采用右线行车制。运营线路的南北向线 路,宜以由南至北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方向;东西向线路,宜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反之为下行 方向:环形线路宜应以外侧线路为上行方向,内侧线路为下行方向。

DB4501/T 00042022

6.2.1采用全封闭系统的线路系统能力不宜低于30对/h,系统能力应满足远期客流的需求GBT 14383-2021标准下载,远期发车 对数不宜小于24对。

6.2.1采用全封闭系统的线路系统能力不宜低于30对7h,系统能力应满足远期客流的需求,远期发车 对数不宜小于24对。 6.2.2计算设计运能时,车厢内有效空余地板面积站立乘客数宜按5~6人/㎡计算。 6.2.3初、近、远期列车编组数应分别根据预测的客流量,结合车辆定员、行车组织方案、建设投资 和运营成本、抗风险能力等综合比选确定,最大不宜大于4辆编组。当各设计年限的列车编组不同时, 不应降低服务水平。平峰时段可采用小编组列车或多种编组混跑的运营模式。

6.3.1线路宜根据线网规划、全线客流量和断面客流量特征采用灵活的运营组织模式。初期高峰时段 最小行车间隔不宜大于5min,非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不宜大于10min;远期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 不宜大于3min,非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不宜大于6min。 6.3.2列车停站静停时间应满足车站预测客流上下车时间要求,并与列车编组和发车间隔相匹配。 6.3.3车辆基地应能实现运营线路配备列车的运用、检修、维修、材料供应、行车指挥及运营管理等 功能。 6.3.4应根据运营需求,系统储能等特点等对车辆基地内的行车组织、出入线的收发车能力进行核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