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旋挖钻孔桩施工三级技术交底简介:
旋挖钻孔桩施工三级技术交底,是指在旋挖钻孔桩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对施工人员进行的三个层次的技术讲解和指导。这三级交底包括:
1. 一级技术交底:这是最基础的交底,通常在项目的开始阶段进行,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或设计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技术讲解,包括施工方案、工艺流程、施工标准和规范、设备操作方法等内容,确保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对施工要求有深入理解。
2. 二级技术交底:在一级交底后,由施工队长或班组长对具体的操作人员进行交底,针对具体设备的操作要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安全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说明。这个阶段的交底更注重操作层面的细节。
3. 三级技术交底:这是对施工班组内部的操作工人进行的交底,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和讲解,使每个工人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操作步骤,保证每一步骤都能按照规范进行,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三级技术交底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明确的技术指导,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和风险,保证旋挖钻孔桩施工的顺利进行。
旋挖钻孔桩施工三级技术交底部分内容预览:
本工程混凝土设计为C30混凝土,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混凝土由拌合站集中拌合生产,使用罐车由施工便道运至施工现场,从搭设好的溜槽上运输混凝土进行浇筑,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及其水化热。
(2)、水下灌注混凝土主要机具
①向水下输送混凝土用的导管:导管采用壁厚为6mm的钢板卷制焊成。导管直径的选择:水深小于3m,可选Φ250;水深3~5m,可选Φ300;水深5m以上者可选Φ300~500。导管的分节长度按工艺要求确定,一般2m,最上端采用0.5~1.5M的几节短管调节导管的长度,使管距孔底300~500mm,导管采用法兰盘连接、活接头螺母连接以及快速插接连接;用橡胶“O”型密封圈或厚度为4~5mm的橡胶垫圈密封,严防漏水、漏气。
②漏斗和储料斗:可用6mm钢板制作,要求不漏浆、不挂浆,漏泄顺畅彻底。应有足够的容量以保证首批灌入的混凝土(既初灌量)能达到要求的埋管深度(2~6M)。
③首批混凝土填充漏斗所用的堵住漏斗底部的封口板,采用钢板制作DB33/T 310001-2020 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pdf,亦可采用钢板或者木料制成的球塞等。
④升降安装导管、漏斗的设备(现场可使用吊车、挖机或桩架等)。
(3)、水下灌注混凝土施工流程
②安放导管。在导管底部开放的状态下将导管缓慢的沉到距孔底300~500mm的深度处。
③将封口板或球塞放在漏斗底部,封口板用细钢丝绳引出。
④灌入首批混凝土,加满整个料斗。
⑤将封口板或者球塞向上拔出,初灌混凝土,导管埋入混凝土内1.5米以上。
⑥连续灌注混凝土,上提导管,导管下口要始终埋在混凝土内下2米以上,严禁提出。
⑦混凝土灌注完毕,拔出护筒。
(4)、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要点
①灌注首批混凝土时,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小于1米。
②连续灌注混凝土: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应连续不断灌注混凝土,严禁中途停工(两次混凝土灌注间隔不能大于30min)。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提升、逐级拆卸导管,保持导管的合理深度。探测次数一般不少于所使用的导管节数,并应在每次起升导管前探测1次管内外混凝土面高度。遇特别情况(局部严重超径、缩径、漏失层位和灌注量特别大的桩孔等)应增加探测次数,同时观察返水情况,以正确分析和判定孔内情况。
