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259—2020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pdf

DB14T 2259—2020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4T 2259—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52668
免费资源

DB14T 2259—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4T 2259—2020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pdf简介:

"DB14T 2259—2020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pdf" 是一份关于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标准文件。该标准可能是由中国某地区(DB14T是指某地方标准,14可能代表省份代码)制定的,用于指导和规范该地区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2259—2020 表示该标准的发布年份为2020年。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对建筑物、基础设施和地质环境等在地震下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以预防或减少地震带来的风险。这份技术规范可能详细描述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程序、参数选取、数据处理、风险评估等内容,旨在确保区域内的建筑物和工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然而,由于我是一个的,无法直接查看或提供PDF文件的内容。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具体的信息,建议你查阅该文件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DB14T 2259—2020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4.2.1当目标区面积不小于5km2或地震动参数分区不小于2个,应建设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数据库 及技术服务系统,否则只建立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数据库。 4.2.2对于已建立技术服务系统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应依据设定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和 工程结构类型,由技术服务系统给出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果。 4.2.3本文件中未做明确要求的技术工作应遵循GB17741一2005、GB/T36072一2018以及其他相关技 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5.1.1应以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结合目标区施工条件及工程结 构类型,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5.1.2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方案编制依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量、技术途径、技术指标、预 期成果、进度安排、质量保证措施和经费预算等内容。 5.1.3项目实施方案应对目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地震动参数确定及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5.2.1应根据正式公布的最新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资料,进行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必要时 补充现场地震核查考证工作JC∕T 2502-2018 混凝土用河道清淤砂,并应满足本文件6.1、7.1相关技术要求。 5.2.2应以收集到的区域地层、地貌、构造及地球物理场等资料为基础,进行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构造 评价,必要时补充现场地质调查工作,并应满足本文件6.2、7.2相关技术要求

3.1应采用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槽探及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钻 探方法对自标区第四纪断裂进行定位和活动性鉴定工作,并应满足本文件第8章相关技术要求 3.2应采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等技术手段开展目标区地震工程地 勘测工作,并应满足本文件第9章相关技术要求,

5.4.1应以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分析评价为基础,划分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选 用适合本地区的地震动预测方程,进行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并应满足本文件第10章、第11章相关技 术要求。 5.4.2应以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评价为基础,进行目标区基岩地震动参数确定及分区工作,并应满足 本文件11.4相关技术要求。

DB14/T 22592021

5.4.3应以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评价和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为基础,进行目标区地表地震动 参数确定及分区工作,并应满足本文件第12章相关技术要求。 5.4.4应以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为基础,进行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及分区工作,并应满 足本文件第13章相关技术要求。

5.5.2应编制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报告,技术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客 a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b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c) 目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d) 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e)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f 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 g 目标区地震动参数确定: h) 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5.5.3 应绘制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图件,成果图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 区域和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b 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构造图: C) 目标区断层活动性鉴定实际材料图: d) 目标区活动断层分布图; e) 目标区控制性钻孔分布图; f 目标区地震动参数分区图; 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

6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6.1区域地震活动性评价

6.1.2应分别绘制区域破坏性地震和现今地震震中分布图,震中分布图需注明资料起止时间,并标

区域地震资料完整性; b) 区域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与未来地震活动水平; c 区域地震活动成带、丛集、弥散、重复、迁移等空间分布特征: d 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e 综合评价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6.1.4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应收集本区域及邻区震源机制解资料,绘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DB14/T2259202

C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 5.1.5 目标区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应收集分析对目标区有影响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 b)宜选用本地区适宜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历史地震对目标区的地震影响烈度

6.2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6.2.1应收集区域地层、地貌、构造及地球物理场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绘制 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 6.2.2应收集区域新构造时期地层、地貌、构造及地球物理场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震发生的新构造 背景,绘制区域新构造图、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和地壳结构图,分析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与地 震活动的关系

