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372-2020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简介:
"DBJ50/T-372-2020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是中国地方标准,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在自然通风技术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自然通风是指利用自然环境(如风、热压等)来调节室内空气,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减少空调等人工通风系统的能耗。
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设计: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窗户设计、通风口位置等提出自然通风的有效策略,以最大化利用自然风力,提高室内空气流动。
2. 通风性能:规定了自然通风系统的效能指标,如通风量、换气次数、室内空气的温湿度控制等。
3. 能源效率:强调了在满足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然通风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4. 材料和施工:对用于自然通风的材料、施工工艺和维护等有相应的规定,保证通风效果和建筑的整体质量。
5. 条文说明:对标准中的各个条款进行详细的解释,以便于理解和应用。
总的来说,这个标准旨在推动大型公共建筑在设计和运营中实现节能、环保的自然通风策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DBJ50/T-372-2020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1.0.4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的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标准的 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不用通风机械,利用热压、风压作用实现室内换气的通风 方式。
采用通风机械实现换气,以获得安全、健康等适宜的空气环 境的通风方式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有机 组合,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室外气候环境条件.减少能耗,创造可 以接受的热舒适条件以及稀释有害物浓度的通风方式DB23T 2418—2019标准下载,也称多元 通风。
在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人,贯穿房间内部, 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依靠同一面墙上开启的外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通 方式。
2.0.6热压hotpress
2.0.7风压wind pressure
风流经建筑物时,在其周围形成的静压与未受干扰的稳定 流静压的差值
单位时间内进入室内或从室内排出的空气量。 9 换气次数airchanges
单位时间内室内空气的更换次数,即通风量与房间容积的 比值。
2.0.10室内空气质量
对与室内空气环境相关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给人员: 体健康和心理感受造成的影响程度的综合性描述。空气质量的 评价通常依据空气中某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空气质量日 好坏
建筑物周围离地面1.5m处的风速与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 之比。
经进风口进入室内的自然风气流通过房间由排风口流到室 外所经过的路线。
0.13地道风airthroughtun
经过地道利用土壤蓄热特性进行预冷预热的空气
ventilationmode 通过设置双层玻璃幕墙或通风中庭等竖向联通措施,将建 的若干楼层整合成一个通风单元,使得这些楼层的通风围绕竖 3 联通措施而形成的通风区域划分模式,
通风过程送人室内的空气通过某特定点时所需要的时间。
2.0.18正压区positive pressure area
定气流区静压的区域称为正压区。
少I 列J例影区uynanmsnauow1ego 当风吹向和流经建筑物时,由于撞击作用,产生弯曲、跳跃和 旋流现象,在屋顶、侧墙和背风侧形成的负压闭合循环气流区称 为动力阴影区
4.1.1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组织室内目然 通风。 4.1.2室外环境应结合室外气象参数设计,并合理组织引导空 间的空气流动。
4.1.1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息平面设计应有利于组织室内目
4.2.1宜结合项目所在地风向,利用地形、地貌和升敬空间进 通风廊道规划
4.2.2场地规划应基于室外气象数据,分析场地内外的地开
伏变化、大塑水体与植被、开空间及高大体量建、构筑物对场 风环境的影响
4.2.4建筑总平面布局应满足自然通风的需求,并结合项目
4.2.4建筑总平面布局应满足自然通风的需求,并结合项目情 况进行风环境分析。
4.2.6建筑迎风面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宜通过设置防风
4.2.7建筑的相互位置关系宜针对夏季主导风向采用平面
动、前低后高错动、前排建筑开洞或底部架空等方式,减少风影 对后面建筑通风的影响。
4.3.1室外风环境分析应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合理 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典型风向、风速进行风环境数值分析,且应 满足如下要求: 1计算区域:建筑迎风截面堵塞比(模型面积/迎风面计算 区域截面积)小于4%;以目标建筑(高度H)为中心,半径5H范 围内为水平计算域。在来流方向,建筑前方距离计算区域边界要 大于2H,建筑后方到计算区域边界要大于6H。 2模塑再现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 要求再现。 3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高度区1.5m高度应划分 10个网格及以上: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三个网格或者更 高网格内。 4入口边界条件:入口速度的分布应符合梯度风规律。不 同地貌情况下入口梯度风的指数&取值如下表:
表4.3.1大气边界层不同地貌的α值
4.3.2建筑周边风环境分析应包括流场,风速和风月
4.3.3室外风环境应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 通风: 1在建筑物周围行人区1.5m处风速不大于5m/s且冬季 风速放大系数不大于2: 2过渡季、复季建筑物室外风压均匀,典型风速、风向条件 下的建筑前后(或主要开窗)表面压差大于0.5Pa; 3避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5.1.1 自然通风中设计计算需根据通风适用时间,选取对应 气象参数。
人员活动区的热环境参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可将空气龄作为 充评价指标
5.1.3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
平,建筑各区域污染物扩散水平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内容应包括 计算域或单室内距地面1.0m高处平面的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 以及建筑各区域内典型污染物浓度逐时值。
5.2室内环境设计参数
5.2.1通风状态下,室内空气温度应满足《民用建筑室内
5.2.1通风状态下,室内空气温度应满足《民用建筑室内热湿 境评价标准GB/T50785中复热冬冷地区非人工冷热源热湿 境川级及以上指标要求。
《劲性复合桩技术规程 JGJT327-2014》.pdf5.2.2室内00浓度不超过0.1%。
18883有关要求进行计算,
5.3.1建筑通风量应取下列三项中的最大值
1为维持室内C0浓度限值所需通风量; 2为消除室内污染物所需通风量: 3消除室内余热所需通风量。 5.3.2为维持室内C0浓度在一定限值以下所需通风量按下式 进行计算:
2 稀释CO:所需通风量: C 室内CO浓度; 新风中CO浓度; S 人体CO:生成量。
WD-2011WD集团全国项目平面设计标准化规.pdf5.3.3 消除室内污染物所盅
室内污染物散发浓度: 国家卫生标准中要求的污染物浓度,按条文说明5.2.3中 表5.2.3进行选取; 送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 消除余热所需通风量取两者中较大值: 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消除余热所需通风量(m²/h); 室内余热量(kW); 空气的比热容[kJ/(kg·k)],其值为1.01kJ/(kg·K); 进人室内的空气密度(k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