③导管的埋深:导管的埋深大小对灌注质量影响很大。埋深过小,往往会使管外混凝土面上的浮浆沉渣夹裹卷入管内形成夹层;埋深过大,导管底口的起压力减小,管内混凝土不易流出,容易堵管。最大埋深不宜超过最下端导管长度或6m。
④混凝土灌注时间:混凝土灌注的上升速度不得小于2m/h。灌注时间必须控制在埋入导管中的混凝土不丧失流动性的时间内,必要时可参入适量缓凝剂。
⑤桩顶的灌注标高及桩顶处理:桩顶的灌注标高至少比设计标高增加0.5~0.8m,以便清楚桩顶部的浮浆渣层。
⑥在灌注过程中,后续的混凝土宜通过溜槽徐徐灌入漏斗和导管,不得将混凝土整斗从上面导入管内,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胶垫而使导管漏水。
⑦当混凝土面上升带到钢筋笼下端时,为防止钢筋笼被混凝土顶起,应采取以下措施:
a、在孔口固定钢筋笼上端;
b、灌注混凝土时间尽早完成,以防止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过小;
c、孔内混凝土接近钢筋笼时,应保持埋管深度,放慢灌注速度;
d、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笼1~2m后,应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深,增大钢筋笼在下层混凝土中的埋置深度。
当桩身砼强度达到80%以上时,即可开挖桩头凿除多余部分,但不能截断钢筋,使桩顶表面符合要求。施工完毕后,对桩基的质量用超声波探伤检测确认,并上报监理工程师抽检。当检测后,桩身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研究处理方案,并上报监理单位。
1、进场后,注意气象部门的早期天气预报,及时对施工做出安排或调整,提前做好防护和排水施工,作好所需材料和设备的准备。
2、机械设备及钢筋等材料要采取防雨、防潮措施,进行覆盖、垫高,保证通风良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或造成材料浪费。在雨季施工时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防雨措施。
七、旋挖桩施工应急预案
1、根据地质报告和现场考察,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该工程不同地质段、会存在问题采用相应的处理办法。
轻微塌孔:使用挖土机向孔内回填可塑性好的粘性土,钻机反转向下加压,正转取土,充分压实孔壁,重新成孔;
严重塌孔:向孔内浇筑低标号C15混凝土,待24小时后重新成孔。
可塑性软弱层:此软弱土不容易大面积坍塌,可通过反复扫孔,在孔内适当回填一些干土反压后再正转取土,使一部分干土压入孔壁内,增加淤泥层的可塑性,注意钻进速度的控制。如孔底遇水,记录下孔口距水面深度,提钻时应提出水面后停滞一段时间,使钻头内的水流出钻头后再提钻,以减少水对孔壁的冲刷,从而减少塌孔和缩孔。
可塑性较差软弱层(或软弱层较厚):遇此无法钻进时,可停止钻进,反复取土使孔底形成空腔(5~8斗为宜),向孔内填充C20混凝土,待24小时后再重新成孔,软弱层较厚时,重复上述步骤。
无可塑性或可塑性极差软弱层(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土层塌孔的处理):
a、反压混凝土:反复捞土,形成空腔,反压C25混凝土,下放钻头搅动混凝土,使混凝土充分掺入软弱层中,48小时后重新成孔(时间可根据气温和现场实验确定)。
b、全护筒:当场地由于土层松散,泥浆在孔内渗漏严重,无法贮水,采用钢护筒施工。将孔径扩大一个级别,根据软弱层深度下放钢护筒穿过淤泥层,取出筒内软弱土即可成孔,砼浇筑高度超过淤泥层表面高度2~3米后,即可拔出护筒。
下放钢护筒:软弱层中无大块中风化孤石且软弱层深度小于3米时直接用钻机或挖机压入,当淤泥深度大于3米时,需采用震动锤辅助下放(取出)钢护筒。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本工程将采用两种不同方案相结合的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另在桩位孔口处设置钢护筒,可防止下钢筋笼时掉土。
