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 2626-2021 木质复合板材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检测方法.pdf

JC/T 2626-2021 木质复合板材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检测方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C/T 2626-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76731
免费资源

JC/T 2626-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C/T 2626-2021 木质复合板材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检测方法.pdf简介:

JC/T 2626-2021《木质复合板材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检测方法》是一份中国建筑工业协会发布的行业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对木质复合板材(如胶合板、刨花板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如甲醛、苯、T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检测方法。这份标准对于确保室内空气质量,防止甲醛等有害物质超标释放,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准备:选取木质复合板样品,按照标准尺寸切割并包装,确保样品在检测前处于稳定状态。

2. 标准化采样:使用专业的采样设备,如Tenax吸附管或活性炭管,对样品的表面和环境进行采样。

3.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气体样品进行前处理,如解析、浓缩等,以便于后续的分析。

4. 检测分析:通过气相色谱法、光谱分析法等技术,对样品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测定。

5. 数据处理: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出木质复合板的污染物释放量,如甲醛释放量、苯释放量等。

6. 结果评价:根据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规定,以确定其是否可用于室内装饰或建筑。

这个标准的实施有助于规范木质复合板材的生产和使用,保障消费者在装修后的室内环境健康。

JC/T 2626-2021 木质复合板材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检测方法.pdf部分内容预览:

JC/T26262021

气候舱逐时浓度法测量木质复合板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包含气候舱密闭状态和通风状态两个阶段, 物理过程示意图见图1。 在气候舱密闭状态下(空气置换率小于0.02h"),木质复合板中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等污染物 由材料内部或表面向舱内空气中自由释放,直至气候舱内污染物达到释放平衡,测定此时污染物的密闭 平衡浓度。气候舱内污染物浓度变化示意图见图2。 在木质复合板中污染物达到释放平衡后,将气候舱转化为通风状态[空气置换率为(1.00土0.05)h"], 采样测定不同时间段气候舱内污染物浓度。通过密闭平衡浓度和通风状态下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物浓度, 通过模型计算求得木质复合板的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初始可释放浓度、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计算方 去按照附录A的规定。

1一一气候舱: Q一一气候舱通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一送气口; 1一一木质复合板在气候舱中释放时间,单位为秒(s): 一搅拌风扇; C(t)一一t时刻气候舱中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4一一出气口; L一一木质复合板厚度的一半,单位为米(m): 5一一木质复合板: hm—一对流传质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计算中可取0.00117m/s: 一木质复合板各切而沿污染物传播方向与木质复合板中心的距离,单位为米(m): C(r.l)——/时刻木质复合板中距离中心x处的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图1气候舱逐时浓度法物理过程示意图

GB 50139-2014 内河通航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IC/T 26262021

C。一一气候舱中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木质复合板在气候舱中释放时间,单位为秒(s): 气候舱内污染物密闭平衡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C。一一木质复合板中污染物初始可释放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K一一木质合板中污染物的分配系数; /一一气候舱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m一气候舱内木质复合板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0一一气候舱通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5. 1. 1 气候舱

候舱逐时浓度法气候舱内污染物浓度变化示意

气候舱参数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气候舱容积为30L~1000L,容积误差应不大于1%; 气候舱的内壁及其中的管路应使用不与污染物反应、不吸收污染物、易于清洗的惰性材料,例 如不锈钢(砂光或抛光)、铝、玻璃等: C 气候舱空气置换率应在0h~1h范围内可调: d 气候舱密闭状态下空气置换率应不大于0.02h,混合度应不小于80%,按GB/T18801一2015 中A.2的有关规定执行: e 气候舱本底浓度甲醛质量浓度应不大于0.01mg/m:苯、甲苯、二甲苯质量浓度均应不大于 0.005mg/m; f 其他性能及技术参数应符合LY/T1612的有关规定。

5.1.2恒流空气采样器

流量连续可调,流量范围应包含0L/min~1L/min。在采样过程中流量应稳定,当流量为0.5L/mir 时,应能克服5kPa~10kPa的阻力,此时用流量计校准采样系统流量,相对偏差不应大于土5%阻力。