6.2.3区域断层活动性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收集区域断层活动性资料: b 应编制区域断层活动特征表,包括断层走向、断层带长度、断层活动性分段、断层性质与产状、 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依据、断层及其附近破坏性地震等内容: C 对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断层,资料不充分时,应补充相应调查工作, 查明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和运动特性,进行断层活动性分段,分析重点地段古地震 的强度及活动期次: d 评价区域内各断层的活动性,分析断层性质、展布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运动学参数以及断层 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地震强度及活动期次等 .2.4 应根据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分析,绘制区域地震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断层及其活动时代、性质与产状; b 破坏性地震和现今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纪以来活动盆地及其性质; d 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 e 新近纪以来的地层; f 第四纪岩浆岩: g 新近纪或第四纪以来的地层等厚线: h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并标注重要地震的震级与发震时间。 .2.5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分析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特征、断层活动特征等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评价区域地震构造 环境,分析不同震级档的地震构造条件: 评估主要发需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需,分析地需构造特征及其背景地需活动特征

6.3.1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现今地震震中分布图、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区域航磁异常图及区域地壳结构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0。 6.3.2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00。 6.3.3图件中应标明目标区位置

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现今地震震中分布图、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区域航磁异常图及区域地壳结构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0。 6.3.2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00 6.3.3图件中应标明目标区位置

6.3.3图件中应标明目标区位置。

K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

DB14/T22592021

7.1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

7.2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7.2.1应收集近场区地貌、地质构造及第四系资料,分析地貌和第四系特征,划分地质地貌单元。分 析第四纪构造活动特点。

7.2.2近场区断层活动性鉴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鉴定近场区断层的活动时代、活动性质和分段等,并判定其最大潜在地震震级; 6 开展近场区断层现场调查,必要时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或槽探 等方法,查明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以及断层活动性特征; C) 收集地壳形变、考古等资料,分析断层现今活动特征: d 绘制近场区断层活动性鉴定材料图,包括调查路线、调查观测点等实际材料位置和编号: 编制近场区断层活动性特征表。 7.2.3 应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及其活动时代; b 断层活动性质和倾向: C 第四系分布及其厚度; d 第四纪盆地范围及其活动性质; e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 2.2.4 研究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断层活动之间的关 分析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 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不小于1:50,地质和地貌平 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01:1000。 3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应标明目标区位置。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 活动构造细节图件DB33∕T 1173-2019 人民防空疏散基地标志设置技术规程,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不小于1:50,地质和地貌平 剖面图比例尺宜取1:1001:1000。 3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应标明目标区位置。

8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8.1.1应收集勘查范围内的地形、地貌、遥感影像、形变、地震、地质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开展断层 活动性调查与探测,查明勘查范围内是否存在断层,断层勘查范围应包括目标区范围且外延不小于0.5 km。 8.1.2 应开展断层活动性调查与探测,探测对象包括勘查范围内的有地表出露迹线的断层和隐伏的断 层。 8.1.3 对有地表出露迹线的断层,应优先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槽探等方法进行勘查。 8.1.4对隐伏断层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探测,可优先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 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

HG/T 22805.3-2018标准下载DB14/T22592021

8.2.1对发现的第四纪以来可能有活动的断层,应当开展断层的活动性鉴定。 8.2.2根据断层露头或探槽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中揭露的断层与第四纪地层的切错、覆盖关系,判定 断层的活动时代,将断层分为前第四纪断层、早中更新世断层、晚更新世断层和全新世断层等四类。 3.2.3活动断层活动性的鉴定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靠的地质调查观测点或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资料为 依据,每个地质调查观测点或钻孔联合地质部面的有效年龄数据应不少于两个,

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应与断层走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 b 钻孔剖面应布设在地球物理勘探显示清楚、有明显垂直位移的活动断层两侧; C 断层两盘应各布置不少于3个钻孔,间距为5m~45m; d) 断层上断点两侧的两个相邻钻孔间距宜小于10m: e) 断层两侧应各有不少于1个钻孔穿透上更新统底界,其余钻孔的终孔深度应在地球物理勘探给 出的上断点埋深之下10m; 钻孔回次进尺应不大于1m; g 钻孔中粘土及粉砂层岩芯采取率应不小于90%,中砂~细砂应达到80%,松散粗砂应不小于 4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