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 310-2021 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pdf

CJJT 310-2021 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5 M
标准类别:铁路标准
资源ID:6116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T 310-2021 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pdf简介:

"CJJT 310-2021 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pdf" 是一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全称为《高速磁浮交通工程技术规范》,它针对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高速磁浮交通是一种利用磁力悬浮原理,实现高速、低能耗、低噪音的轨道交通方式,主要用于城市间的快速连接和长距离运输。

该标准涵盖了磁浮线路的选线、线路结构、车辆设计、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旨在确保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2021年的版本更新可能包括了新的技术要求、行业最佳实践和国际标准,以适应磁浮交通技术的最新发展。

通过遵循CJJT 310-2021,高速磁浮交通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将有统一的技术指导,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化水平,推动我国高速磁浮交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CJJT 310-2021 高速磁浮交通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fpxf 悬浮气隙动态变化量; △fsD 空气簧失气下降高度; △fsk 单侧悬浮间隙失控极限; △fsmax 空气弹簧侧滚动挠度; A.f'smax 空气弹簧浮沉动挠度; Nh1 左右轨高差; h2 左右轨弹性高差; AMBDX 车体动态柔弹横向变形; AMBDY 车体动态柔弹垂向变形; AMBX 车体部分横向制造误差; AMBY 车体部分垂向制造误差; △Mg 车体端部上翘/下垂; AMx 悬浮架部分横向制造误差,含弹性变形; AMY 悬浮架部分垂向制造误差,含弹性变形; Ae 第2、第7位悬浮框单元处Y向弹性变形; △XBP 车体部分横向偏移量; △Xdx 导向磁铁相对于导向轨面的动态横移量; AX'dx 导向磁铁横向接触导向轨面极限位移; YBPd 车体垂直向下偏移量; △YBPu 车体垂直向上偏移量; △Yt 悬浮架部分横向偏移量; △Ytu 悬浮架部分垂直向上偏移量: △α 横坡扭转率; αmax 最大横坡扭转率; w 滑撬垂直磨耗; M 滑撬与滑行轨间摩擦系数: 0 角度到弧度的换算符; 活载振动系数; Pp 局部动力系数; Cw 整体动力系数。

3.1.3运营单位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设置行车组织、客

务、设施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等部门,并保障各部门职责电 分工合理、衔接紧密,制定运营管理程序, 3.1.4列车运行交路模式应结合断面客流和车站配线设计 素综合确定。

NB/T 31129-2018 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状态评价导则术特点及性能、车站布置形式和服务水平、列车编组运输能 因素综合确定

.2.1列车编组可采用2辆~10

1 3.2.2全日行车计划应以客流为基础,根据多种等级、多种停 站需求,计算全天运营时间内的开行列车数。列车开行的最大时 间间隔应满足服务质量要求,最小时间间隔应为5min。可开行 不同交路的列车。

3.3.1系统的运输能力应由下列指标计算确定:

1 车辆定员; 2 列车编组; 3 运用车数; 4 列车最小追踪间隔: 5 列车停站时间; 6 实际运营时间。 3.3.2 系统的运输能力应满足设计年度的客流需求,并应留有 10%~15%的储备

3.4.1车站行车和客运设施应保障运输安全,合理运用技术设 备,按列车运行图接发列车。 3.4.2车站客运服务设施和设备应根据旅客流线安排布局,旅 客流线不得交叉干扰。

3.4.3列车在终点站折返方式应根据接车时间、旅客

间、列车进出车辆基地的时间、列车整备时间等因素确定

路几何偏差、车辆制造公差、车体动态弹性变形、导向动态气隙 变化、悬浮动态气隙变化、车辆振动、横向加速度、偏载、侧风 及悬浮下隆形成的最大动态包络线

4.1.4非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应为限制不受空气动力作

4.1.4非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应为限制不受空气动力作用影 响的设备安装位置控制线。

4.1.6建筑限界应在非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或空气动力作用 设备限界的基础上,计入设备和管线安装尺寸确定最小有效 断面。

制定限界的参数应符合下列规

4.2制定限界的技术参数

优企 1车辆限界、非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和空气动力作用设 备限界的坐标系,应为正交于滑行面标高中心线的平面直角坐 ,车辆横向坐标轴应用X表示,以列车前进方向为参照,右

侧为正;通过该中点垂直于滑行面的坐标轴应用Y表示。 2建筑限界坐标系,应为正交于滑行面标高中心线的平面 直角坐标,过原点的水平坐标轴应用X表示:过原点的铅垂线 坐标轴应用Y表示。 3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最小竖曲线半径、轨道最大横坡角 缓和曲线横坡扭转率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相关规定。 4轨道结构应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规定。 4.2.2侧风载荷应按 800N/m² 计算

4.3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

4.3.1直线地段车辆限界的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3.2 直线地段非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的计算应符合本标准 附录A的规定。 4.3.3直线地段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应在非空气动力作用 设备限界基础上另加安全间隙。安全间隙应符合表4.3.3规定

表4.3.3直线地段空气动力作用限界安全间隙

4.3.4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应在直线地段设备限界的基础上 按下列条件加宽、加高: 1当平面曲线半径为350m~3500m时,加宽量应为60mm。 2当竖曲线半径为530m~3000m时,加高量应为30mm。

