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pdf

DB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5 M
标准类别:城建标准
资源ID:6681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pdf简介:

DB14T 2386-2021 是关于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它具体规定了中深层地热能的开采、利用、系统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中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来源于地球内部,温度较高,通过地热系统转化为热能,用于供暖、热水供应等。

这个标准可能包括的内容有: 1. 地热资源勘查和评估:对地热资源的类型、储量、温度、流动性等进行科学评估。 2. 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如地热井的钻探技术、地热泵系统的设计、地热能的采集和转换技术等。 3. 工程设计规范:如地热电站或热网的总体布局、管道敷设、热能储存等设计要求。 4. 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验标准,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5. 运行维护管理:如何保证地热系统的高效运行,如何进行定期维护和故障处理等。

这个标准的发布,旨在推动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的健康发展,保证其在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DB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9地热供热管网与末端装置设计

9.1.1.1地热水管网宜采用团式单/双管制。 9.1.1.2当地热井为丛式井场或群采群灌等相对集中的布置,开采井地热水管道宜采用丛式井场汇集、 枝状管网汇集等多井集中输送形式,回灌井热水管道宜采用多井集中输送道丛式井场分散、枝状管网分 散等形式。 9.1.1.3设计开采井和回灌井互换的热储开发技术,地热水管网应同时满足输送和回灌两种工况。 9.1.1.4地热水管网宜采用直埋敷设。 9.1.1.5地热水管网采用顶管敷设,设计应考虑后期抽管空间。

9.1.1.1地热水管网宜采用团式单/双管制。 9.1.1.2当地热井为丛式井场或群采群灌等相对集中的布置,开采井地热水管道宜采用丛 支状管网汇集等多并集中输送形式,回灌井热水管道宜采用多井集中输送道丛式井场分散 散等形式。

1.1.3设计开采井和回灌井互换的热储开发技术《铁路建设项目监理工作规程》QCR9572—2020.pdf,地热水管网应同时满足输送和回灌两种工况 1.1.4地热水管网宜采用直埋敷设。 1.1.5地热水管网采用顶管敷设,设计应考虑后期抽管空间

DB 14/T 23862021

9.1.1.6回灌管网设计宜缩短管网长度以避免净化后地热水二次污染。 9.1.1.7回灌管网宜设计排污口,方便冲洗管网,还应预留回灌临时排水、冲洗管路所需的外排管路 接口。 9.1.1.8地热水输配管道和管路附件应采取保温措施,设计工况下沿程温降不应大于0.6℃/km。 9.1.1.9地热水管网应根据地热流体的化学成分,按其腐蚀性、结垢等特点,选用安全可靠的管材, 地热水管路宜采用耐腐蚀性较强的不锈钢、PERT或钢塑复合管,管路中的法兰、阀门、弯头、蝶阀等 应采用不锈钢材质;当采用复合管材时,其性能应符合本文件附录K的要求。 9.1.1.10地热水管网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按照GB50289的相关规定确定。 9.1.1.11 地热水管网应避免穿过污染及腐蚀性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9.1.1.12 2与污水管道或输送有毒液体管道交叉时,地热水管网应敷设在上面,且不应有接口重叠, 9.1.1.13地热水管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a)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 b)不得采用化学水处理方式; c)应采用闭式系统。

a)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

a)供水管、回灌管不得与市政管道连接;

地表处的水平埋管顶部应在冻土层以下0.6m,且距地面不宜小于1.5m。地埋管水平管路坡度不 2%0。

.1.3.1用户管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系统运行中,应保证在各种设计工况下,管道不出现负压。 b) 压力输水管应考虑水流速度急剧变化时产生的水锤,并采取消除或削弱水锤的措施。 C 供热热水管网管道管材、管道附件、管道系统的布置、最小覆土深度等设计应符合CJJ34、 GB50289和GB55010的相关规定。 d) 管道的温度变形应充分利用管道的转角管段进行自然补偿;当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 置补偿器。 e 管道支、吊架的设计,应计入管道、阀门与附件、管内流体、保温结构等重量以及管道热膨胀 而作用在支、吊架上的力。支架(支座)的类型、间距和结构应根据管道结构、安装和运行条 件、敷设环境、受力特征等因素确定。 f 架空管网应避免使用铸铁材质阀门。 g 排气阀管道加厚,支管坡向干管,坡向不宜小于2%。 .1.3.2用户侧管网布置和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城镇供热管网的布置应在城镇规划的指导下,根据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其他管线及构筑物, 园林绿地、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b) 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的供热管道,可穿越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开槽施工法自建筑物下专门敷 设的通行管沟内穿过。 城镇街道上和居住区内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下敷设。当地下敷设困难时,可采用地上敷设。 d) 供热管道地下敷设时,宜采用直埋敷设, e 工厂区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设。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可与其他管道敷设在同一管架上: 但应便于检修,且不得架设在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方。

DB14/T23862021

9.1.3.3用户侧管网应按照GB50736和GB50019进行水泵输配比计算和审核。 9.1.3.4用户侧管网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当设计工况下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大于15% 时,应安装水力平衡装置,水力平衡装置及调控阀门的选用应根据下列条件确定: a)供热管网形式; b 供热管网运行调节模式: 热计量及温控形式; d 设计流量、压差。 9.1.3.5可通过增加楼前混水装置进行调节的情况: a 建筑供热系统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及资用压差参数与供热管网不符: b) 实现供热管网大温差小流量、楼内供热系统小温差大流量用热时: C 供热系统水力失调。

