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21239-2022 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冲击后压缩性能试验方法.pdf简介:
GB/T 21239-2022 标准,全称为“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冲击后压缩性能试验方法”,是中国关于测定和评价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在受到冲击载荷后其压缩性能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对各类FRP(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在遭受冲击后,其结构完整性、形变和强度性能的评估。
该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试样制备:根据标准尺寸和要求制备相应的试样,通常包括冲击面的选择和方向。
2. 冲击测试:使用冲击机或类似的设备对试样施加预定的冲击载荷。冲击载荷的类型和速率需要根据标准规定。
3. 数据记录:记录冲击后试样的压缩变形量,包括但不限于最大压缩深度、恢复情况等。
4. 数据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层合板在冲击后的压缩性能,如冲击后刚度、强度和持久性。
5. 结果评价:根据试验数据,评价层合板的冲击后压缩性能是否满足设计或使用要求。
总的来说,这个标准提供了一种科学、准确的方法,用于测试和评价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冲击载荷下的性能,这对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GB/T 21239-2022 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冲击后压缩性能试验方法.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文件规定了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冲击后压缩性能试验的方法原理、试样、试验条件、试验设备、试 验步骤、结果计算和试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具有均衡对称铺层的连续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的冲击后压缩强度、冲击后有效压缩 模量和冲击后极限压缩应变的测定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446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T3961纤维增强塑料术语
GB/个396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固化后单层名义厚度nominalcuredplythickness 通过计算得到的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的单层厚度。 3.1.2 条件冲击能量specifiedimpactenergy 材料达到指定深度的凹坑所需的冲击能量。 3.1.3 冲击能量截止值impactenergythreshold 根据材料使用工况确定的最大冲击能量值。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1、j、k 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中某一单层重复连续铺贴的次数; 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铺设对称面一侧铺贴单元的重复次数; S 对称层合板,纤维增强塑料铺贴单元重复铺贴n次后桥台施工方案,再进行对称铺贴。
试样形状及长、宽尺寸见图1。除非另有规定,试样长、宽尺寸公差为土0.25mm。
5.3.1单向预浸料层合板
表1对不同的固化后单层名义厚度推荐的单向预浸带层合板铺层方式
5.3.2织物预浸料层合板
铺层顺序为[(十45/一45)/(0/90)]s,其中n为整数。如果预计的厚度小于4.0mm,则n值应变 为n十1。记号(十45/一45)和(0/90)表示织物单层。缎纹织物增强的层合板应具有对称的经向表面。 针对不同的固化后单层名义厚度推荐了层合板的铺层方式,见表2。层合板的0°纤维方向与试样长度 方向一致。
固化后单层名义厚度推荐的织物预浸料层合板
5.3.3其他铺层方式
层合板应有多个纤维方向(对于单向预浸料层合板纤维方向至少为3个,对织物预浸料层合板至少 2个铺层方向),具有均衡对称的铺层,单向预浸料层合板铺层方式一般为[45:/0./一45,/90s,织物 预浸料层合板铺层方式一般为[(十45/一45):/(0/90),ns,使得纤维在4个主方向上每个方向的分布不 少于5%。当考察结构的损伤容限性能时,应采用与结构铺层方式相同的典型铺层层合板进行试验。
层合板制备按照GB/T1446的规定,若需要可用无损检测方法对层合板的内部质量进行检测。
每组有效试样应不少于5
室温试验应在标准实验室条件[温度:(23士2)C,相对湿度:(50士10)%]下进行,
6.2.1推荐冲击能量
推荐冲击能量按照公式(1)进行计算。 E,=Cg·h 式中: E. 推荐冲击能量,单位为焦耳(J); CE 单位厚度的冲击能量,取6.7J/mm; 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
6.2.2条件冲击能量
可通过升降法确定条件冲击能量(见附录A)。
压缩加载速度为(1.25士0.5)mm/min
压缩加载速度为(1.25士0.5)mm/min
7.1.1落锤总质量为(5.5土0.25)kg,应带有直径为(16士0.1)mm、洛氏硬度为60HRC~62HRC的半 球形光滑冲击头。如果试验使用了不同的冲击头,则应记录其形状、尺寸和质量。 7.1.2落锤冲击头应有导向装置,冲击点的重复性偏差应不大于3mm。 7.1.3试验装置应有防止二次冲击的装置。如果没有防二次冲击的装置,可以在冲击头离开试样表面 反弹后,用一片刚性材料(木头、金属等)插到冲击头和试样之间,以防止二次冲击。 7.1.4落锤高度可调,高度标尺分度值为0.5mm。
