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701-2021 地热资源微动探测技术规程.pdf

NB/T 10701-2021 地热资源微动探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7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13591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701-2021 地热资源微动探测技术规程.pdf简介:

NB/T 10701-2021《地热资源微动探测技术规程》是一份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布并实施的技术标准。该规程主要针对地热资源的微动探测技术,即利用微动传感器或微动监测系统对地下地热资源的位移、应力、应变等微小变化进行监测的技术。

地热资源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主要来源于地壳深处的热能。通过微动探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热资源开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地壳微小变形,这对于地热能的高效、安全开采至关重要。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地热资源微动探测的设备选择、安装方法、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要求,以确保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安全。

总的来说,NB/T 10701-2021标准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对于推动我国地热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NB/T 10701-2021 地热资源微动探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文件规定了地热资源微动探测的技术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解释、报告编写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热资源勘查各阶段中的微动探测技术。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615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DZ/T0069地球物理勘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NB/T10097地热能术语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微动microtremor 微动是一种没有特定振源(震源)、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观测到的微弱振动,其形变位移量一般 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也被称为被动源面波(passive surfacewave)、环境随机振动(ambientvibration) 等,主要由地震、潮汐、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或道路交通等人为因素引起。 3.2 微动探测microtremorsurvey 基于阵列设备采集地面微动信号,通过数学计算及相关的数字处理技术提取其垂直分量中面波信号 (主要为瑞雷波)的相速度频散曲线,经反演计算获得阵列下方介质S波速度结构GB 50715-2011 地铁工程施工安全评价标准,进而推断其地质 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3.3 面波频散surfacewavedispersion 面波在层状介质(即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频率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3.4 频散曲线dispersioncurve 表示面波的频率(或波长、周期)与波速(相速度)间关系的曲线。地热资源微动探测主要利用微 动信号中的瑞雷波(Rayleighwave)信号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行后续分析,故本文件中未做特别说明 的“频散曲线”皆为瑞雷波相速度频散曲线。

则阵列observationarr

根据探测目的,结合野外条件,多个拾震器(检波器)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形成的采集方式,如

NB/T 10701—2021

3.6 视S波速度apparentSwavevelocity 根据经验公式(见8.1.3.2),由瑞雷波相速度换算得到的一种速度,数值上与S波(横波)速度相 近。 3.7 相速度phasevelocity 波的相位在空间的传播速度。本文件中未做特别说明的“相速度”皆为瑞雷波相速度。在非均匀介 质中,由于频散现象的存在,不同频率对应不同的相速度,且同一频率通常对应多个相速度,地热资源 微动探测技术主要利用不同频率对应的最小相速度。

地热储层埋藏深度探测; ) 盖层岩性、厚度及组合特征探测; 断裂构造位置及产状探测

a) 目标体与围岩之间存在一定的速度差异; b) 采集阵列内地形无剧烈起伏变化、无较强振动干扰; c) 工作现场具备能布置探测仪器的条件。

5.3.1地热资源微动探测工作阶段依据GB/T11615,可分为调查、可(预可)行性和开采阶段,按工 作模式,可划分为单点微动探测、剖面或面积性微动探测。 5.3.2调查、可(预可)行性勘查阶段以面积性或剖面探测工作为主,应进行技术设计。 5.3.3开采阶段,可开展单点微动探测,针对拟钻井开展论证的勘查或物探工作量较少的项目,可简 化技术设计,或与野外施工同时完成。

6.1.1系统收集整理已有地球物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钻探等工作成果资料,分析已有资料的工 作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6.1.2收集工作区主要岩石、地层纵波速度、横波速度、泊松比等物性资料。 6.1.3现场踏勘工作区地形、地貌、植被、交通、气象、居民点等条件,了解野外作业施工条件。 6.1.4选择已知条件较好的地段开展方法有效性试验,确定仪器设备、观测方式及技术参数等。

6.2.1单点微动探测应布置在已知孔位及拟钻井预布设孔位附近, 6.2.2面积性或剖面性微动探测应根据地质任务、勘查对象和地形地貌等情况,按照既能满足地质任 务所要求的详细程度和精确程度,又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参照GB/T11615),地热资源微动探测 常用比例尺参照表1,测网密度参照表2。

6.2.3测点的平面点位误差,在相应工作比例尺成果图上应不大于5mm。高程误差,当勘查对象的最 小埋深超过100m时不得超过最小埋深的5%:当勘查对象的最小埋深不足100m时应小于5m。 6.2.4面积性测量按规则测网布设,主测线应能控制区内主要地质体,若施工环境不允许,可适当调 整测线,点、线距调整不超过20%。测线距离不大于1km,点距不大于500m。 6.2.5剖面测量测线方向应垂直于探测地质目标体的走向,每个剖面微动探测点应不少于5个。 6.2.6测线尽可能与已有的地质、物化探勘探线和钻孔位置重合。 6.2.7测点、测线号编排规则:测点编号从左到右、自下而上递增;测线编号由西向东、自南向北递 增。 6.2.8采集阵列可设计为圆形阵列、嵌套三点圆形阵列、十字阵列、菱形阵列、L形阵列和不规则密 集阵列等(参见附录A)。需根据地质任务、地形地貌、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噪声特征、仪器设备性 能、现场方法试验,选择合适的采集阵列。 6.2.9一般阵列,微动探测点为阵列中心点;L形阵列,微动探测点为L形拐点。 6.2.10采用嵌套三点圆形阵列探测的,应根据探测深度要求,初步估算阵列半径。估算公式为:r≥

