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234-2020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规程.pdf

DB45/T 2234-2020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5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5993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5/T 2234-2020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规程.pdf简介:

DB45/T 2234-2020《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规程》是一份由地方标准(DB45/T)发布的技术文件,该标准的全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规程”。这份规程主要针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指导。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的各个环节,包括识别和评估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修复计划、选择和实施修复技术、监测恢复效果等方面。它旨在保障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预防和修复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损害,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遵循这份规程,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确保其长期的生态安全和功能稳定性。

DB45/T 2234-2020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drinkingwater sources reservoirs 提供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的湖泊、水库型取水水域和密切相关的陆域。

对水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 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CJ∕T 453-2014 地铁隧道防淹门DB45/T22342020

内源污染endogenouspollution 主要指进入湖泊、水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 再向水体释放造成的污染。

图1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流程

1.1调查范围包括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调查内容应包括 息、污染源、陆域环境质量、水生态状况,现状评价等。 1.2采取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现场监测等调查方式获取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DB45/T 22342020

5.1.3调查过程中(包括采样、样品运输、样品保存、样品检测及数据分析)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 施,具体可参照SL219执行。

5.2.1基础信息调查包括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水土资源开发情况。自然环境概况应包 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现状水系分布及水文特征、功能区划等内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应包括调查范围内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水土资源开发情况应包括水源地供水特 征、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工程设施建设情况、水源地土地利用等。

5.2.2自然环境概况

5.2.2.1地形地貌调查应说明水源地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和走势、主要地形分 布和空间排列方式、海拔拨高度等。 5.2.2.2气候条件调查项目包括气压、气温、空气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量、日照、蒸发量等。 5.2.2.3现状水系及水文特征调查应包括对所在水系或河流湖库自然属性的调查,如面积、长度、流 量、水位、水深、蓄水量等水文数据,其中水位观测宜采用立式水尺人工观测,流量调查可根据GB50179 测定。 5.2.2.4区划调查应包括水功能区划调查和水源地保护区划调查:水功能区的划分和管理执行GB 50594;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应按照HJ338的要求执行,应明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水域保护范围、陆 域保护范围和总面积。

2.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调查应包括自然增长率、地区人口总数、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城镇人口和市区人口数量等人口结 购指标,还应包括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GDP增长率、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指标

5.2.4水土资源开发情况

5.2.4.1水源地供水特征调查指的是湖库的用水来源、供水用途、供水规模等。用水来源应重点考虑 雨水、水库来水和外源引水等综合来源,应调查的指标包括集水面积、年均降雨量等雨水指标,年均水 库本身来水量指标以及引水渠道长度、设计最大引水流量、控制集水面积等外源引水量指标;供水用途 主要包括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等。 5.2.4.2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工程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应包括管理机构、闸坝等水利工程设施、隔离设施 监控设施、自动监测设施等的建设情况。 5.2.4.3水源地土地利用调查应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主要农作物等,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 调查可根据GB/T21010一级类进行调查分类,土壤类型参照CB/T17296进行分类。

立包括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和主要入

调查有无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或者设施,有无违规增设排污口

DB45/T22342020

3.3.1调查有无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建设项目或设施及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 无违规设置排污口。 3.3.2调查农村生活污染、分散式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污染负荷。

5.3.5内源污染调查

5.5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DB45/T22342020

5.5.5湖库区水生物现状调查应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等的种属、数量、 优势种群、种群结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执行SL733、HJ710.7、HJ710.8和HJ710.12相关规定。

5.6.1包括问题诊断和现状评估。 5.6.2问题诊断应根据5.2~5.5的调查结果进行,主要包括水体污染程度、污染物来源、生物多样 性缺失原因、主要污染因素识别等内容。 5.6.3结合5.6.2问题诊断得出的结论,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评估,作为生态修复目标及技术选择 的依据,包括水质评价和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水质评价标准执行GB3838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应 按“贫、中、富”三级进行评价。

6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方案

6.2.2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技术

DB45/T22342020

6.2.2.1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进行集约化畜禽养殖,对于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养殖规模在 存栏(以猪计)200头以下的分散式畜禽养殖,其废弃物优先推荐通过制取沼气、生产有机肥、回田、 养鱼等方式加以综合利用。 6.2.2.2当超出周边环境容量时,应根据养殖规模、粪污收集方式、养殖种类等对废弃物截污建池, 收运还田,可参照HT497规定执行。

