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研楼施工组织设计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研楼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54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96179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研楼施工组织设计简介: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研楼施工组织设计部分内容预览:

2.2.2.5、施工消防用水量:

由于本工程施工现场面积8000m2,在5公顷之内,依据现场消防用水量定额,按同时发生两次火灾计算,取q5=10L/S。

2.2.2.6、总用水量的确定:

JC∕T 2448-2018 精制方解石粉 q1+q2+q3+q4=0.724+0.02+0.6+1.04

=2.384L/S

故总用水量:Q=K5×q5

所以:Q=1.1×10=11L/S

2.2.3、干管的布置及管径选择

本工程考虑在该建筑物西侧中部挑檐板外侧设给水立管,与顶板边梁连接固定。

生产消防水管D=100~300mm时,正常流速按v=1.4m/s计算,则干管直径:

d=[4Q/(1000πv)]1/2

=[4×11/(1000×3.14×1.4)]1/2=0.1m

选用DN100焊接钢管做干管,外径114mm,内径106mm,大于100mm,可以满足要求。

2.2.4、消火栓的布置

现场周围布置有五处地下消火栓,已能满足消防要求,所以地下室至地上3层均不设消火栓口,4~16层每隔一层设置消火栓口,以满足消防保护面积的要求,并适当减少灭火器的配置,栓口设置距地高度为120cm,栓口向外,出水方向垂直于墙面呈90o。

2.2.5、生产用水设施

给水系统支管采用DN20焊接钢管,其高度距相应楼层面90cm,生产用水由支管提供,其阀门高度为90cm。再施工程生产用水利用塑料水管满足用水点的需要。

2.2.6、现场生活用水

施工现场生活用水从未经过水箱的水平干管接出DN20的支管供水,其中包括职工食堂用水、民工食堂用水、民工生活区用水及生活饮用水等,支管埋设深度800mm。

2.2.7、临时用水系统的保温

当工程进入冬施、气温较低时,给水系统干管、支管及蓄水池采取保温措施,以保证正常的消防、生产及生活用水。

干管及支管采用阻燃岩棉管外缠玻璃丝布保温。

蓄水池侧壁及盖板均采用阻燃岩棉被保温,保温材料外回填土压实。

2.2.8、排水系统

沉淀池设置在现场东北角,建筑物东侧设置一条排水沟与沉淀池连通,泵车冲洗、雨水等通过排水沟排至市政管网,并定期对沉淀池进行清理。

2.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

2.3.1、在施工现场西南角设450KVA配电室,由自动化研究所院内引入两路电缆,干线全部采用地埋方式,埋入深度700mm,采用三相五线制,现场共设10个分配电箱,以满足各部位机械及照明需要。

2.3.2、用电量计算:

设备电机功率详见附表3。

电动机额定功率:P1=377.4KVA K1=0.6

电焊机额定容量:P2=115.8KVA K2=0.6

室外照明用电量:P3=30KVA K3=0.8

室内照明用电量:P4=15KVA K4=1.0

P=(ΣP1×K1/0.75+ΣP2K2+ΣP3K3+ΣP4K4)×1.05

=(377.4×0.6/0.75+115.8×0.6+30×0.8+15×1.0)×1.05

= 431KVA<450KVA

故甲方提供的450KVA容量变压器满足施工需要。

2.3.3、电流计算:

式中:I——总负荷电流(A),

P——计算负荷(KVA)

U——线电压(KV),取U=380V=0.38KV

由公式得:I=450/(3×0.38)=394.7A

故选用3×95+2×50mm2的塑铜电缆一根。

2.3.4、所有保护零线截面为50mm2,保护线采用绿/黄双线。

2.3.5、施工机具接入电源设有漏电开关控制,配电线路至用电设备实行三级以上漏电保护,其末端漏电开关漏电电流不大于30mA。

3、协调场外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3.1、制约和影响施工生产的因素很多,内部外部的都有,特别是场外协调工作十分重要,项目工程部设专人联系,协调对外工作。

3.2、走访当地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并根据北京市和建委的有关规定,征求街道和居民委员会的意见,合理调整和安排现场的施工计划,确保施工不扰民。

3.3、和消防保卫部门、环保部门、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做好现场的各种办证工作,使施工纳入法制化、合理化轨道。

3.4、积极协调好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质量监督部门的关系,及时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施工过程通讯联络

