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载简介
某特大桥简支梁支架法现浇箱梁施工方案简介:
特大桥简支梁支架法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是一种常用于大跨度桥梁建设中的施工技术。简而言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支架设计:首先,需要设计出适合箱梁施工的支架结构,这通常采用贝雷梁、碗扣式支架或履带吊车等。支架要能承受箱梁混凝土浇筑时的重量,同时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
2. 场地准备:选择合适的施工场地,清除杂物,进行地基处理,保证支架的稳定性。
3. 支架安装:按照设计图进行支架的搭设,确保其准确无误,通常会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
4. 模板安装:在支架上安装箱梁模板,模板要平整、严密,保证箱梁的形状和尺寸。
5. 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配比、运输和浇筑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通常会采用泵送混凝土,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分布。
6. 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保湿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增长。
7. 支架拆除:在箱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支架,完成箱梁的形成。
这种施工方案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工期短等优点,但对支架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严谨的管理。
某特大桥简支梁支架法现浇箱梁施工方案部分内容预览:
波纹管两端应封严,防止混凝土进入。
锚垫板固定在端模上,安装锚垫板时,固定牢靠,与波纹管连接处密封完好,压浆孔进行封堵,防止混凝土进入。
5.18.3预应力钢绞线加工及安装
DB1506/T 25-2021 复合封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预应力钢绞线下料长度确定
预应力钢绞线下料长度按下式计算,并通过试用后再行修正。
L=L1+2L2+2L3+2L4
L—钢丝或钢绞线下料长度
L1—锚具支承板间孔道长度
L3—张拉千斤顶支承端面到槽形槽口外端面间距离(包括工具锚高度)
L4—长度富余量(一般取100mm)
钢绞线在料场进行下料加工,采用砂轮切割机切割,严禁使用电焊机切割钢绞线,钢绞线切割后其切割端头立即用20号铁丝绑扎,防止钢绞线头松散。
下料好的钢绞线进行编束后用20号铁丝绑扎,间距1~1.5m,使编扎成束顺直不扭转。编束后的钢丝或钢绞线应顺直按编号分类存放。钢丝或钢绞线束搬运时,支点距离不得大于3m,端部悬出长度不得大于1.5m。
钢绞线采用整束安装。穿束前将钢绞线端头用胶布包好,在钢绞线两端编号标识,采用牵引机械进行穿束。
钢绞线安装后浇注混凝土,在浇注混凝土时采取措施避免水泥浆进入管道。
5.18.4预应力张拉
5.18.4.1张拉设备选择
张拉设备要配套标定、配套使用,配套标定期不得大于半年。标定应在国家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进行。
张拉千斤顶在张拉前必须经过校正,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千斤顶校正有效期为一个月且不超过200次张拉作业。拆修更换配件后的张拉千斤顶必须重新校正,发现异常随时效验。与千斤顶配套使用的压力表应选择防振型产品,表面最大读数应为张拉力1.5~2.0倍,精度不应低于1.0级,校正有效期为一周。当用0.4级时,校正有效期可为一个月。压力表发生故障后必须重新校正。
5.18.4.2张拉顺序
预应力钢绞线按预张拉、初张拉和终张拉三个阶段进行。
预应力钢绞线采用两端同步张拉,并左右对称进行,两端两侧四个千斤顶同时进行张拉。张拉顺序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张拉顺序及控制应力表如下:
预应力钢绞线采用双控措施,实际伸长量与计算伸长量差值控在±6%以内,张拉过程中应保持两端的伸长量基本一致。
梁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60%以上时,进行带模预张拉,张拉时拆除端模,内膜松开,并清理锚垫板、压浆孔。
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80%以上且弹性模量达到设计要求方可进行初张拉,初张拉后拆除底模及支撑。
终张拉应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设计值后,且在确保施工工艺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
5.18.4.3张拉工艺
张拉的一般操作流程:0→0.2σk(作伸长值标记,测工具锚夹片外露)→σk(静停持荷5分钟)→补拉至σk(测伸长值,测工具锚夹片外露量)→回油到0锚固(测总回缩量、测工作锚夹片外露量)。
钢绞线张拉完成经检查人员确认无滑丝、断丝现象,并测量梁体挠度合格后,采用砂轮机进行锚外钢绞线切割,钢绞线切割处距锚具30~35mm。
5.18.4.4张拉质量要求
钢绞线张拉质量要求见下表
5.18.4.5预应力张拉注意事项
预应力施工的隐蔽性和危险性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及制度施工,专业人员操作及维护张拉设备。施工中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A、压油管使用前应作耐压实验,不合格的不能使用;油压泵上的安全阀调至最大工作油压下能自动打开的状态;油压表安装必须紧密满扣,油泵与千斤顶之间采用的高压油管连同油路的各接头,均完整紧密,油路畅通,在最大油压下保持5min以上均不得漏油,若有损坏者及时修理更换。
B、锚具妥善保管,使用时不得有锈、水及其他污物,不得有电流通过。安装锚具前将锚固夹持段钢绞线上的浮锈及污物清除干净,以免在张拉时浮锈、污物填满夹片齿槽引起滑丝。
C、张拉前严格核实钢绞线长度与规格,钢绞线锈蚀时不能有效张拉锚固。安装锚板前确认预应力孔道无漏浆粘结钢绞线现象,如有给予排除。
D、由于腹板钢绞线较长,因此在锚板锥孔中涂少量润滑剂,以利夹片跟进,退锚和锚固,防止断丝。
E、安装锚具时,锚板与锚垫板企口对正,夹片安装后平齐,可用专用工具轻敲,但不得重敲把夹板损坏。张拉施工时根据工作锚的规格使用配套相应的工具锚。