钢护筒制作、埋设:长度2~4m以内的钢护筒,采用厚6mm的钢板制作,长度大于4m的钢护筒,采用厚12mm钢板制作;钢护筒埋置较深时,采用多节钢护筒连接使用,连接形式采用焊接,焊接时保证接头圆顺,同时满足刚度、强度的要求;钢护筒的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具体尺寸按设计要求选用;钢护筒埋设深度应满足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护筒埋设时,应将钢护筒埋置至密实回填土层0.5m以下,高出施工地面0.3m;钢护筒埋设前,先准确测量放样,保证钢护筒顶面位置偏差不大于5cm,埋设中保证钢护筒垂直度不大于1%;埋设钢护筒前,采用较大口径的钻头先预钻至护筒底的标高位置后,提出钻斗且用钻机动力头压盘将钢护筒压入到预定位置。用粗颗粒土回填护筒外侧周围,回填密实。
卡埋钻具是旋挖钻进施工中最容易发生的、也是危害较大的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加以预防,一旦出现事故,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
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①、较疏松的砂卵层或流砂层,孔壁易发生大面积塌方而造成埋钻。在钻遇此地层前,应提前制定对策,如调整泥浆性能、埋设长护筒等。
②、粘泥层一次进尺太深孔壁易缩径而造成卡钻。所以,在这类地层钻进要控制一次进尺量,一次钻进深度最好不超过40cm。
③、钻头边齿、侧齿磨损严重而无法保证成孔直径,钻筒外壁与孔壁间无间隙,如钻进过深,则易造成卡钻。所以,钻筒直径一般应比成孔直径小6cm以上,边齿、侧齿应加长,以占钻斗筒长的2/3为宜,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钻头边齿、侧齿磨损后要及时修复。
④、因机械事故而使钻头在孔底停留时间过长,导致钻头筒壁四周沉渣太多或孔壁缩径而造成卡埋钻。因此,平时要注意钻机本身的及时保养和维修,同时要调整好泥浆性能,使孔底在一定时间内无沉渣。
处理卡埋钻的方法主要有:
①、直接起吊法,即用吊车或液压顶升机直接向上施力起吊。
②、钻头周围疏通法,即用反循环或水下切割等方法,清理钻筒四周沉渣,然后再起吊。
③、高压喷射法,即在原钻孔两侧对称打2个小孔(小孔中心距钻头边缘0.5m左右)然后下入喷管对准被卡的钻头高压喷射,直至两孔喷穿,使原孔内沉渣落入小孔内,即可回转提升被卡钻头。
④、护壁开挖法,即卡钻位置不深时,用护筒、水泥等物品护壁,人工直接开挖清理沉渣。
1.4、动力头内套磨损、漏油
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钻机设计上存在欠缺外,主要是超钻机设计能力钻进所致,所以要注意旋挖钻机的设计施工能力,不要超负荷运行。
2、灌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导致导管进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产生:
①、首批砼储备不足,或虽然砼储备已够,但导管底口距孔底的间距过大,砼下落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以致泥水从底口进入。
预防和处理方法:如有发现导管进水,应立即将导管重新下放至距孔底250~400mm,重新投入足够储备的砼进行冲底,不得已时需要将钢筋笼提出采取复钻清除。然后重新放下骨架、导管并投入足够储备的首批砼,重新灌注。
②、导管接头不严,接头间橡皮垫被导管高压气囊挤开,或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流入。
③、导管提升过猛,或探测出错JC/T171.2-2019 涂覆玻璃纤维布 第2部分:聚四氟乙烯乳液涂覆玻璃纤维布.pdf,导管底口超出原砼面,底口涌入泥水。
针对②、③两中原因引起的事故,应视具体情况,拔换原导管重下新管;或用原导管插入续灌,但灌注前均应将进入导管内的水和沉淀土用吸泥和抽水的方法吸出。
卡管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初灌时隔水栓卡管;或由于砼本身的原因,如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夹有大卵石、拌和不均匀,以及运输途中产生离析、导管接缝处漏水、雨天运送砼未加遮盖等,使砼中的水泥浆被冲走,粗集料集中而造成导管堵塞。
处理办法:用长杆冲捣管内砼,用吊绳抖动导管,或在导管上安装附着式振捣器等使隔水栓下落。如仍不能下落时,则须将导管连同其内的砼提出钻孔,进行清理修整(注意切勿使导管内的砼落入井孔),然后重新吊装导管,重新灌注。一旦有砼拌和物落入井孔Q/GDW 1898-2013标准下载,须将散落在孔底的拌和物粒料予以清除。
提管时应注意到导管上重下轻,要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翻倒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