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528-2021 煤矿老空区普查技术规范.pdf

NB/T 10528-2021 煤矿老空区普查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 M
标准类别:工业标准
资源ID:6558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528-2021 煤矿老空区普查技术规范.pdf简介:

NB/T 10528-2021《煤矿老空区普查技术规范》是一部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并实施的技术标准,主要针对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老空区(即废弃的矿井或采空区)进行普查的技术要求和方法。老空区普查是煤矿安全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老空区可能引发的灾害,如瓦斯爆炸、地面塌陷等。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老空区普查的范围、内容、方法、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方面的要求,包括对老空区的探测技术(如物探、钻探、遥感等)、数据采集、分析评估、风险等级划分、防治措施制定等方面的规定。它旨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防止因老空区引发的事故。

总的来说,NB/T 10528-2021《煤矿老空区普查技术规范》为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技术支撑。

NB/T 10528-2021 煤矿老空区普查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7.4.5.1地震探测资料应采用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和反演解释,主要处理内容包括数字滤波、速度谱分 析、反褶积,处理和解释结果应采用二维或三维图件表示。 7.4.5.2折射波法应进行初始时刻的拾取,反射波法应进行静、动校正,对于多次覆盖反射波资料还应 抽道,并进行共深度点(CDP)叠加,微震法应进行相关分析,面波法应进行频率~波数(f~k)变换并拾 取波速频散曲线

.4.6.1折射波法的资料解释应根据地球物理条件、方法特点和精度选择折射波解释计算方法;横向突 变低速异常,结合原始记录上有无伴随振幅衰减、波形变化等现象一般为采空区反映。 7.4.6.2面波法和微动法资料推断解释应以钻孔或物性资料为依据,速度频散曲线的“之”字形拐点和 曲率变化异常往往属采空区反映,其反演低速带则对应于采空区分布位置。 7.4.6.3地震映像法和地震反射波法利用波组分布异常特征推断采空区及其充水程度,即:变形带对应 同相轴向下弯曲分布;裂缝带对应同相轴突变,强度变弱,频率变低;垮落带对应相轴消失或分叉。对于 黄向范围较小的采空区和巷道则呈现上凸绕弧分布,其下方分布低频波异常。采空区如充水,往往呈现 多次反射波异常。 7.4.6.4处理和反演工作应结合已知矿区勘查报告、开采进度图、现场地面塌陷调查和物性资料进行老 空区分布的定性与定量推断解释,绘制出地震探测成果图

7.5.1.1放射性勘探适用于圈定老空区及其裂缝带的分布位置,佐证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对老空区探测 的推断结论。主要方法为常规法测氢和活性炭法测氢。 7.5.1.2工作区应有表土层,厚度宜大于1000mm。 7.5.1.3仅用于陆地非水域探测工作

5.2.1在工期允许的条件下L11J104 住宅防火型集中排气系统 (去标签),优先选用活性炭法测氢,其次采用常规法测氢

NB/T 10528—2021

7.5.2.2放射性勘探的测线布置应避开扰动土、沼泽地、田和地下潜水面接近地表的地段,尽量与其 他地球物理方法的测线重合 7.5.2.3测点间距在工作比例尺平面图中应为0.5cm~2.0cm,一般实地为5m~10m,在异常区应加 密测点,至少有3个异常点分布在异常区内

7.5.3.1工区内选择横跨已知采空区边界或穿越已知小窑地段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研究氢异常分布 特征,分析探测效果和精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5.3.2试验点距不应大于设计最小水平分辨目标尺度的1/4,同一条试验剖面上要求在不同日期重 复观测,将两次观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对试验观测数据进行背景值和异 常下限分析 7.5.3.3开展常规法测氢的不同抽气次数试验,确定最佳抽气次数;进行活性炭法测氢的活性炭吸附器 不同埋置时间的试验,确定最佳埋置时间

.5.4.1天然放射性测量法的现场施工参照EJ/T605执行。 .5.4.2常规法测氢的现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取气深度一般为700mm~1000mm并应有防止气渗人的措施,一般抽气为6次~10次, 每点记录其点线号及其坐标,取气深度、观测时间和3次~4次观测均值;并对测点处的岩性 和地面沉降程度进行记录。 b 测试时间宜在8:00~18:00之间,且不应在雨天开展取样测量工作;若遇雨天,应雨后24h方 能工作。 .5.4.37 活性炭法测氢的现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盖有罩杯的活性炭吸附器埋深一般为400mm,并应有防止大气渗人的措施,埋置时间一般为 4d~6d,同一测区活性炭吸附器的埋置深度和埋置时间应相同; 野外记录相应测点号及其坐标、埋置日期、老空区沉降程度等内容; C 野外取回的活性炭样品应在10h之内测量完毕,并进行活性炭样品本底数测定,上述测量和 标定结果均应做好记录

7.5.4.1天然放射性测量法的现场施工参照EJ/T605执行。 7.5.4.2常规法测氢的现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取气深度一般为700mm~1000mm并应有防止大气渗人的措施,一般抽气为6次~10次。 每点记录其点线号及其坐标,取气深度、观测时间和3次~4次观测均值;并对测点处的岩性 和地面沉降程度进行记录。 b 测试时间宜在8:00~18:00之间,且不应在雨天开展取样测量工作;若遇雨天,应雨后24h方 能工作。 7.5.4.37 活性炭法测氢的现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盖有罩杯的活性炭吸附器埋深一般为400mm,并应有防止大气渗人的措施,埋置时间一般为 4d~6d,同一测区活性炭吸附器的埋置深度和埋置时间应相同; b) 野外记录相应测点号及其坐标、埋置日期、老空区沉降程度等内容; C 野外取回的活性炭样品应在10h之内测量完毕,并进行活性炭样品本底数测定,上述测量和 标定结果均应做好记录