JC/T2626—2021

待测木质复合板试件应采用低吸附、低释放的材料(如聚四氟乙烯、铝箔等)密封包装。

5. 2. 2试件准备

测量并记录试件长、宽和厚度,精确到 箔胶带密封。根据气候舱容积取用 合适的试件面积及数量,使试件在气候舱中的面积承载率在3m/m~7m/m范围内

清洁气候舱内壁,向气候舱内通入清洁空气(甲醛质量浓度不应超过0.01mg/m:苯、甲苯、二日 苯质量浓度均不应超过0.005mg/m)。调节控制气候舱内温度与相对湿度,使气候舱内温度为(23主 0.5)℃,相对湿度为(50±3)%。

5.3.2气候舱背景浓度测定

向气候舱内放入试件,试件释放面应完全与舱内空气接触,试件之间及试件与舱内壁间距应大 应记录试件总释放面积。

5.3.4气候舱密闭状态阶段

闭气候舱,开启舱内搅拌风扇,试件应在温度(23土0.5) 相对湿度(50土3)%、空气流速0.1 m/s条件下密闭120h。对于厚度小于3mm的板材,密闭时间可缩短至30h。按5.3.2中的规 测定并计算舱内的污染物浓度,记为密闭平衡浓度。采样总体积不宜超过舱容的15%。

5.3.5气候舱通风状态阶段

向气候舱内通入清洁空气,空气置换率为(1土0.05)h。在通入清洁空气后的第1h、2h、4h、8 28h、32h,按5.3.2中的规定分别采集气候舱内污染物气体,不同污染物可同时采样分析, 流量不应高于进气流量的80%,单次采样时间不应超过20min。

舱内污染物的浓度按公式(1)计算:

式中: 一一从直流阶段开始起的试验时间,单位为秒(s): Ca(t)一一t时刻气候舱中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C(t)一一t时刻分析得到的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C一一气候舱中污染物的背景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6.2目标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

JC/T 26262021

实验室可根据自身需要,参照JJF1059.1一2012中4.3.2的规定,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 合出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内容: a)样品的名称、种类、生产厂家或送样单位、测试日期; b)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参数,包括试验温度、相对湿度、空气置换率等: 检测依据标准及试验方法: d 检测结果,包括污染物密闭平衡浓度、逐时浓度和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 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其他有必要说明的问题。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内容: a)样品的名称、种类、生产厂家或送样单位、测试日期; 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参数,包括试验温度、相对湿度、空气置换率等: 检测依据标准及试验方法: 检测结果,包括污染物密闭平衡浓度、逐时浓度和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 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其他有必要说明的问题

LJC/T2626—2021

附录A (规范性) 目标污染物释放特性参数计算方法

木质复合板中的污染物向气候舱空气释放遵循如下传质模型方程,公式(A.1)为污染物在木质复合 板内部的扩散过程控制方程GB∕T 19095-2019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公式(A.2)为边界条件,公式(A.3)为气候舱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控制 方程:

ac. ax oC at ax K oC

C.(t) n=1 G,

JC/T2626—2021

Co K**/*.

式中: 1一木质复合板在气候舱中释放时间,单位为秒(s); C。()—t时刻气候舱中污染物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Cequ—气候舱密闭阶段结束时,舱内污染物平衡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K一分配系数,无量纲: D扩散系数,单位为平方米每秒(m/s): L 一木质复合板厚度的一半,单位为米(m): 试验通风的初始时刻: Q一一直流气候舱通气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V一一气候舱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 A一一木质复合板释放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lm一一对流传质系数,单位为米每秒(m/s),计算中可取0.00117m/s: Co一一木质复合板中污染物初始可释放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Vm一一舱内木质复合板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依据试验测得的舱内污染物浓度Ceq和C(t),按公式(A.4)整理进行双参数非线性拟合,得到D K。将K和Cequ代入公式(A.7)得到Co。 得到木质复合板试件的释放特性参数后,可利用公式(A.1)~公式(A.3)计算该木质复合板材试件在 也面积承载率或空气置换率下的污染物释放速率

JC/T2626—2021

苏J9801 倒置式屋面保温构造图(挤塑聚苯乙烯保温隔热板).pdf1]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I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