4.4.1当双线线路间无墙、柱及其他设备时,线间距应符合表 4.4.1的规定

表4.4.1双线线路间无墙、柱及其他设备时的线间距

4.4.2隧道建筑限界的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道内安装风机、道岔驱动设备时,应符合非空气动力作用设 界或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要求

4.4.3高架线或低置线路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架线、低置线路的区间建筑限界应按高架线或低置线 路设备限界及设备安装尺寸计算确定。 2当设置声屏障支柱时,应与设备限界之间留有安装设备 的空间。 4.4.4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应在直线段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根

1站合高度以与车辆空气弹黄无气时的客室地板面高度 相同。 2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应 按车辆限界向外扩大10mm安全间隙。非正线限速站台区边缘 距车门底边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50mm,正线非限速站台区边缘 距车门底边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100mm。 3站台计算长度外的站台边缘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宜按非 空气动力作用设备限界另加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 4车站范围内其他部位建筑限界应按区间建筑限界的规定 执行。 5当站台设置栏杆时,最外突出点至车辆限界之间应留有 不小于25mm的安全间隙。

.4.6曲线段限速站台边缘与车门底边之间的

线半径计算加宽量确定,且加宽量不得大于60mm。

线半径计算加宽量确定,且加宽量不得大于60mm。 4.4.7车辆基地建筑限界在作业区域应计入裙板开启与关闭占 用的空间。

4.4.8检修库低位平台边至车辆轮廓横向间隙应为50mm,高

5.1.1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

1全部列车停站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应采用与牵弓计 算运行速度相适应的线路设计参数。 2部分列车停站的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根据通过列车 与停站列车的速度,应采用不限制通过列车速度的线路设计 参数。

5.1.3线路的速度断面设计,宜根据牵弓计算能实现的最高速 度确定。对于地形困难和环境敏感地段,应根据综合技术经济比 较确定

1选线设计应采用与设计阶段相适应的平纵断面图比例尺。 2在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线路平面图、纵断面图均应 注明空间里程和平面里程

.1.5线路设计精度符合下列规

1对机加工数据,坐标和高程数据应取小数点后6位 2对于其他坐标和高程数据,应取小数点后4位,角度数 据应取小数点后5位

5.2.1正线平面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 5. 2. 11 正线平面曲线最小半径

5.2.2最大平面曲线半径不宜大于15000m。 5.2.3开行不同运行速度列车地段的平面曲线半径应兼容不同 的列车通过速度

5.2.3开行不同运行速度列车地段的平面曲线半径应兼容不同 的列车通过速度。 5.2.4多线磁浮线路应分别设计各线的线路中心线,其限界应 满足本标准第4章的要求,线间距应满足本标准第4.4.1条的要 求。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并应设计为同心圆。

满足本标准第4章的要求,线间距应满足本标准第4.4.1条的要 求。正线宜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并应设计为同心圆。

5.2.5横坡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地段和道岔区不应设置横坡。 2区间正线横坡角不得大于12°。 3车站站台区段线路不宜设横坡,困难条件下最大横坡角 不得大于3°。 4辅助停车区线路宜采用较小的横坡,最大横坡角不得大 于6°。 5.2.6直线和圆曲线之间、圆曲线和圆曲线之间应采用正弦形 缓和曲线连接。无夹直线的反向曲线应采用一波正弦曲线过渡, 5.2.7缓和曲线横坡扭转应按正弦规律变化,且最大横坡扭转 率应符合表5.2.7的规定

表5.2.7最大横坡扭转率

5.2.8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应按下式计算,并应符合表5.2.8的 规定:

5.3.4竖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5.3.4的规

5.3.4竖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5.3.4 竖曲线最小半径(m)

表5.3.5最小竖向缓和曲线长度(m)

注:在线路扭转段设置竖曲线时,应验算加速度与加速度时变率。

5.3.6竖曲线与平面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当困难条件下重叠设

GB 50105-200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5.3.6竖曲线与平面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当困难条件下重叠设

下里置饭 置时,平面圆曲线、竖曲线合成半径应符合表5.3.6的规定,并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H 平曲线半径(m); Rv 竖曲线半径(m); Rx.2 平、竖曲线合成半径(m)。

cosa sinα cos"β R, Rv RH

表5.3.6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时的最小曲线半径

5.3.7当区间正线为双线时,两轨面宜设计为相同高程;区间 渡线范围内应按等高程设计。

5.3.7当区间止线为双线时,两轨面宜设计为相同高程;区间 渡线范围内应按等高程设计。 5.3.8当轨道有可能结冰时,辅助停车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 5%;当轨道不可能结冰时,辅助停车区最大纵坡经检验并获得 许可后DB12/T 3022-2019标准下载,可采用不大于50%0的坡道。 5.3.9大跨度桥梁及桥上梁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本标准第6章转 道梁设计要求。 5.3.10隧道内坡道应减少变坡点设置;地下水发育地段的长隧 道坡度不宜小于3%。

5.4.1应按正常速度曲线和最大速度曲线,按每米间

5.4.1应按正常速度曲线和最天速度曲线,按每来间隔逐点检 验线路的下列动力学指标: 1加速度:牵引加速度、制动加速度、侧向加速度、法向 加速度。 2加速度时变率:纵向加速度时变率、侧向加速度时变率 法向加速度时变率及合成加速度时变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