小于探测深度的1/5;探测深度大于500m时,最大观测半径不应小于探测深度的1/3。应设计多个采集 半径,开展现场试验,根据实测频散曲线的反演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试验数据,确定最佳采集半径。采 用其他阵列可参考此参数,r则为拾震器有效组合中的最大间距。 6.2.11探测点应尽量避开断裂带等地层速度剧烈变化地带,避免跨构造单元布设。在地质情况不清楚 的空白区域,单点微动测量点数不宜少于3个。

6.3.1工作精度应根据地质勘查任务、干扰强度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设计。 6.3.2工作精度分两级:

6.3.1工作精度应根据地质勘查任务、干扰强度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设计。

a) I级:频散曲线重复性好,平均相对偏差不大于5%,低频段频点密度高; b) ⅡI级:频散曲线重复性较好,平均相对偏差不大于10%,低频段频点密度较高。

应用条件不明或工作区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方法试验DB33/T 704-2020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pdf,确定合适的 和半径。在条件许可时,可在已知地热井旁进行试验

6.5.1设计书编写应以本文件及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结合需要解决的具体地质问题,分析已有资料 情况,论证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风险。根据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在现场踏勘基础上, 编制工作设计,明确工作内容和初步技术参数,说明预期成果、组织保障措施和经费预算等(参见附录 B)。

6.5.1设计书编写应以本文件及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结合需要解决的其体地质问题,分析已有资料

7.1.1拾震器宜采用速度型传感器,电压输出灵敏度不宜小于2V/(cm·s)。探测深度不大于1000m时, 自然频率不宜高于1Hz;探测深度为1000m~2000m时,自然频率不宜高于0.5Hz;探测深度大于2000m 时,自然频率不宜高于0.2Hz;有效频带范围内,频谱曲线应变化平缓。 7.1.2记录仪应自带内置卫星导航定位信号接收装置,且具有实时时间校正和多台传感器同步、连续 记录功能。时间精度(包括时钟精度和校正精度)为24h误差宜在土2.5ms以内。模/数转换不宜低于 24位,采样率不应大于100ms,动态范围不宜小于120dB。 7.1.3通道幅值一致性偏差不应大于1%,通道相位一致性偏差不应大于最小采样间隔的一半,折合 输入端噪声水平应低于1uV,电压增益应大于80dB。 7.1.4记录仪数据存储容量不宜低于8GB,充分蓄电后,持续工作时长不宜少于24h。

7.2.1野外工作前,必须进行仪器一致性试验。将全部仪器放置在同一点处,同步记录10min~20min, 计算各套仪器的功率谱、功率谱之比、相干系数和相位差,选择某一台拾震器记录数据为标准记录,分 别与其余拾震器记录进行比较,一致性不应小于95%。 7.2.2每日施工前,应对参与施工的仪器进行检验和一致性测试。仪器检验应按说明书进行。一致性 测试将全部仪器放置在同一点处,同步记录5min,通过数据回放检查原始记录是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应无坏道等仪器本身导致的异常。

NB/T 10701—2021

7.3.1各阵列点坐标均需使用高精度定位仪测量,定位平面中误差不大于阵列点最小间距的10%。 7.3.2根据设计的采集阵列和观测系统进行测网布设,当阵列点遇水域、高架桥、陡崖等特殊地形地 貌的场地时,可适当调整采集阵列,避开障碍,并记录实际点位坐标。 7.3.3采用圆形阵列时,同一阵列内拾震器平面位置移动距离不宜超过所在观测半径的5%,若仍无 法避开障碍,可将测点(即整个阵列)整体移动。 7.3.4圆形阵列需n+1道拾震器同时观测(n≥3),将一个拾震器布设在中心点,另外n个拾震器均 匀布设在某一采集半径的圆周上。可依次进行各半径的数据观测,在拾震器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也可 一次性完成各半径的数据观测。观测半径不宜少于3个。 7.3.5野外观测应尽可能采用圆形阵列,当障碍物较多时,可采用L形阵列、三角形阵列、不规则密 集阵列等,拾震器数量不少于10个。 7.3.6数据采集前,确保各拾震器与地面耦合良好,拾震器处于水平状态。对于便携式无缆拾震器, 需精确授时,时间校正精度应≤1ms。 7.3.7观测时长不应少于30min,干扰严重地区应延长采集时间或夜间作业。根据现场方法试验确定 合理的观测时长。 7.3.8详细记录仪器采集参数设置和野外现场工作,野外记录本(附录C)须用.3H及以上硬度铅笔 记录,字迹清楚,少涂改。记录内容包括阵列类型、拾震器编号及位置、采集开始和结束时间等信息, 同时记录观测点(拾震器埋置点)附近典型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可能引起噪声的干扰源。 7.3.9仪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保持周围环境相对安静,尽量避免人为振动干扰。 7.3.10收工后应及时将当天采集数据传入计算机,检查确认采集数据是否有效,并存盘备份。

7.4.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法规、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 7.4.2随时观察天气情况T/CSSEB 0008-2019 爆破振动监测技术规范(中国爆破行业协会团体标准).pdf,及时通信,靠近山区施工,要注意观察地形地貌和警示标志,远离山洪、 泥石流易发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