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下车库深基坑监测技术施工方案

[河北]地下车库深基坑监测技术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35.17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116535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河北]地下车库深基坑监测技术施工方案简介:

地下车库深基坑监测技术施工方案是一种专门针对地下车库等大型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控制措施。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或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复杂的地下空间。由于深基坑施工可能对地层稳定性、周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测。

施工方案简介如下:

1. 监测目标:主要监测深基坑的位移、沉降、裂缝、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和地下水位等关键参数,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2. 监测方法:通常采用各种现代监测技术,如位移计、倾斜计、应变计、裂缝宽度计、地下水位计等。同时,还会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雷达探测、声波透射法等进行动态监测。

3. 监测网络:根据基坑的形状、大小和地质条件,设置合理的监测点,如基坑边缘、支撑结构、周边建筑物等。

4. 数据采集与分析:定期或实时采集监测数据,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预警与应急措施:根据监测结果,设定预警值,一旦达到预警值,及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调整施工方案,避免安全事故。

6. 报告与反馈:将监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及时反馈给工程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以便于决策和调整。

总的来说,地下车库深基坑监测技术施工方案是为了确保深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保护周围环境和公共安全,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河北]地下车库深基坑监测技术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轻质砂浆 JG/T 521-2017》1)沧州中医院医技门诊病房楼基坑支护工程图纸及设计方案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基坑工程手册(刘建航,候学渊主编)

6)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赵锡宏等主编)

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8)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同济大学)

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1)边坡(冠梁)顶部水平位移;

2)边坡(冠梁)顶部垂直位移;

3) 基坑南侧平房沉降监测;

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每天均应进行巡视检查,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冠梁有无裂缝出现;

2)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沉陷及滑移;

3)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4)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5)周边管道有无破损、泄漏情况;

6)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7)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8)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9)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基准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1)水准基准点、工作点及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基准点点位应选择在基坑土建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域,一般情况下,应布设在3倍的开挖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其数量和分布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应便于施工、施测和保存。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基岩式基准点,亦可选择具有挖孔桩基础的高层建筑物的结构上建立基准点或稳固道路连续3个基准互相检核。

监测点的布置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第一,围绕工程围护结构、主体结构本身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和内力进行,观测点主要分布在围护结构本身的薄弱处;第二,根据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邻近建筑物、道路及管线)的影响进行监测,特别是西侧两幢建筑物为本次监测的重点。因此,在监测点布置时坚持兼顾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具体观测点的布设按“监测点布设平面位置图”的布点要求进行布设。基坑坡顶处每隔18米布设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点1个,共计26个。基坑南侧20米内每处平房外墙墙角布设沉降观测点,共计24点。实际布点时可根据工程需要和现场情况做适当优化、调整。

水准路线控制网布设的基本原则采用分级,首先根据工程走向及周边建筑物监测点分布情况,布设首级控制网(起始、闭合于水准基点),观测首级控制点高程;其次,布设二等水准网(起始、闭合于首级控制点),观测各沉降点高程。首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以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均可,具体采用那种路线,根据监测点分布情况和建筑物密集程度决定。在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时,为确保前后视距差满足二等精度要求,同时满足变形监测的“三定”要求(测站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在布设的同时量测出每次仪器的安置位置,并用红油漆在地面做出标记。

(2)水平位移基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布设

1)水平位移基点及工作基点的布设

2)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

同时为了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可以在离基坑100~150m左右的距离埋设检核基点,也可以利用附近的高层建筑物上的避雷针或稳固建筑物墙边,用后方交会法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5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1)沉降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基准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的观测

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在远离基坑的稳定区域选设置三个稳固的水准点,假定其中一个水准点的高程,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规范往返求出该另外两个水准点高程。则该三点即为本工程变形监测的高程基准点,在监测范围内布设若干工作基点,采用二等水准方法与基准点联测,可得出工作基点高程,工作基点应选在相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近、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各监测点的高程是通过高程基准点形成的一条二等水准闭合路线或附合路线,由线路中的工作基点来测定各监测点高程。监测时应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尽量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尽量固定观测人员以及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各监测点的初始值取三次观测平均值。

2)数据记录及平差处理

观测记录采用手提电脑自编记录计算程序进行,可提高工效和计算不出错。所有观测数据,都按规范规定要求的各项限差进行控制。内业中,利用合格的外业观测数据,用软件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各点的高程及沉降量、累积沉降量。

3)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下表:

沉降监测精度(mm )

注: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括号内数值对应于基坑周边环境的竖向位移报警值。

(2)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水平位移基点及工作基点观测方法

基点观测采用前方交会法,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采用后方交会法。基准点定期进行联测,精度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测量技术的要求。

2)水平位移监测点观测方法

根据基坑施工现场实际条件,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极坐标法与小角度法进行:

a.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极点连线和两个已知点连线的夹角的方法,如图:

测定待求点C坐标时,先计算已知点A、B的方位角

测定角度β和边长BC,根据公式

计算BC方位角:

b.小角度法原理如下图所示。

是利用全站仪或经纬仪精确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的微小角度,并按下式计算偏离值:

首次观测4个测回,取平均值。

3)数据记录及平差处理

与前述类似,所有观测数据,都按规范规定要求的各项限差进行控制。内业中,利用合格的外业观测数据,用南方测绘公司平差易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处理,计算各水平位移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及累计位移。

4)观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基坑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1)基坑开挖前一周,进行背景值的观测(监测3次取其平均值);

(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工况施工;

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9)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DB14/T 2323-2021 黄土地区桥梁排水系统设计指南.pdf10)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5)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6)施工过程中,我方与现场监理、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如工程施工需要,及时监测;

(7)初步计划每测点观测次数为30次,具体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调整;

(8)监测期限预计4个月,为从基坑开挖开始,到基坑回填施工结束。实际时间可根据工程情况适当调整。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

本基坑坡顶(冠梁)水平位移速度连续三日不应超过4mm/d或位移总量应小于40mm广东市政定额 D.2 道路工程20190112,当日位移速度一旦达到8mm/d,立即报警;坡顶(冠梁)、周边平房垂直位移总量报警值设为40mm,速率为连续3日4mm/d或当日位移速度超过6mm/d。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