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203-202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pdf

HJ 1203-202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9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6484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J 1203-202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pdf简介:

"HJ 1203-2021《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是中国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一项标准,全称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这个标准主要针对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旨在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以期了解和衡量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效果。

这个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的主要目标,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污染控制、生态恢复效果等。

2. 评估指标:设定了一系列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指标,如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污染控制效果、生态修复工程成效等。

3. 评估方法:提供了评估方法和流程,如现场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综合评价等步骤。

4. 评估等级划分:根据评估结果,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划分为优良、良好、一般和较差等等级。

5. 评估周期和更新:规定了评估的周期,一般为定期进行,如每年或每五年进行一次,并对标准进行适时的更新和完善。

此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促进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HJ 1203-202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GB/T3175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 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HL1203=2021

HL1203=2021

2017年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知识点总结(46页)生态环境保护成效conservationeffectivenessofecologyandenvironment 自然保护区对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环境要素等方面的保护效 主要威胁因素等方面的管控效果

自然遗迹naturemonument

自然界在其发展过程中天然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在科学、文化、艺术和观赏等方面具有 自然产物。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相关科学技 术和方法,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环境要素以 及主要威胁因素、违法违规情况等内容的系统性评估。

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基于可监测、可获取的数据,选择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评估指标,结 合现场考察,进行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原则上每五年开展一次。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包括生态环境变化评估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两个方面。其中

HJ12032021

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采用定量评估的方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让 的方法。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通过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和生态环境变化等级进行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流程主要包括特征分析、选取指标、获取数据、形成评估方案、 分别对生态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指标计算与分析、形成评估分数和结果、等级调整、编写评估 报告等环节,具体流程见图1示。 特征分析的目的是根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专项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监测数 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环境 要素等特征。 根据特征分析结果,从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水环境质量等评估内容中选 取反映自然保护区特征情况的指标进行评估;主要威胁因素和违法违规情况的指标均需进行评估。评估 所需的数据既可来源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调查监测,亦可从有关部门及单位不同尺度调查、评估和监测结 果中获取。在此基础上,形成每个自然保护区针对性的评估方案。

图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流程

HL1203=202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包括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水环境质量、 主要威胁因素、违法违规情况6项评估内容。评估指标共28个,包括通用指标和特征指标两类。通用 指标系每个自然保护区需要进行评估的指标;特征指标系根据自然保护区特征分析结果选取的指标。具 体评估指标见表1,评估指标的含义及数据来源详见附录A。

表1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指标

HJ12032021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水环境质量 胁因素和违法违规情况的综合评分

9.2主要保护对象变化评分

9.3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评分

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评分(EC2)的最大分值(Ci(max>)为20分,评分标准见表3 EC,按照公式(3)计算:

HJ12032021

EC3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分; EC4 水环境质量变化评分; ECs 主要威胁因素变化评分; EC 一违法违规情况扣分。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所选评估指标的现状及变化 情况,结合专家经验,判定每项评估指标的分数,计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分(ES)。ES满分为 100分,具体评分依据详见附录B。 ES按照公式(&)计筒

11.1生态环境变化评估等级

11.2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

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分(ES)结果,将生态环境状况由高到低分为三个等级,即 ≥85)、II级(60≤ES<85)、IⅢI级(ES<60)

表9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级

HL1203=2021

11.3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通过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和生态环境变化等级进行综合判

表10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

11.4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等级调整

A.1主要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

HJ12032021

A.2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范围

A.3自然遗迹保存程度

自然保护区内地面以上实存生活的自然植被有机物质总量。 数据来源:以地面调查数据结合遥感、模型模拟,获取地上生物量

4.7天然草地植被盖度

自然保护区内天然草地植被的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例。 数据来源:以地面调查数据结合遥感、模型模拟,获取天然草地植被盖度。相关调查方法参见N

HL1203=2021

HL1203=2021

A.8直然湿地面积占比

A.9荒漠自然植被覆盖率

A.10未利用海域面积占比

A.11自然岸线保有率

自然保护区内自然岸线长度占自然保护区岸线总长度的比例。 经过整治、修复、 有自然岸线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岸线, ,也属于自然岸线。 数据来源:以地面调查数据为主,获取自然岸线保有率。 相关调查方法参见DB

A.1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

A.13指示物种生境适宜性

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 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 正水质等方面。 数据来源:以自然保护区实地监测数据为主,遥感、模型模拟数据为辅。采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水 源涵养量,相关计算方法参见HJ1173

生态系统通过截留、吸收、下渗等作用以及植物根系 日、水库淤积的重要功能。 数据来源:以自然保护区实地监测数据为主标准跨径20m公路—I 级4×20 米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桥(计算书、CAD图4张),遥感、模型模拟数据为辅。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

)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计算水土保持量,相关计

HJ12032021

生态系统通过固定表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地表粗糙度、阻截等方式,减少土壤的裸露机会,提 高起沙风速,降低大风动能,从而提高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削弱风的强度和携沙能力,减少土壤流失和 风沙危害的重要功能。 数据来源:以自然保护区实地监测数据为主,遥感、模型模拟数据为辅。采用修正风蚀方程计算防 风固沙量,相关计算方法参见HJ1173

22核心区和缓冲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度

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外来入侵物种种数与区域内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之比。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颁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统计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外来入侵动物和外来入侵植 物种类。相关计算方法参见HJ623。

A.23核心区和缓冲区常住人口密度

核心区和缓冲区单位主地面积上的常住人口数量 数据来源:以实际调查数据为主《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场地利用技术要求 GB/T 25179-2010》,计算核心区和缓冲区常住人口密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