7.2.1试验机和测试仪表应符合GB/T1446的规定。 7.2.2千分尺:两个接触面均为光滑平面的千分尺用以测量两个表面均光滑的试样的厚度;一个接触 面为光滑平面,另一个接触面为直径4mm~7mm半球形的千分尺,用以测量一个表面光滑另一个表 面粗糙的试样的厚度,千分尺半球形接触面与试样粗糙平面接触。千分尺的分度值应符合GB/T1446 的规定。
7.3冲击试验支撑夹具
冲击试验支撑夹具上下表面的平行度应能够保证试样在受冲击位置水平放置。导向销应保证试样 中心受到冲击。铰接夹及其橡皮头在试样受到冲击过程中能够压紧试样。冲击试验支撑夹具见附 录B。
冲击后压缩试验夹具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尺寸精度,以保证试样均匀受压,并且不会发生弯曲。冲击 后压缩试验夹具见附录C。
8.1按照GB/T1446的规定检查试样外观。 8.2按照GB/T1446的规定对试样进行状态调节,非标准实验室条件的试样状态调节应在报告中 注明。 8.3用千分尺测量试样中心点(冲击点)四周四点的厚度,取平均值;用卡尺测量试样宽度,取平均值。 8.4按照第6章的规定计算对试样中心施加的冲击能量,将试样放在冲击试验支撑夹具上,使冲击头 对准试样中心,试样的4个角压头处垫上硬橡胶并固紧。冲击高度按照公式(2)进行计算,冲击高度应 至少为300mm,若计算的冲击高度不足300mm,应更换质量为(2.0士0.25)kg而其他条件不变的冲击 头。按照计算的冲击高度对试样进行冲击试验。
.......…(2
E一冲击能量(推荐冲击能量或条件冲击能量),单位为焦耳(J); m一落锤质量,单位为千克(kg); g一重力加速度,9.81m/s²。 8.5测量并记录试样的冲击表面和背面损伤状况,包括冲击坑尺寸和背面的裂纹形状、尺寸。若需要 可用无损检测方法测量和记录分层面积。宽度方向损伤尺寸不应超过试样宽度无支撑部分的一半(本 方法为37.5mm),若损伤尺寸超过37.5mm,应选择180mm×300mm试样进行冲击,然后再加工成 130mm×250mm的试样进行压缩试验。冲击试验支撑夹具无支撑部分的尺寸如图B.1所示。 8.6按照图1所示在试样正反面对应位置粘贴轴向应变计。 8.7将试样安装在压缩试验夹具(如图C.1所示)中,使角板(如图C.2和图C.5所示)和试样的间隙在 0.8mm~1.5mm之间。以7N·m扭矩拧紧螺栓以固定角板和底板(如图C.2和图C.4所示),其他夹 具组件靠紧试样,用手拧紧螺栓固定,并用塞尺检查侧向板和滑动板(如图C.6和图C.7所示)与试样的 间隙小于0.05mm。 8.8将安装好试样的夹具放置于试验机的压盘之间,保证试样对中。 8.9施加450N的初载,确保夹具与压盘接触且对中后,卸载至150N,将应变仪清零和平衡。 8.10以7N·m扭矩拧紧螺栓以固定侧向板和滑动板。 8.11施加压缩载荷至预估破坏载荷的10%,再卸载至150N。检查记录4个应变计的应变值,按照公 式(3)计算试样的弯曲百分比。
式中 B,一一弯曲百分比; E2一一背面两个应变计的指示应变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毫米(mm/mm)。 弯曲百分比的正负号表明了试样弯曲的方向。试样两表面应变计读数快速偏离或弯曲百分比迅速 增大预示了层合板开始失稳,如果出现其中任何一种情况,或者弯曲百分比超过10%,应检查夹具、试 样和压盘是否存在间隙、紧固件松动或压盘不对中等问题,并予以消除。 8.12按照规定的速度对试样加载至载荷最大值,并且载荷掉落至距最大值30%时,停止试验,以防止 真实的破坏模式被大范围的畸变所掩盖,同时也防止损坏支撑夹具。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时间、载荷、应 变(位移)和每件试样的失效模式等。 8.13试验有效性判断方法如下: a)破坏发生在明显缺陷处的试验结果无效; b)因试样端面压溃而导致失效的试验结果无效,若试样端面有压溃现象,但中途停止,最终破坏 发生在试样工作段内,则试验结果有效; c)试样发生失稳或者弯曲百分比超过10%则试验结果无效:若在有效压缩模量取值应变范围的 中点处(本方法为2000微应变)的弯曲百分比超过10%则有效压缩模量结果无效,若在最大 载荷处的弯曲百分比超过10%则冲击后压缩强度和冲击后极限压缩应变无效; d)试样的分层扩展受到试样边缘支撑夹具的约束时会产生冗余载荷,该种情况下试验结果无效; e)试样发生穿过损伤区的破坏,则试验结果有效; f)试样破坏区域不在损伤区,但在工作段内,试验结果为有效。
9.1冲击后压缩强度按照公式(4)计
冲击后压缩强度按照公式(4)计算。
T/CCMA 0117-2021 工业设备设施专用齿轮齿条升降机.pdfP3000—P1000 ·.................…·(5
9.3冲击后极限压缩应变按照公式(6)计算。
9.3冲击后极限压缩应变按照公式(6)计算。
1+E2 ECAI Z
式中: EcA1——冲击后极限压缩应变为冲击后压缩强度对应的应变值,单位为毫米/毫米(mm/mm); E1一冲击后压缩强度的试样受冲击面上两个应变计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毫米(mm/mm); E2 一冲击后压缩强度的试样背面上两个应变计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毫米(mm/mm)。 9.4按照GB/T1446的规定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E1一—冲击后压缩强度的试样受冲击面上两个应变计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毫米(mm/mm); E2一冲击后压缩强度的试样背面上两个应变计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毫米(mm/mm)。 9.4按照GB/T1446的规定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离散系数。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 a) 试验项目名称和本文件编号; b)材料牌号、规格、铺层方式和纤维体积含量; c) 材料来源; d)试样编号、尺寸和数量; e) 试验温度和相对湿度; f) 2 试验设备; g 1 冲击头尺寸和质量、冲击能量; h) 试验结果单个值、平均值和标准差; i) 2 试验人员和日期; 2 2 其他。
《建筑门窗洞口尺寸协调要求 GB/T 30591-2014》A.1条件冲击能量确定原理
附录A (资料性) 条件冲击能量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