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360-2022 城际铁路设计细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B44/T 2360-2022 城际铁路设计细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7 M
标准类别:铁路标准
资源ID:7401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4/T 2360-2022 城际铁路设计细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DB44/T 2360-2022《城际铁路设计细则》是一部关于中国广东省城际铁路设计的专业技术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广东省城际铁路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技术要求、工程地质、线路选线、桥梁涵洞、隧道工程、轨道结构、信号系统、电力供应、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它旨在确保广东省城际铁路的建设质量、安全性和经济性,推动城际铁路的健康发展。

该标准涵盖了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过程,是城际铁路建设的重要依据,对于保证广东省城际铁路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运营效率以及保障公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是专业标准,完整正版和清晰无水印的版本通常需要通过官方渠道或相关机构获取,非公开领域可能无法直接提供。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或使用该标准,建议向广东省相关部门或相关机构查询。

DB44/T 2360-2022 城际铁路设计细则(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DB44/T 23602022

式中: 一一圆曲线或夹直线长度(m); ——设计速度,以km/h计。

表9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m)

8.2.10车站站台有效长度范围内的正线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车站设在曲线上时,曲线宜采用较 小的偏角,曲线半径不应小于相应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曲线半径。设置站台门时,车站站台有效长度范 围的正线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2000m,困难条件下可根据站台边缘至车辆(车门处)的间隙和车体至 站台门间隙要求,计算确定车站站台有效长范围内的线路曲线半径。 8.2.11正线上的道岔与相邻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小于0.4(直线段长度以m计; 为设计速度,以km/h计)。困难条件下设计速度200km/h时,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30m,设计速度160 km/h及以下时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25m。 8.2.12出入段线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一般条件下不宜小于8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0m。 b) 双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应按表6选用,曲线地段加宽应按表7选用。 最小缓和曲线长度宜按表8合理选用,困难条件下可计算确定并满足超高顺坡率不大于2%的 要求。 最小圆曲线及夹直线长度不宜小于5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m。 8.2.13 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及长大坡道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0%0。纵断面设计应考虑节能、车辆牵引性能等因 素。 b) 正线长大坡度的设置应经行车检算确定,满足动车组牵引能力、行车速度、制动能力、追踪 间隔及运营救援等设计要求。长大陡坡区间宜设置缓坡段连接。 8.2.14 出入段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5%o 8.2.15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应按式(8.2.15)计算确定,坡段长度宜取为50m 的整倍数,且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4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00m,且不应连续使用

DG∕TJ08-2012-2018 燃气管道设施标识应用规程2 × Rsh + (0.4 ~ 0) v

式中: lp一一最小坡段长度,以m计; Ai1、△i2一一坡段两端相邻坡段坡度差(%); v一一设计速度,以km/h计;v的系数一般条件下可取0.4,困难条件下可取0; Rsh一竖曲线半径,以m计。

17设计速度160km/h及以上的正线线路,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采用圆 竖曲线连接:设计速度160km/h以下的正线线路,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2%时,应

用圆曲线形坚曲线连接。

DB44/T23602022

半径应按表10选用,且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应小

表10最小竖曲线半径(m)

8.2.19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a

8.2.20正线竖曲线设置还应满足下列规定

a) 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与平面曲线起终点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20m;设计速度120km/h 以上地段,竖曲线与缓和曲线不应重叠设置;设计速度120km/h及以下的无诈轨道地段,困 难条件下可与缓和曲线重叠设置,但竖曲线半径不应采用困难值。 b) 正线道岔、钢轨伸缩调节器范围内不应设置竖曲线,道岔两端与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距离 不宜小于20m。 c)竖曲线(或变坡点)与竖曲线不得重叠设置。 d)竖曲线不应进入站台有效长度范围。 8.2.21出入段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3%o时,应采用圆曲线形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宜采用5000m, 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000m。 8.2.22正线两线并行时,两线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正线与联络线、出 入段线、既有线并行时,其轨面设计高程应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确定。 8.2.23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桥梁范围的正线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技术要求。 8.2.24区间正线道岔不宜设在大于15%的坡道上,困难条件下不应设在大于20%的坡道上。 8.2.25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区间隧道内坡度不宜小于3%。路堑地段线路坡 度不宜小于2% 8.2.26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路基、行洪及滞洪区的浸水路堤 其路肩设计高程应符合国家防洪标准及通航要求。 8.2.27车站范围内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高架及地面车站范围内的正线宜设在平道上,当需设在坡道上时,坡度不应大于1%o;困难条 件下,无配线车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地下车站坡度宜采用2%o,当有排水措施或与 相邻建筑物合建时,可采用平坡 b)车站正线坡度宜采用一个坡度;困难条件下,始发站咽喉区坡度不宜大于2.5%o,中间站咽喉