6.2.3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6.3.1原位修复技术

6.3.1.3曝气增氧、生物膜技术及生态浮床可联合使用,生物填料的选择应满足附着力强、大比表面 积、水力学特性好和造价成本低等特点。生态浮床一般采用湿式有框浮床;浮床植物宜选择净污能力强、 生长快、生物量大、根系发达的植物,植物的搭配应充分考虑浮床整体的稳定性。

6.3.2藻华暴发控制技术

根据藻华发生规模、动态特征、生物毒性以及危害程度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应急技术设计要求可 30743和CTT32的相关规定执行。

6. 4. 1 水王保持

6.4.1.1针对保护区内水土流失问题,结合地貌特征、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危害程度、治理难度、 防治责任、土地用途等,根据GB/T50434划定水土流失范围及防治分区,确定防治标准等级和目标。 6.4.1.2将重点治理与面上防治、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措施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统筹布局各类 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6.4.1.3水土保持措施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执行SL575、GB50434相关规定。

6.4.2原有建设项目撤离后场地生态恢复

6.4.2.1针对水源地保护区内被侵占与破坏后恢复的湖滨带及陆域区域,应对其底质、植被进行适当 修复以恢复生境,恢复过程应以原有状态及其发育特征为参考,尽量减少工程措施。 6.4.2.2恢复初期,应首先筛选较大生态耐受范围及较宽生态位的先锋植物种类,以适应初期的生境 不境,补充缺失植物带,初步构建水生植物序列;筛选先锋种时应考虑水生植物生物学特性、耐污性、 对营养物质去除能力及生态系统演替规律。 6.4.2.3恢复中期,物种多样性不高,植物配置以填补空白生态位为主,对群落结构进行优化,使原 有群落逐渐稳定。 6.4.2.4恢复后期,应充分考虑动一植物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稳定性,全面恢复水鸟、鱼类、底 栖动物、水生植物等高级生态系统,保育和维护湖滨带生物多样性,

6.4.3.1湖滨带生态保育时应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6.4.3.2湖滨带自然化率不应低于85%~90%,同时湖滨带整体应保持高连通性,防止景观破碎化,中 断处应建设宽度大于30m的绿色连接廊道。不 6.4.3.3对于部分土质陡坡湖滨带或由于堤防等建设,导致湖滨岸线长期受风浪、水流冲蚀影响,存 在岸坡土方塌或危及湖滨岸坡、大堤安全时,应结合风、浪、流、水文、地质等工程设计要素,进行 必要的护岸(坡)工程建设。一般情况下,宜首先考虑采用生态型护岸(坡)结构,工程建设可按GB 50286的相关规定执行。

6.4.4水源涵养林生态保育

6.4.4.1在水源涵养区进行植树造林,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前 提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6.4.4.2注重公益林与水源涵养林的结合,提高其对湖泊及其湖库岸坡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水 aanmoaoon

函养林的建设参照GB/T26903执行。

6.5生态系统结构优化配置

6.5.1植物群落优化配置

DB45/T22342020

种、多层、高效、稳定的植物群落,主要措施包括确定合适的物种数、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和季节性演 替节律匹配等。 6.5.1.2一般情况下,由沿岸向湖心方向依次配置由乔灌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所组成 的植物系列,注意植物的节律匹配以保证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功能的周年连续性。

建立竣工验收制度,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竣工验收的时间、程序和条件应按照相关管理规 术要求执行。

建立评估制度GB∕T 27797.8-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8部分:SMC及BMC模塑,工程整体验收 项目决策、项目管理、产出、 程实施对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生态 是升等方面的成效进行综合

DB45/T 22342020

8.1.1在湖库流域污染源控制及生态修复的同时,应加强全流域环境监管与综合管理,工程与非工程 措施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综合管理平台,从水质测报、过程监控、事故预警、应急处理指挥, 满足水源地实时无线自动监控,从而强化湖库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监察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完善湖库流域环境管理制度建设,以加强对湖库生态环境的保护。 3.1.2根据生态保护目标和标准,做好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积极探索智能化、信息化、专业化的 运营管护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遂选专业运维管理单位,实施日常维护管理与应急运维管理,同时述选有 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运维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

DB13/T 2895-2018标准下载8. 2. 2 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运行维护制度,落实设施维护责任制,完善人员管理培训,明确监管部门,定期进行运维 效果监督评价,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