5.1参照EJ/T605对测氢数据分别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处理。 5.2数据处理主要包括: a 由实测仪器示值(计数率)计算相应点处的氢(活度)浓度。其中,活性炭法测氢还需将活性炭 样品的埋置时间归一化至30d,对野外收回活性炭样品超过10h后的测量结果进行伽马照射 量率衰减修正。 对剖面测量需绘制氢浓度或计数率部面图,对面积测量需绘制浓度或计数率等值线图。图 件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500。 C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背景参数(背景值和标准差)。当测区内地质条件,景观条件和工作 方法影响其背景参数的确定时,应采取分区统计方式确定背景参数 d)一般以背景值的1.5倍~3.0倍定为氢异常下限,以此进行异常登记。同时依据背景参数进行 异常晕的划分与圈定

异常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分辨异常性质,排除假异

NB/T 105282021

7.5.6.2因观测条件变化引起观 后再进行解释, 7.5.6.3结合已知矿区勘查报告、开采进度图 调查、物性资料和试验结论,解释推断老空 区范围.通常依据异常最大值的二分之 老空区或小窑在地面的投影分布范围

7.6.1.1高精度重力勘探适用于规模较大的老空区探测,初步查明跨落带和裂缝带的大致分布范围,配 合其他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其埋深、分布形态及边界, 7.6.1.2工作区无影响正常观测的震动。

7.6.3.1选择工作区内典型已知地段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对重力异常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探测效果 和精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6.3.2试验点距一般为设计点距的二分之一,异常变化较大处适当加密。 7.6.3.3试验剖面要求进行重复观测,以分析和评价观测精度和可靠性。 7.6.3.4进行近、中、远区地形改正试算,分析地形影响范围

7.6.4野外工作记录

NB/T10528202

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量取高差,并进行架高改止 7.6.4.8高精度重力野外观测点位误差不大于0.1m,并记录或保存其点线号、坐标和高程、岩性、地貌 和干扰情况

高精度重力异常的解释采用专用二维或, 维反演拟合软件,充分利用已知地质、钻孔和物性资: 反演约束,并对反演成果做出地质属性和老空区分布的解释,做出相应的解释成果图

7.7.1.1井间CT法可查明井间老空区的分布,多用于精确圈定巷道式老空区和古巷道分布范围,推断 其积水状况。主要方法为电磁波CT法和弹性波CT法。 7.7.1.2工作区段的两侧具有平行井孔,孔口间标高不宜相差太大。 Z乙13被探测的老采区或小案规模大小与成像单元应具有可比性

7.7.2.2依据探测老空区的特点、井壁质量、泥浆条件、井间距离和成像精度要求等条件选择成像方法。 7.7.2.3跨井观测方式既可采用一发一收方式,也可采用一发多收方式。一般情况下,接收和发射点距 相等2017年安全文明施工标准.pdf,即:0.5m~5m。在井内完成一次完整的观测后,发射井和接收观测井应互换后实施第二次 测量。 7.7.2.4 对水平分辨要求较高的探测任务,应在井间的地表处补加激发点或观测点。 7.7.2.5深度标记间隔应与深度比例尺相适应,长度相对误差不宜大于2%。 7.7.2.6电阻率CT法钻井应为静充水条件下的裸眼井

7.7.3.1选择工作区内典型已知地段内的井孔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对重建异常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探测效果和精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7.3.2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震源或供电强度在同一井间互为对测,以便筛选最佳发射强度。 7.7.3.3弹性波CT法采用不少于两种采样频率和记录长度进行试验,选择满足探测精度要求的最佳 记录参数。 7.7.3.4电磁波CT法采用两种以上的供电时间进行试验,选择满足观测数据信噪比要求的最佳观测 参数。 7.7.3.5开展场地噪声调查.评估观测数据的信噪比

7.7.3.1选择工作区内典型已知地段内的并孔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对重建异常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 探测效果和精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7.7.3.2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震源或供电强度在同一井间互为对测,以便筛选最佳发射强度。 7.7.3.3弹性波CT法采用不少于两种采样频率和记录长度进行试验,选择满足探测精度要求的最佳 己录参数。 7.7.3.4电磁波CT法采用两种以上的供电时间进行试验,选择满足观测数据信噪比要求的最佳观测 参数。 7.7.3.5开展场地噪声调查.评估观测数据的信噪比

7.7.4.1投入观测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各观测道间一致性满足设计要求,应对井中

NB/T10528—2021

绳进行抗拉和绝缘试验,对刻度进行校对

.7.4.2弹性波CT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并下震源或地表震源的激发能量能保证在观测并产生足够的信号强度,各炮记录有效地震波 组信号连续可追踪,具有一定的信噪比; b) 并下检波器采用三分量接收,每一接收点处的三个分量记录均为合格记录; 检波器串移动时,至少有一个点的重复测量; 每对井间观测要求记录内容包括:收、发井号,井位坐标及井口高程,观测起止坐标位置,炮距 和接收道距,接收数据等。 .7.4.3 电磁波CT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所采用的工作频率和发射功率能使接收信号的信噪满足设计要求,重复观测信号稳定; b) 每对并间观测要求记录内容包括:收、发并号,并位坐标及并口高程,并间距,孔深及地层岩性 观测方式,工作频率,发射强度,收、发点距,收、发点位及接收数据等。

7.7.4.3电磁波CT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井间CT法的观测数据要利用专用层析成像软件反演重建井间剖面内的物性图像,结合已知水 、物性和钻孔资料JC∕T 2090-2011 聚合物水泥防水浆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井间老空区或古巷道分布,编制解释成果图,推测 水范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