9.2供热系统末端装置

9.2.1地热供热系统末端装置的设计应符合GB50736、GB50019和GB55015的相关规定。 9.2.2地热供热系统末端装置的设计应与地热供热站设计统筹考虑,设计参数和系统形式应经过技术 经济比较后确定。 9.2.3地热供热系统末端装置的形式宜采用热水地面辐射供热系统和风机盘管水系统,未端形式与供 水温度可按表1选取。

表1地热供热系统末端装置形式与供水温度

9.2.4地热供热系统的末端设备应设置室内温度自动调节装置。

10.1.1地热供热工程防腐设计必须依据国家认定部门检测的水质全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和格式应符 合本文件附录L的要求。 10.1.2地热流体的腐蚀性及水型种类应基于水质分析报告,按拉申指数判定,腐蚀性判定应符合本文 件附录M的相关规定。 10.1.3 :当地热流体具有腐蚀性时,应采取下列防腐措施之一或同时采用两种以上措施: a 采用有换热器的间接供热系统: b) 采用防腐材料; 系统隔绝空气: d 地热流体接触的金属表面涂敷防腐涂料; e 电化学防腐。 10.1.4 与有腐蚀性地热流体直接接触的管道或容器,宜采用非金属材料DA/T 66-2017标准下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DB 14/T 23862021

a)室外输送地热流体的管道,宜采用适合该流体温度和压力的玻璃钢材料; b)地热流体储存容器,宜采用内衬防腐材料的钢罐或采用玻璃钢及钢塑复合管; c)室内地热流体输送管道,可按照JGJ142的要求选用。 0.1.5当采用间接供热系统时,换热器前与地热流体直接接触的管道或设备,应采取隔绝空气或采取 井口充氮气的防腐措施 10.1.6受流体高速冲击、易磨蚀的部件和转动的部件,其金属表面不应采用涂敷防腐涂料的防腐方法, 0.1.7 严禁采用在地热流体中添加防腐剂的防腐处理方法。 0.1.8 金属表面涂敷防腐涂料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涂料的涂刷层数、涂层厚度及表面标记等应按设计规定执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 涂刷层数、厚度应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2)涂料的耐温性能、抗腐蚀性能应按供热介质温度及环境条件进行选择。 b)涂料涂刷前应对钢材表面进行处理,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GB/T8923的相关规定。 c)对管道、管路附件、设备和支架安装后无法涂刷或不宜涂刷涂料的部位安装前应预先涂刷。 10.1.9设备和管道的外防腐还应按照HG/T20679的相关规定执行。

0.2.1地热流体的结垢性应基于水质分析报告,经下列相应的指数计算确定: a 根据水质全分析数据,当地热流体中氯离子(C1)摩尔浓度与其化合价的乘积占所有阴离子 的相应值的百分数小于或等于25%时,宜按雷兹诺指数(RI)判定地热流体的结垢性。雷兹 诺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结垢性判定应符合本文件附录N的相关规定; b 当地热流体中氯离子(C1)摩尔浓度与其化合价的乘积占所有阴离子的相应值的百分数大于 25%时,宜按拉申指数(LI)判定地热流体的结垢性。拉申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结垢性判定应符 合本文件附录M的相关规定。 0.2.2 对结垢性的地热流体,应对与地热流体直接接触的设备采取防垢或阻垢措施。 0.2.3 阻垢可采用增压法、化学法或物理阻垢法。 0.2.4 回灌系统严禁使用化学法阻垢。 0.2.5除垢可采用化学清洗、水力破碎或机械除垢等方法,

11.1地热能取热系统监测

11.1.1地热水取热系统监测

1.1.1.1地热资源日常开采动态监测项目包括开采并开采水量、水位、水温、压力以及回灌并回灌水 量、水位、水温、压力等。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热井的水位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停采期应测量静水位,开采期应测量稳定的动水位; 2) 供热期内,人工水位监测应每5d进行1次,每次测量2次~3次,测水位时应同时记录 水温; 3测水位的量具应每年校验1次。

DG∕TJ08-308-2018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标准DB14/T23862021

b)地热井地热流体稳定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稳定温度应每天监测1次; 停采期,测温仪的探头应置于静水位以下1.0m处; 3)开采期,测温点应靠近井口; 4 测量的仪器仪表应每年校验或标定1次, 地热井的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流量监测应包括瞬时流量监测和开采量统计,瞬时流量监测应每天1次,开采量统计每月 不应少于1次: 2) 瞬时流量可采用并口水表进行监测,每次应测量2次~3次,也可采用流量传感器自动监 测; 3) 计量流量的仪器,应每年校验或标定1次。 d)地热井的水质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热井的水质检测项目应为水质全分析; 2) 地热井的水质监测应在供热期内进行,每年至少1次,取样时间应选在开采井达到稳态运 行时; 3) 取样点应靠近井口,采样要求应按照GB/T11615的相关规定执行: 4 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水质检测。 1.1.1.2对地热开发规模较大的地区,应设置地热专用动态观测井。对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可利用 也热供热井进行动态监测。 1.1.1.3地源侧系统和设备应监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地源侧循环水温度、流量,循环水泵耗电量: b)地热井换热媒介流量、进出口温度、进出口压力或压降。 1.1.1.4地热并动态监测各项原始数据必须及时整理、校核,并应编制地热并动态监测资料统计表, 资料应包括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且应按档案管理规定对资料进行系统归档保存。 1.1.1.5在回灌结束后对工程动态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回灌系统中的回灌设备设施做出评价,分析 热储的动态变化趋势。编制回灌运行分析报告,宜指导和改进后续的回灌工作,保证实现采储平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