F、张拉时做到孔道,锚板与千斤顶三对中,减少孔道摩阻损失。
G、从施加预应力到锚固后,除非采取有效的屏蔽措施,操作人员不得在锚具正前方活动,不得重力敲打钢绞线或锚具,切除多余钢绞线时,禁止用电焊切割,为保证锚具不受切割热影响,用砂轮切割。操作千斤顶和测量伸长值的人员,站在千斤顶的侧面,油泵开动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如需离开,必须把油阀门全部松开或切断电源。
5.18.5预应力管道压浆
预应力筋终张拉完成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管道压浆。压浆前清除管道内杂物及积水。
压浆用水泥为强度42.5级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不超过0.30,且不得泌水,流动度为30~50s;压入管道的水泥浆应饱满密实,体积收缩率应小于2%。初凝时间应大于3h,终凝时间应小于24h,压浆时浆体温度应不超过35℃。
水泥浆采用水泥浆拌合机现场拌制,现场配备计量设备并悬挂配合比标识牌,同时进行浆体流动度试验,并做好强度试块。
水泥浆搅拌至压入管道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40min。
预应力管道压浆应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压浆泵应采用连续式;同一管道压浆应连续进行,一次完成。灰浆经4900孔/cm2筛子过滤后,存放在储浆桶内并保持足够数量,以使每个孔道压浆能一次连续完成。水泥浆由一端压入,当另一端出浆浓度与进浆浓度一致时,关闭出浆口,继续压浆,当压力达到0.5~0.6MPa时,关闭进浆口,且持压2min,待浆体初凝不流动时方可拆卸浆阀,以确保孔道内浆体饱满密实。
压浆应连续一次完成,如中途发生故障不能连续一次压满一个孔道时,应立即用高压水将未压满的孔道冲洗干净,故障处理后再进行正常压浆。
压浆过程中和压浆48小时内,结构混凝土的温度不得低于5℃,否则应采取保温措施。当气温高于35℃时,压浆应在夜间进行。
孔道压浆应填写施工记录。
一是管道压浆时一定要注意相邻管道是否串浆,每次压浆后用通孔器对相邻管道进行孔道检查,如有串浆及时采用高压水冲洗干净。
二是压浆时要密切注意压浆泵压力表,如出现异常要及时停止压浆,以防压浆管爆裂伤人。
为保证有足够的张拉空间,封锚混凝土在相邻两孔梁预应力筋张拉作业完成后再灌注。当本桥与桥台相接时,桥台胸墙部分应在张拉完成后再浇筑。
孔道压浆完毕,经检查无不饱满情况,浆体已凝固后,及时进行梁体封锚作业。
绑扎封锚钢筋之前,先将锚垫板表面的粘浆和锚环上的封锚砂浆铲除干净,对锚圈与锚垫板之间的交接缝应用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防水处理,并对梁端进行凿毛。
设置端部钢筋网。为固定钢筋网的位置,将部分钢筋点焊在支承垫板上。
妥善固定封端模板,以免模板位移。
封锚混凝土振捣密实,无蜂窝麻面,与梁端面平齐,封端混凝土各处与梁体混凝土的错台不超过2mm。
加强养护,充分保持混凝土湿润,防止封端混凝土与梁体间产生裂纹。
封锚混凝土养护结束后,采用1.5mm厚聚氨酯防水涂料对接缝处进行防水处理。
5.19 梁体沉降变形监测
5.19.1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桥梁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质量。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5.19.2 沉降变形监测的原则
为确保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受控,合理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按照以下原则组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立体监控、信息施工、数据真实,成果可控。通过对桥梁的沉降观测点的精密测量,沉降观测数据全面收集,系统、综合分析沉降变形规律,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桥梁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5.19.3 梁体观测标设置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梁体观测标布置见下图
5.19.4沉降变形观测方法
XX特大桥均采用支路线法。
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近、且高差也相近时,可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间的高差。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变换仪器高双次置镜观测,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双次置镜测得的高差值>0.7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
当沉降观测点距引测水准基点较远、且高差较大,无法一次置镜测得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间的高差时,可最多两次置镜测量,为避免单次测量可能产生的错误,应采取往返测测量方式。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mm时,取两次测量高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值;当往返测的高差值>1mm时,应重测,直至满足要求。
5.19.4.1观测精度
梁体沉降变形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观测,观测精度为±1mmDL/T 1778-2017 柔性直流保护和控制设备技术条件,读数取位至0.1mm。
5.19.4.2观测频次
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频次表
5.19.5观测资料整理
观测资料应齐全、真实、详细、规范、具有可追溯性并符合设计及实施细则要求YB/T 4906-2021 热轧型钢轧辊.pdf,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名制度。
人工观测记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建立相关观测台帐,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6.1冬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