件下,无配线车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地下车站坡度宜采用2%,当有排水措施或与 相邻建筑物合建时,可采用平坡。 车站正线坡度宜采用一个坡度;困难条件下,始发站咽喉区坡度不宜大于2.5%o,中间站咽喉 区坡度不宜大于6%0。 8.2.28联络线的平、纵断面设计标准应根据设计速度,参照正线相应速度等级标准合理选用;当仅用 于资源共享时,其平、纵断面设计标准可根据工程条件及动车组运行速度需求确定。 8.2.29动车组到发进路上的曲线半径应与相邻道岔规定的侧向通过速度相匹配。到发线宜设置在直线 上,困难条件下设在曲线上时,宜与正线按同心圆设计。 8.2.30动车组到发进路上的曲线设缓和曲线时,圆曲线和两曲线间夹直线长度不应小于25m;不设 缓和曲线时,两曲线间无超高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2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0m。 8.2.31折返线与停车线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情况下应设在半径不小于400m的曲线上,挡车器前直线

DB44/T 23602022

8.2.32城际铁路车站的正线与配线、配线与配线的轨面宜按等高设计。咽喉区线路的轨面有高差时, 轨面高差的顺接应根据路基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车站配线的顺接坡道范围应为道岔前后普 通轨枕至出站信号机。顺接坡道的坡度不宜大于6%,且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不宜大于3%GB/T 51325-2018标准下载,坡段长 度不应小于50m。 8.2.33具有夜间停放功能(无司机)的配线宜设置为平坡。困难条件下,可设置在面向车挡的下坡道 上,但隧道内的坡度不宜大于2%,地面和高架桥上的坡度不宜大于1%。 8.2.34折返线宜设在平坡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折返线与车站咽喉区连接的 线路,坡度一般不大于30%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5%0。 8.2.35动车组到发进路上的曲线宜设超高。曲线超高值应根据平面曲线半径以及动车组通过速度计算 确定。 8.2.36配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4%时,应以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可采用5000m。困难条件下, 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3000m。配线无诈轨道地段,困难条件下,竖曲线可与缓和曲线重叠,但竖曲线 半径不应采用困难值

8.3.1车站平面布置应根据运输组织模式、运营管理方式、列车开行方案、车站作业 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

8.3.2车站内两相邻线路的线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正线间设置渡线时,线间距不应小于4.6m,曲线地段可不加宽。 b) 正线间无渡线时,线间距可同区间正线。当正线间设置反向出站信号机时,线间距应根据信 号机的布置要求计算确定 c) 正线与配线间或相邻配线间无建筑物或设备时,线间距不应小于5.0m,曲线地段可不加宽; 正线与配线及相邻配线设有建筑物或设备时,线间距应根据限界、建(构)筑物和设备的结 构宽度计算确定,曲线地段应按有关规定加宽。 3.3.33 折返线与停车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办理立即折返作业的中间站宜在接车方向末端设置或预留折返线。 b) 停车线端部应设置单渡线并与正线连通。 c) 远离动车段(所、场)的起、终点车站折返线与停车线应满足动车组及工程维修车辆折返、 故障车停车、夜间存车等要求。 d) 起、终点车站应设置折返线,宜按道岔逆向布置设置站前单渡线。困难条件下,折返形式可 根据折返能力以及实际工程条件确定。 8.3.4车站渡线应根据行车组织、段场布置、运营灵活性、养护维修以及防灾安全等因素确定,并符 合下列规定: a)正线间单渡线宜按道岔顺向布置。 b)| 单渡线与其他配线的道岔组合布置时,根据功能需要可按道岔逆向布置。 c) 停车线端部应设置单渡线,并与正线贯通。 8.3.5线路接轨及安全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联络线、出入段线应在站内接轨,困难条件下在区间内与正线接轨时,应在接轨处设置线路 所,并根据动车组运行方向设置安全线

DB44/T23602022

b)联络线、出人段线与站内止线接轨时应根据动车组运行方向设置安全线,与站内配线接轨可 不设安全线。 c) 联络线、出入段线与正线疏解时宜采取下穿正线的立交疏解。 d) 维修工区(车间)等车场线应在站内接轨,并在接轨处设置安全线, 接车线末端、接轨处能利用其它配线及道岔作为隔开设备并有联锁装置时,可不设安全线。 f) 折返线与停车线末端均应设置安全线或安全隔离设备 3.6 安全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安全线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50m。 安全线的纵坡设计根据其应用场景确定。 c) 安全线尾部应设置车挡和缓冲装置。 道岔至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正线及联络线上的道岔与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0.4v(直线段长度以m计,V为 路段设计速度,以km/h计),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25m。 b) 配线及车场线上道岔至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根据配线的性质、曲线半径、道岔结构、曲 线轨距加宽和曲线超高等因素计算确定。 动车组到发进路上道岔前后至曲线超高顺坡点的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20m;困难条件下, 密前直线段长度应满足超高设置要求,岔后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道岔跟端至末根长岔枕 的距离与超高顺坡所需长度之和。动车段(所、场)内道岔至曲线间直线段最小长度, 密前不应小于7.5Ⅲ;岔后不应小于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与曲线轨距加宽递减或曲 线超高顺坡所需的直线段长度之和。 2)其他线路道岔至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11道岔至圆曲线最小直线段长度

DB11∕T 1665-2019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注1:L为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

注2:在困难条件下,道岔后直线长度可采用道岔跟端至末根长岔枕的距离L长替代表11中L后的计算长度 注3:道岔岔后连接曲线的曲线半径应与相邻道岔规定的侧向通过速度相匹配,并不小于道岔导曲线半径。

8.3.8道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