塔吊司机、信号工采用对讲机联络,以确保正确指挥,共配置三台,其中塔吊司机、楼上信号工、楼下信号工各一台。

现场管理人员配备对讲机联系,对现场发生的各类事情及时得到全面了解。

5、大型机械设施准备

5.1、反铲挖土机:用于基础土方开挖,2000年10月10日进场,10月25日退场。

5.2、主体结构施工选用一台SIMMA GT187C2.5塔吊,设置于建筑物西侧中部,臂长52m,塔吊基础底标高与建筑物基础底板底标高相同,在基础垫层施工时浇筑,待强度达到要求后即立塔,保证地下室结构施工使用,具体位置见附图1:基础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5.3、二次结构及装修施工期间垂直运输采用一台SCD200/200L双笼外用电梯,吊笼尺寸为3×1.3×2.6m,单笼载重量1000kg,外用电梯高度60m,设置在建筑物西侧(塔吊南侧),计划结构施工至八层时,开始支立。具体位置见附图3:装修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6.1、管理人员培训

做好施工管理人员上岗前的岗位培训,保证掌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对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培训学习新规范、新法律法规。

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施工交底、季节性施工交底,使全部管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6.2、劳务人员培训

对劳务队全体人员进行进场前安全、文明施工及管理宣传、动员。

对特殊工种集中培训,考核取证后方可上岗。

对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前技术、质量交底。

7.2、标准养护室购置安装温度及湿度自控仪,降温及加湿采用淋水,升温采取加热器加热,以确保温度和湿度,试验室完全封闭做好保温隔热处理,确保室内温度在20±2℃范围内,湿度不小于95%。养护室的试块必须上架,试验人员办公室必须配备桌椅、资料柜、资料盒、办公用具等,要保持仪器设备摆放整齐、房间整洁。

流水段划分既要考虑现浇砼工程的模板配置数量、周转次数及每日砼的浇筑量,也要考虑流水段材料和工程量的均衡程度和塔式起重机每台班的效率,具体流水段划分如下:

1.1、底板及反梁分别一次性浇筑,不分流水段,中间设膨胀加强带与两侧砼同时浇筑。

1.2、地下室墙柱及梁板各分为两个流水段,以膨胀加强带为界分为Ⅰ、Ⅱ两段,膨胀加强带与Ⅱ段一起浇筑。

1.3、主体结构墙柱及梁板均分为两个流水段,后浇带南北各为一段,后浇带在浇筑完本层楼板后一个半月(45日历天)浇筑。

流水段划分及后浇带位置详见附图6:地下室结构流水段划分图、附图7:主体结构流水段划分图。

2.1、平面及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现场设一级导线测量建立四个平面控制点。在现场建立一条附合水准路线,将±0.00m标高引至现场,建立四个±0.00m标高基准点供现场利用。轴线控制桩、水准点引入施工区后须经甲方、监理、公司技术部及经理部共同校对合格后方准使用,各层轴线、标高定位由经理部工程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核对。

2.2、施工现场的测量放线

建筑物施工测量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定位条件等因素编制施工测量放线方案,以指导建筑物测量工作顺利进行。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和施工图绘制放线详图,作为重要技术资料存档以备核查追溯。

轴线控制点引入施工区后,须经甲方、监理等单位核验后方可进行施工放线。

各轴线必须遵守大尺寸内分小尺寸的原则,控制轴线传入楼层后应先拉控制轴线间的距离,再拉开间的轴线,并填写楼层测量记录。

每次施工放样投点前先检查地面控制点,确保准确无误后,利用激光铅直仪往上独立投点两次,其误差控制在3mm以内;高程利用钢卷尺沿直线量距传递,其误差不大于2mm。

2.3、钢尺量距时要求采用标准拉力50N,季节复检时,根据气温情况进行温度校正。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情况视具体情况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要求每层轴线距离用DM—A5红外测距仪校对。

2.4、标高抄测采用S3长水准GB/T 25033-2010 再生沥青混凝土.pdf,视距差控制在20mm以内,均以控制水准点作后视,并作往返闭合。

2.5、楼梯间放线扣除面层做法,放出详细平面、标高及砼面层控制线;四个大角,以控制轴线引上下贯通线控制垂直偏差,外墙立面窗口两侧控制线从上到下弹通线,逐层上引控制。

2.6、所有测量仪器及器具定期由区以上技术监督局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7、沉降观测:(由建设单位直接委托有资质单位)沉降观测点设在主楼四角及中心各一点,主楼中心及地下室四角各一点。当浇筑完底板砼,即在底板上埋设临时观测点,待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观测,以后结构每升高一层,将临时观测点上移一层,直至±0.00时,按规定埋设永久性观测点,然后每施工二层,复测一次,直至竣工。工程竣工后,第一年观测四次,第二年观测二次,第三年后观测一次,至下沉量不大于1mm/100d时停止观测。

沉降观测点等级按三等,观测方法为二等水准测量。

DB37∕T 5106-2018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具体详见《测量方案》。

根据本工程地质勘探报告地下水位较高,需要降水,建设单位已分包到其它单位施工,施工总承包单位进场时降水施工已近尾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